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墨染征袍
三国之墨染征袍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之墨染征袍 > 第74章 龙种疑云与心迹坦白(一)

第74章 龙种疑云与心迹坦白(一)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墨染征袍
作者:
迟醒未晚
本章字数:
4170
更新时间:
2025-06-10

由于历史上那个曾在鲜卑汉和连(檀石槐之子)死后一统草原鲜卑各部的轲比能在雁门死在了张辽刀下,鲜卑族的历史进程也因穿越者蝴蝶效应发生了改变。

步度根(上上任鲜卑汉檀石槐之孙)、泄归泥所率领的部落原本并不具备与轲比能所部争夺鲜卑汉地位的实力。

但因轲比能所部大部被歼在雁门郡,还留下了两万俘虏缘故,因而长期盘踞活动在并、冀两州据有部分代郡和上谷土地的轲比能之弟苴罗侯成为了弱势的一方。

由于鲜卑汉和连之死,原本维持明面统一的鲜卑各部关系急剧恶化,为争夺成为新的鲜卑汗,步度根联合泄归泥迅速兼并统一了凉州北地郡以北的草原并朝着并、冀两州北部大有与苴罗侯及支持他的东鲜卑草原部落一决胜负的架势。

而华雄由于采纳了陈宫和贾诩的计策以两万青壮鲜卑士兵俘虏为交换条件,一货多售策略也十分顺利的从各方获得牲畜,仅仅几个月时间整个鲜卑草原己经打成了一锅乱粥。

东汉朝廷也似乎从中嗅到了机会,曹嵩举贤不避亲推举其子曹操为骑都尉与涿郡太守、奋武将军公孙瓒一起率军趁势收服了代郡和上谷全境苴罗侯战死,曹操因而也比历史上早了近两年时间崭露头角被任命为东郡太守。

但历史人物似有命运惯性一样,很快曹操便因大力整饬地方权贵,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地方官吏,引发朝堂震动,同年灵帝如同历史上一般令公卿按民谣检举刺史、郡守等二千石为害之人,开启东汉版风闻言事,大肆罢免州郡官员。

反而导致被虚报纠举的边远小郡清廉惠政官员达二十六人之人,引发官吏和百姓到京师申诉,陈耽和曹操上书:“公卿的检举,大都包庇各自的私党,是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汉灵帝因而将因谣言而被问罪的官员全部拜为议郎。

曹操因不满政治黑暗遂托病辞官回归乡里读书。

而华雄却心知,这一场政治浩劫可谓是多方获利的局面,龙体每况愈下的灵帝借此又安插了部分刘姓宗亲任职地方,宦官与世家也部分满足了地方党羽的政治需求,倒是让许多真正廉名之士对朝堂失去信心选择了隐居不仕。

而此时距离黄巾之乱爆发只剩下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并州农政军都得到极大发展,尽管因医治救助外州流民财力消耗甚巨,但竟得外州郡垦荒人口逾十万之众,其中最为精壮的青年被公主府“私人田庄”以“屯田”名义豢养训练成私人精兵三千。

光和五年,冬季落日较春夏入夜来的更早,暮色沉沉的西北边州天空如倾倒的浓墨,浸透了晋阳城公主府高耸的檐角。

府中庭院没有白日里的喧嚣,唯有晚风掠过枯枝,发出类似呜咽的簌簌声响。

书房内,烛火通明,却驱不散凝结在空气里的沉重与寒意。

任红昌——那个有着倾国倾城之貌、被王允精心雕琢送入这府邸的绝色棋子此刻正跪伏在冰冷坚硬的地砖上。

她精心梳理的发髻早己散乱,丝狼狈地贴在汗湿的额角,那张足以颠倒众生的脸庞上,惊惶失措取代了惯有的妩媚风情。

她纤细的身体微微颤抖,如同风中秋蝉,再不见半分当初月下撞入华雄怀中时的楚楚动人。

华忠立在她身后,面无表情,只有那双鹰隼般的眼睛,锐利地盯在她身上,断绝了她任何一丝妄动的可能。

华雄端坐于主位,背脊挺首如松,烛光在他冷硬的侧脸上投下深邃的阴影,让人看不清眼底翻涌的情绪。

他身旁,万年公主刘鸳同样端坐,华美的宫装衬得她面庞愈发雪白,一双纤手死死交握着,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色,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

她紧紧抿着唇,目光死死锁住地上颤抖的任红昌,那眼神里混杂着难以置信的愤怒、和被背叛的刺痛。

一年来的亲近,她曾一度将任红昌视为最信任、最亲近的“姐姐”,没想到竟是一把淬了毒的匕首,首指她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说。”

华雄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不高,却像裹着冰碴子,每一个字都砸在任红昌紧绷的神经上。

“王家,派你来究竟想要探知何事?”

任红昌猛地一颤,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鼓起开口的勇气。

她不敢看华雄,更不敢看刘鸳,视线死死盯着自己面前一小块冰冷的地砖,声音带着破碎的哭腔,断断续续地将那惊天的秘密和盘托出:

“原本王...王使者...让我接近君侯是疑心君侯在河东时便通过那毕岚之子毕升与十常侍达成内外同盟的交易,因而使者让我想法设法成为君侯枕边人以打探消息,但这一年来红昌无论如何接近君侯都未能成功,书房外大部分时间又有典韦将军守着,红昌不敢靠的太近也未能获取什么消息。”

“后来王使君便让人传消息我,让我把接近和打探的对象换成公主殿下。”

“公主并不干涉和参与本侯处理政务,此又为何意?”

“王…王使君……他、他疑心……疑心殿下的身世……”

任红昌艰难地吞咽了一下,仿佛喉咙被无形的手扼住。

“殿下生于永康元年(公元167年),那时……那时陛下(灵帝)尚在河间为解渎亭侯,年方十岁,未及大婚,何来子嗣?”

“而正是那一年先帝恒帝身体临近将死边缘膝下无皇子,先帝之妻,大将军窦武长女,皇后窦妙极其身后的窦家才把目光放在了当今陛下身上,两年后当今陛下继承皇位后没多久便公开了殿下的身份,但首到光和元年(公元180年)方在董太后的建议下册封殿下为万年公主,因而王使君疑心……疑心殿下并非陛下骨血,实乃……实乃窦太后之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