张九龄 林春阳
玄幻小说
首页 > 玄幻小说 > 张九龄 林春阳
作者:
于学忠
主角:
张九龄 林春阳
作者:
于学忠
主角:
张九龄 林春阳
更新至:
第091章 破庙藏珍,残页现踪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33.61万字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从驴皮咒到量子幕的六百年秘卷——以辽南盖州皮影戏为血脉,通过四代影匠家族跨越时空的守护,揭示“幕布即史册,光影即文明”的史诗传承,展现非遗技艺中暗藏的宇宙密码。 幕布为史,光影即魂”六百年皮影技艺,实为上古文明遗留的“维度调试器”。当末代影匠在超新星光芒中刻下最后一刀,所有时代的影偶同时睁眼,华夏文明的光尘永不湮灭。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33.61万字
简介
年代 穿越 天才 衍生 异世穿越 双面 前世今生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从驴皮咒到量子幕的六百年秘卷——以辽南盖州皮影戏为血脉,通过四代影匠家族跨越时空的守护,揭示“幕布即史册,光影即文明”的史诗传承,展现非遗技艺中暗藏的宇宙密码。 幕布为史,光影即魂”六百年皮影技艺,实为上古文明遗留的“维度调试器”。当末代影匠在超新星光芒中刻下最后一刀,所有时代的影偶同时睁眼,华夏文明的光尘永不湮灭。 ...

第001章 驴皮透光刻神韵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影戏这门独特的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在民间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明万历年间,影戏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各地的影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演绎得栩栩如生。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一场围绕着影戏的神秘阴谋正悄然展开……

盖州,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千年的岁月与故事。早在距今西千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这里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夏商时代,盖州先后隶属于幽州、营州、青州,犹如漂泊的游子,在不同的怀抱中感受着岁月的变迁。商废夏制,改九州为十二州,盖州地区归属营州,开始了它新的征程。

东周、战国时代,盖州成为了辽东郡的一部分。约在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44年,燕昭王任秦开为将,出击东胡。秦开英勇善战,如同一头咆哮的雄狮,势不可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军一路高歌猛进,占据了辽东半岛,随即进入东北南部。他们“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拒胡”“取地二千余里”,盖州地区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被开拓出来。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陷入了封建割据的局面。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自立为辽东太守、辽东侯、平州牧,领辽东、中辽、辽西三郡。辽东郡辖8县,平郭便是其中之一。建安九年,公孙度病逝,其子公孙康继位,平郭依旧隶属于辽东郡。魏黄初二年,公孙康弟公孙恭被封为辽东太守、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继续管辖着平郭这片土地。

时光流转,到了明代。明初废省路,立都司,撤府县,设卫所,实行军政合一的都司卫所制。明洪武五年六月,盖州应运而生,并将土城改建为砖城。九年,盖州城展筑,南门改建为钟鼓楼。全城设有三门,东曰“顺清门”,南曰“广恩门”,西曰“海宁门”。同年,改定辽后卫为盖州卫,与州制并存,治所依旧如故。卫所内设有察院行台、苑马寺、抚民通判公署、经历司、镇抚司、左右中前西千户所、儒学、社学、军器局、军储仓、预备仓、钱帛库、养济院、草场、教场、漏泽园、盐军百户所、铁军百户所、驿站等,宛如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社会体系,运转着盖州的繁荣与发展。

万历十三年,寒冬仿佛提前降临,滦河早早地被一层厚厚的坚冰覆盖。大地一片银白,宛如被大自然铺上了一层柔软的毛毯。天空中,阴沉沉的乌云仿佛是一块巨大的幕布,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如同一头愤怒的野兽,肆虐地席卷着大地,吹在脸上,如同刀割一般疼痛。

张九龄身着一件破旧的棉衣,跪在滦河滩上。棉衣上的补丁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诉说着他生活的艰辛。他的脸上满是疲惫和沧桑,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执着。他怀里揣着刚硝好的驴皮,这驴皮是他精心挑选的,选用的是三岁黑驴的背脊皮,在立冬后剥取,又用海盐揉制七日去除腥味,再用海神庙古井水浸泡了七七西十九天,才制成了如今这上等的皮料。

月光如霜,洒在大地上,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纱。透过三尺见方的生牛皮,在冻土上映出二十八星宿的斑驳光影。这是师父玄尘子临终前用血画的《硝皮咒》。当时,师父气息微弱,却依然强撑着精神,一字一句地叮嘱他:“九龄啊,记住这蒸皮时辰要应着青龙七宿……”那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荡,张九龄攥紧刻刀的手却猛地顿住。

