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杨瑾伫立在洛水之畔,遥望对岸那如乌云蔽日般涌来的白波军,心也有些慌。
十万之众,浩浩荡荡,营寨连绵,一眼望不到尽头,而自己只有一万五。那股子人潮翻涌带来的压迫感,即便他久经沙场,也难免心底发怵。
杨瑾未敢有丝毫懈怠,次日破晓,便登上瞭望台,举目凝视对岸敌军的一举一动。
他发现,这看似声势吓人的队伍,实则内里空虚。披甲率低得惊人,大片大片的士卒袒露着臂膀,仅有少数人身着残破不全的甲胄。更有甚者,不少人手中紧握的并非锋利的长枪大刀,竟是平日里田间劳作的草叉和镰刀等农具。
见此情形,杨瑾紧攥的双拳渐渐松开,一首高悬的心也悄然落了几分。
此时的河对岸,一部分白波军士卒三五成群,分散至周边山林。他们挥舞着斧头,“咔嚓” 声响彻林间,木屑飞溅,不一会儿,粗壮的树干便轰然倒地。紧接着,削去枝丫,将树干拖至江畔,显然是要将这些木材打造成木筏。
另一拨人则穿梭于营地与江边,手中满是收集而来的材料。
有人肩扛绳索,有人拖拽着沉重的铁链,有人怀抱成捆的木材,还有人拿来附近村庄中的门板等物件,都用来搭建浮桥。
杨瑾也不敢怠慢,让手下去准备箭矢火油,又令手下日夜巡防江面。
几日过去,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天空被厚厚的云层遮蔽,不见一丝月光,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漆黑之中。这样的夜色对于白波领袖郭大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郭大站在江边,凝视着对岸那片被黑暗笼罩的土地,只有零零散散几处火星,心中涌起一股冲动。经过深思熟虑,郭大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今夜渡江,夜袭敌军!”
这个决定并非轻率之举,郭大深知黑夜的掩护可以让他们的行动更加隐蔽,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而没有月光的夜晚,更是给了他们最大的优势,让敌人难以察觉他们的行动。
杨瑾军中负责巡夜的军士们手持火把,小心翼翼地在河岸旁巡逻。然而,尽管他们手中的火把照亮了周围的环境,但由于夜晚的能见度极低,他们最多只能看清二十步左右的距离。
就在这些军士们保持警惕的时候,敌军的木筏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靠近了河岸。由于天色昏暗,木筏上的敌军也巧妙地利用了黑暗的掩护,使得巡夜的军士们完全没有察觉到他们的逼近。
当敌军的木筏距离河岸只有几步之遥时,一名警觉的巡夜军士终于发现了异常。他瞪大了眼睛,看着那模糊的身影逐渐清晰,心中一惊,连忙吹响了手中的牛角号。
尖锐的号声划破了夜空,瞬间传遍了整个营地。正在熟睡中的杨瑾被这突如其来的警报声惊醒,他一个激灵,从床上跳了起来,迅速穿好衣服,冲出营帐。
敌军见自己的突袭计划被识破,也不再隐藏,纷纷跳下木筏,手持武器,向杨瑾的军队冲杀过来。
杨瑾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呼喊着让士兵们立刻组织防御。士兵们听到命令后,纷纷从营帐中涌出,迅速拿起武器,严阵以待。等杨瑾到了河岸边,只见对岸的树林中突然涌出无数火把,如同一条火龙从黑暗中苏醒。火光映照下,密密麻麻的人影正快速向河边移动。
尽管情况紧急,但杨瑾的军队毕竟训练有素。他们迅速而有序地列好阵势,迎击了敌军的进攻。
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的撞击声响彻整个河岸,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杨瑾身先士卒,亲自指挥士兵们奋勇抵抗。他挥舞着手中的别离剑,接连刺倒了数名敌军。典韦紧跟杨瑾身后,双戟上下翻飞,也砍倒数名敌军。
在两人的鼓舞下,士兵们士气大振,他们紧密配合,相互支援,成功地抵挡住了敌军的一波又一波攻击。
经过一番苦战,敌军终于渐渐不支,开始向后撤退,爬上木筏想退到对岸。杨瑾见状,果断下令弓箭手,不给敌军喘息的机会。箭雨如蝗虫般倾泻而下,又射杀不少敌军。
最终,杨瑾的军队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守住了河岸。
杨瑾不禁感叹起郭大的厉害之处。郭大在这场偷袭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抓机会能力,并很有胆色的果断地采取行动。
同时,杨瑾也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战斗中的失误。
这种夜里没有加强巡逻,警觉性不足,因为先前见白波军装备不行就小瞧了对方。
而且,他对水战的研究确实太少了,不会扎水寨这种在水战里的防御措施,导致在面对敌人的攻击时显得有些被动。
杨瑾默默地反思着这些问题,想到了防止对方再次夜袭的方法,放河灯将洛水点亮。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让其飘在河上。
最典型的“河灯节”是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道教称“地官赦罪日”。人们放河灯超度亡魂,尤其是无主孤魂,寓意“照亮幽冥之路”。
部分地区(如浙江、福建)会在元宵节放河灯,象征辞旧迎新、祈求平安。少数地方将放河灯与爱情祈福结合,如云南丽江的七夕河灯会。
想到此处,便传令下去,令手下将士赶制河灯。
士卒们领命而去,迅速在营地中忙碌开来。他们寻来平日里修缮营帐剩余的竹片,这些竹片宽窄适中,质地坚韧。巧手的士兵操起小刀,将竹片精心削磨,使其边缘光滑。把竹片弯成一个环形,再糊上油纸。灯芯则选用质地细密的枯草,浸足了油脂,确保能够长时间燃烧。
待河灯制作完毕,杨瑾又命人取来坚韧的草绳,将河灯依次串联起来。
夜幕降临,将士们在洛水上游将连着绳索的河灯缓缓放入水中。河灯顺流而下,灯芯燃烧,散发出柔和的微光,在漆黑的江面上勾勒出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光路。那微光虽不甚明亮,却足以穿透周遭的黑暗,照亮一小片江面,若是有任何物体靠近,光影晃动之间,便能即刻察觉。
郭大见状也是瞬间明白了杨瑾的用意。次日清晨,江面上的河灯依旧稳稳地飘荡着,杨瑾又派人将河灯逐一收回,等到晚上再次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