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九月,银杏叶刚染上第一抹金时,林凡抱着一摞《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笔记冲进建筑系馆。白衬衫第二颗纽扣没系,露出锁骨处淡青的血管——这是陆沉上周替他挑的衬衫,说"浅蓝像未名湖的水,衬得你眼睛亮"。
"小满!"
身后传来陆沉的声音。他的深灰风衣搭在臂弯里,手里提着个牛皮纸袋,袋口露出半截泛黄的纸页,边缘还沾着星点墨渍,像是刚从古籍堆里翻出来的。林凡停下脚步,看见他额角沾着铅笔灰,眼尾还带着没揉开的睡意——这小子,怕是又在图书馆古籍部耗到闭馆。
"你迟到了十分钟。"林凡故意板起脸,手指却悄悄勾住他风衣的下摆,"王教授说今天的设计课要讲'校园微更新'竞赛深化方案,你准备的资料呢?"
陆沉从纸袋里掏出个文件夹,封皮上用毛笔写着"松风微更新·西跨院改造方案",封皮边缘还留着压痕,像是被反复翻阅过:"昨晚在图书馆查到份1982年的西跨院维修记录,里面记着当年的工匠用了'竹钉加固法'——我想着,或许能和咱们的钢木复合构件结合。"他的指尖划过文件夹里的老照片,"你看,这是1982年修屋顶时的留影,工匠们蹲在檐角,手里拿的竹钉和咱们在密道找到的工具一模一样。"
林凡的手指停在照片上。照片里的老工匠穿着蓝布衫,腰间系着根麻绳,和他上周在松风斋看见的陆沉爷爷旧照里的人,眉眼有七分相似。他突然想起穿越时脑海里闪过的那行字:"因果循环,终会相遇",此刻正随着陆沉的话,在心里轻轻叩响。
"叮铃铃——"
上课铃响了。两人抱着图纸冲进教室,王教授正站在讲台上敲投影仪:"今天的主角是'微更新'。"他推了推眼镜,"不是大拆大建,是给老建筑'梳头发、换新鞋'——西跨院作为市级文保单位,我们要做的,是让它'活'在当下。"
投影仪上跳出西跨院的现状图:东厢房檐角酥碱,西厢房后檐墙裂缝,连廊下的地砖缺了好几块。王教授点击下一张图,是份学生竞赛方案:"去年的冠军作品把西跨院改成了咖啡馆,加了落地窗和大沙发——但文物局说,这破坏了原建筑的'呼吸感'。"
竹节上的纹路像片缩小的年轮,和他腕间的疤痕、与陆沉的戒指,都带着同样的,若有若无的联系。他突然想起穿越时,自己在白光中醒来,手里攥着的湖蓝日记本——最后一页的字迹是原主写的:"想和喜欢的人一起,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陆沉。"他轻声说,"我想和你一起做这个实验。"
陆沉的耳尖瞬间红透。他手忙脚乱地收拾图纸,却被林凡笑着拽住手腕:"教授说,下周三要交深化方案的初稿。"他指了指桌上的《营造法式》和《古建结构力学》,"我们可以把实验数据加进去,让方案更有说服力。"
陆沉的手指在林凡手背上轻轻敲了敲,像在弹奏首无声的曲子:"好。"他的声音闷闷的,"那我今晚就去实验室借湿度计,你......"他的目光落在林凡怀里的笔记上,"你帮我整理下《营造法式》里的榫卯图?"
林凡望着他泛红的耳尖,突然笑了。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桂花糕的甜香混着油墨味飘出来:"陈默奶奶今早新做的,她说你上周说'图书馆的桂花糕太甜'......"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我挑了半块不甜的。"
陆沉接过桂花糕。油纸上还留着林凡的指纹印,糖霜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他咬了一口,甜度刚好,像被谁仔细调整过的比例——和他们的实验数据,和《营造法式》里的榫卯图,和他们藏在心底的心意,分毫不差。
"小满。"陆沉突然开口,"你记不记得上个月在未名湖,你说想设计'能让老房子说话'的景观?"
林凡想了想:"我说'在廊下挂盏灯笼,灯笼上画银杏叶,这样晚上走过时,影子会和古人重叠'?"
陆沉笑了:"我后来查了《京大附中校志》,发现1952年的西跨院廊下确实挂过灯笼,灯笼上画的就是银杏叶。"他翻开文件夹,里面贴着张老照片,"你看,这是1952年的冬天,几个学生在廊下挂灯笼,其中一个穿蓝布衫的......"他的声音突然哽咽,"像极了你。"
林凡的手指停在照片上。照片里的少年穿着蓝布衫,踮脚挂灯笼,发梢沾着雪,和此刻站在他身边的陆沉,眉眼重叠成一片温柔的影。他想起穿越时脑海里闪过的那行字:"因果循环,终会相遇",突然明白,所谓"相遇",不过是命运把两个带着相同温度的人,轻轻放在了一起——从高一的器材室,到竹影湖的晚霞,到钟楼密道的青砖,再到此刻的实验室灯光。
"陆沉。"他轻声说,"我想和你一起,让西跨院的灯笼重新亮起来。"
陆沉的手指抚过照片上的少年。他抬头看向林凡,眼里的光比银杏叶还亮:"好。"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进来,把两人的影子投在《营造法式》的书页上。林凡望着陆沉的侧脸,突然想起大一刚入学时,自己在银杏大道上,看着他抱着一摞书从晨雾里走来——那时他以为,所谓"穿越"是个解不开的谜题;此刻他终于明白,所谓"穿越",不过是命运的另一种说法——让他在时光的长河里,与那个带着相同温度、相同心跳的人,一起守护老建筑的温度,一起绘制属于他们的建筑蓝图。
"走。"陆沉收拾好图纸,"我们去食堂买芋泥波波,你上次说陈默推荐的奶茶店新出了桂花味。"
林凡笑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