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正午,熊岳山七十二泉眼同时喷发。陈三更站在师父羽化的古槐下,用影刀雕刻着《方氏墨谱》里的“北斗符“。突然树根处裂开地缝,露出个用鲛绡包裹的玉匣——这正是当年张九龄刺入心口时,血符凝结成的“命匣“。
“师父的影魂在匣中养伤。“山神庙的盲眼祝婆用长指甲敲击玉匣。她唱起隆庆年间皮影戏班的“安魂调“,调子里混着《道藏》的“炼度科仪“。当唱到“青龙转关“时,匣盖突然浮现出用星尘绘制的《浑天仪注》图样。
林墨生急匆匆跑来:“师兄!我在七星礁找到了...“话音未落,他怀中的南洋水师腰牌突然飞向玉匣。腰牌上“飞虹“二字与匣面星图相撞,炸开漫天带着咸味的记忆碎片——全是郑芝龙舰队与西洋炮舰交战的画面!
最年长的盐工突然跪地痛哭。他脱下破棉袄,露出后背用盐粒粘出的《海防图》:“天启西年腊月,我们三百盐工被红毛鬼抓去澳门填炮台...“老人颤抖的手指划过那些溃烂的盐疤,每条伤痕下都藏着颗浑天仪的铜齿轮。
玉匣突然发出龙吟般的共鸣。陈三更看见匣中躺着个黄豆大的张九龄影偶,偶身缠绕着他们从未见过的金色丝线——那是用《天工开物》记载的“缫丝法“特制的“日精月华线“。当第一缕夏至阳光照射时,影偶突然膨胀成活人大小的光影!
大暑·午时三刻
渤海湾的盐场蒸腾着灼人的热浪,晒盐工们赤裸的脊背上,盐粒结晶如霜。陈三更站在晒盐场中央,手中握着那枚从南洋水师骷髅眼中取出的铜钉——火星仍在跳动,映出浑天仪“黄道环“的暗纹。
“师兄,时辰到了。“林墨生低声道。他手中捧着一只青瓷碗,碗底沉淀着从千山桦树漏刻中取出的琥珀树脂,树脂表面浮动着《崇祯历书》的星图倒影。
晒盐场边缘,十二名老盐工己按《周礼·春官》“大雩“之仪摆好祭坛。坛上铺着一张万历年间流传的“雨师幡“,幡面用鱼胶黏合牡蛎壳粉绘成云雷纹,幡角悬挂七枚铜铃——正是嘉靖年间抗倭战船上的“惊海铃“。
“起幡!“王二咬破指尖,血珠滴在铜铃上。铃声震颤,竟与海风共振,发出浑天仪齿轮转动的“咔咔“声。
陈三更深吸一口气,从怀中取出张九龄影偶。夏至那日,影偶被“日精月华线“缠绕,如今己能自行活动。他将铜钉按在影偶眉心,低诵《太上洞渊请雨经》中的“召龙咒“。
突然,影偶睁开双眼,金色丝线如活蛇般游动,在空中织出一幅《浑天西游图》。丝线另一端竟穿透云层,连接着某处不可见的时空——林墨生瞳孔骤缩:“那是……康熙年的钦天监!“
海面骤然翻涌,乌云压顶。晒盐工们齐声高唱赫哲族古老的《祈雨调》,声浪如浪,与铜铃共鸣。陈三更手中影刀一挥,盐场地面浮现出《天工开物》记载的“九龙汲水阵“,阵眼处正是那枚浑天仪铜钉!
“轰——“雷声炸响,雨滴坠落,每一滴竟都带着淡淡的硫磺味——那是火龙药溶于雨水的征兆。
熊岳山下的盐工村落,老赵头正用鲸骨针挑开后背溃烂的盐疤。盐粒剥落,露出皮肤下嵌着的铜齿轮——正是《海防图》缺失的最后一块。
“天启西年,红毛鬼用烧红的齿轮烙我们……“老赵头声音嘶哑,“他们说,这是'西洋浑天仪'的零件,能锁住大明的龙脉。“
陈三更指尖轻触齿轮,突然一阵刺痛——齿轮竟自行旋转,将他拉入幻境:
他看见澳门炮台上,葡萄牙士兵正用《远西奇器图说》中的机械,将铜齿轮钉入中国苦力的脊背。而齿轮内部,刻着与浑天仪完全一致的星图!
“这不是普通的齿轮……“林墨生猛然翻开《武备志》,指着其中一页:“看!这是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制的'齿轮晷',本用于测算日月食,却被西洋人改造成了'锁龙器'!“
窗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后金萨满的使者到了,他们捧着用“咒术木“雕刻的浑天仪模型,木纹间渗出黑血。为首萨满冷笑:“大汗有令,交出张九龄的影偶,否则——“
他掀开黑袍,露出胸口镶嵌的铜齿轮,竟与盐工们背上的一模一样!
旅顺口外海,郑芝龙旗舰“飞虹号“的残骸浮出水面。甲板上站着七百具南洋水师骷髅,眼窝中的火星连成一片,在海上烧出《郑和航海图》的轨迹。
林墨生站在船头,手中指骨罗盘的三截指针突然合并,指向海底某处——那里沉着一尊完整的浑天仪!
“原来如此……“陈三更恍然大悟,“西洋人用齿轮锁龙,而郑芝龙大人早就把破解的关键——浑天仪本体,藏在了海底!“
突然,海面裂开,张九龄的影偶从金色丝线中跃出。丝线另一端连接的康熙钦天监里,传出一个年轻的声音:“吾乃梅文鼎,借《历算全书》之力助尔等——速将浑天仪与齿轮合体!“
盐工们集体跪下,背上的齿轮自动飞出。陈三更将影刀插入浑天仪中央,所有齿轮如百川归海,在仪体上拼出完整的《崇祯历书》星图。
天亮了。第一缕阳光照在浑天仪上,仪体投射出的光影,竟在云端映出万里长城——那是用“影戏“技法呈现的《九边图说》。
后金萨满的咒术木突然自燃,黑烟中传来努尔哈赤的怒吼:“明人的星火……竟能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