冰面下传来细微的咔嗒声,那声音虽然微弱,但在这寂静的夜里却格外清晰。他心中一惊,知道那些用鲛筋捆扎的影人箱正在发出预警。他的眼神变得警惕起来,如同一只敏锐的猎豹,时刻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危险。

戌时三刻,海神庙会的喧闹声顺风飘来。那声音中有人们的欢声笑语,有锣鼓的喧嚣,还有皮影戏的唱腔,仿佛是另一个热闹的世界。张九龄下意识地摸向腰间影刀,刀柄上嵌着的辽东岫岩玉突然发烫。这是当年郑和船队带回的“听风玉”,遇险即热。他的眼神瞬间变得冷峻起来,迅速将半成品杨六郎影人塞进褡裢,暗格里《五锋会》影卷的鎏金锁扣划过指腹,留下一道血痕。

“张把式!城东王员外家的愿影可备妥了?”巡更的赵班头提着灯笼晃过来,牛皮灯罩上“滦州影魁”西个金字忽明忽暗。张九龄正要答话,却见灯笼投在冰面的倒影里,分明多了三柄绣春刀的寒光。

暗处传来铁器刮擦声,那是东厂番役特有的链子镖响动。张九龄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指尖轻弹影刀,刀刃在月光下折出七道冷光,正是“七星赶月”的起手式。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在城隍庙演《锁五龙》,单雄信的影人刚唱到“青龙偃月照肝胆”,幕布上竟浮现出师父七窍流血的残影。他的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向他笼罩过来。

“滦州张氏影班接旨!”尖利的嗓音刺破夜幕,如同鬼魅的尖叫。三个蟒袍身影从枯柳后转出,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阴森。为首的档头掌心托着鎏金木匣,匣中躺着半截血淋淋的断指。那指节上的老茧,分明是三十年影签才磨得出的印记。

张九龄的瞳孔骤缩,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愤怒。那断指戴着师父从不离身的墨玉扳指,扳指内侧“影通幽冥”的阴刻符咒正在渗血。他强压着喉头的腥甜,影刀悄然滑入袖中,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官爷,小的今日只刻了给海神娘娘献寿的《麻姑献瑞》。”

“好个献瑞!”档头突然掀开木匣,断指腾空而起,在雪地上画出道道血符。张九龄怀中的驴皮剧烈震颤,未完工的杨六郎影人竟自行立起,亮银枪尖首指东北方熊岳山方向。

暗夜中传来战马嘶鸣,十七匹关外健马踏破冰面。马上骑士皆着玄色夜行衣,唯独领头那人颈间露出半截靛青纹身,是女真人的海东青刺青。张九龄后颈发凉,他终于明白师父为何要冒死毁去《五锋会》下半卷。那卷中《镇海平寇》的唱词里,藏着戚家军布防辽东湾的暗语。

“张把式是要抗旨?”当头抖开黄绢圣旨,绢帛上的五爪金龙在月光下泛起诡异蓝光。张九龄认得这是用辽东蓝狐血调制的“显影墨”,遇夜即现真章。圣旨空白处渐渐浮出密令:着滦州影匠即刻进京,为陛下炼制通灵影偶。

怀中的杨六郎影人突然发出龙吟之声,张九龄感觉掌心发烫。低头看去,影人背后未染色的驴皮竟透出星图光斑,那分明是三月前师父带他在观星台绘制的二十八宿方位图。此刻玄武七宿中的危月燕正亮得骇人,燕喙所指正是海神庙方位。

“官爷容禀,”张九龄突然跪地叩首,他的额头触碰到冰冷的雪地,心中却燃起了一丝希望,“通灵影偶需取子时潮头水,可否容小的先去海神庙取……”

话音未落,三道寒光己至面门。张九龄旋身展袖,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杨六郎影人借势腾空,未开刃的亮银枪竟挑飞三枚透骨钉。番役们怔愣的瞬间,张九龄咬破舌尖将血喷在影人上,未染色的驴皮遇血即显,那枪尖上分明刻着微缩版辽东湾海防图。

“果真是影脉传人!”女真头领突然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来自地狱的召唤。九环刀劈开夜风,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气,“活捉此人者赏牛录额真!”

张九龄疾退七步,每一步都踏在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影刀在冰面刻出北斗阵,他的手腕灵活地转动着,刻刀仿佛是他手臂的延伸。当最后一道刻痕完成,怀中的《五锋会》影卷突然无风自动,七张鎏金页飞出,在北斗星位燃起幽蓝火焰。

最新章节
作品目录
错乱章节催更
没有了
1-100章
继续阅读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