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六月,蝉鸣裹着槐花香钻进华清大学的教学楼。林凡抱着一摞《古建保护技术》的笔记往建筑系馆跑,白衬衫后背被汗浸得发皱,却在看见走廊尽头的公告栏时顿住了脚步——那里贴着大一结束前的最后一次课程设计任务书:"校园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西跨院保护方案设计",指导老师是王教授,分组名单上,"李若溪、陆沉"的名字紧紧挨在一起。
"小满!"
身后传来陈默的喊叫声。他举着个保温桶跑过来,额角沾着画图笔的墨渍:"我就知道你又忘带午饭!陆沉今早说要去图书馆查《营造法式》,让我给你带了糖醋排骨......"他的声音突然变轻,"哎?你们俩又被分到一组?"
林凡接过保温桶,指尖触到桶身的温度。陈默奶奶的糖醋排骨香混着油墨味飘进鼻腔,他突然想起上周陆沉在食堂说的话:"我查过了,西跨院的梁架结构是明代的抬梁式,修复时要特别注意檩条的承重——不过这些你都不用操心,我来做。"当时他笑着戳陆沉的胳膊:"陆工,你这是要把我当绘图工具人?"
"叮铃铃——"
上课铃响了。两人抱着图纸冲进教室,王教授正站在讲台上敲黑板:"这次设计不是纸上谈兵。"他推了推眼镜,"西跨院是市级文保单位,下个月市文物局要来验收你们的方案。李若溪负责测绘与结构分析,陆沉负责文献考证与保护策略——记住,你们要交的不仅是一套图纸,是能让老房子'活'起来的方案。"
林凡翻开任务书,心跳突然快了半拍。西跨院的现状描述里写着:"东厢房檐角酥碱严重,斗拱部分构件缺失;西厢房后檐墙裂缝宽度达5mm,存在安全隐患。"而在"参考资料"一栏,赫然列着《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和"松风旧斋修缮笔记(民国版)"——后者正是他们在钟楼密道找到的孤本。
"小满,看这个。"陆沉从书包里掏出个牛皮纸袋,"我昨晚在图书馆古籍部借到了《京大附中校志续编》,里面有张1952年的西跨院老照片。"他展开照片,泛黄的相纸上,西跨院的飞檐上还挂着"京大附中"的木牌,檐角的脊兽清晰可见,"对比现在的照片,脊兽的位置偏移了15度,可能是地基沉降导致的。"
林凡的手指抚过照片上的脊兽。他想起上周测绘时,用全站仪测过东厢房的坐标,数据里确实有"偏移12mm"的记录。他抬头看向陆沉,少年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我们可以用'传统榫卯+现代加固'的方法——用钢木复合构件替代部分酥碱的檩条,既保留原结构,又能增强承重。"
"好主意!"王教授突然插话,"李若溪,你上周测的举折比例数据能用上;陆沉,你查的民国修缮笔记里提到的'桐油石灰浆',可以作为粘结材料。两人合作,把这版方案做成范本。"
下课后,两人抱着图纸往建筑系馆外走。林凡的帆布包里装着陈默奶奶的保温桶,陆沉的胳膊下夹着《京大附中校志续编》。路过未名湖时,陆沉突然停住脚步:"下午去湖边转转?我记得你说过,想看'把传统纹样刻进现代建筑'的实物。"
湖边的垂柳正绿得发亮。林凡望着远处的湖心亭,突然想起上个月测绘时,陆沉在笔记本上画的那张速写——青瓦白墙的小院,廊下挂着暖黄的灯笼,窗台上摆着墨兰,台阶上站着两个牵着手的人。他摸了摸无名指上的银杏叶戒指,轻声说:"陆沉,我想把我们的设计图也画成那样。"
陆沉的手在他掌心微微发抖。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文件夹,封皮上用毛笔写着"松风营造·西跨院保护方案":"这是我昨晚画的草图。"他翻开第一页,青砖灰瓦的西跨院在图纸上重生,檐角的脊兽被重新校正了角度,后檐墙的裂缝用"钢木龙骨+桐油石灰浆"修补,连廊下的地砖都换成了"步步锦"纹的仿古砖,"这是玄关,这是客厅,这是......"
"这是卧室。"林凡接口道。他指着图纸最里间的窗户,窗台上画着盆墨兰,和松风斋的那盆一模一样,"窗棂用'冰裂纹',和东厢房的斗拱呼应;床楣雕'并蒂莲',和我们上次在钟楼密道刻的字一样。"
陆沉的脸瞬间红透。他的指尖抚过图纸上的铅笔痕,声音轻得像片银杏叶:"我画的时候,总想着......要是能和你一起住进来就好了。"
林凡望着他耳尖的红,突然笑了。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桂花糕的甜香混着槐花香飘出来:"陈默奶奶说,这糖桂花是她今早新熬的,不甜。"他咬了一口,甜度刚好,"就像我们的设计——传统要守,但也要'甜'。"
陆沉接过桂花糕。油纸上还留着林凡的指纹印,糖霜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他望着远处的飞檐,突然说:"王教授今天说,市文物局可能让我们参与暑期实习,负责西跨院的实地修缮。"
"真的?"林凡的眼睛亮起来。
陆沉点头:"我昨晚给陈默奶奶打电话,她说她认识文物局的张科长,可以帮我们递方案。"他的拇指擦过林凡手背,"所以......暑假我们要一起留在京城?"
林凡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穿越时脑海里闪过的那行字:"因果循环,终会相遇",突然觉得,所谓"相遇",不过是命运把两个带着相同温度的人,轻轻放在了一起——从高一的器材室,到竹影湖的晚霞,到钟楼密道的青砖,再到此刻的西跨院蓝图。
"好。"他说,"我陪你。"
下午的设计课上,两人把方案汇报给了王教授。投影仪上,西跨院的现状图与修复后的效果图交替闪现,林凡负责讲解结构数据,陆沉补充文献依据,配合默契得像台精密的仪器。
"这个'钢木复合檩条'的设计很巧妙。"王教授推了推眼镜,"既保留了原结构的形制,又解决了承重问题。"他的目光扫过两人交叠在桌上的手,"还有这版'步步锦'地砖,纹样取自《营造法式》,又简化了工艺——李若溪,陆沉,你们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最好的融合。"
教室里响起掌声。林凡望着陆沉耳尖的红,突然想起上周在图书馆,陆沉翻《鲁班经》时说的话:"古人造房子,连斗拱的榫卯都要刻吉祥话,现在的设计太急躁了。"此刻,他们的设计图上,东厢房的檐角刻着"松风"二字,西厢房的后檐墙嵌着块青砖,砖上用桐油石灰浆写着"因果循环,终会相遇"——那是他们在钟楼密道找到的石碑原句。
放学时,两人抱着图纸往宿舍走。林凡的手被陆沉牵着,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来。路过松风斋时,陆沉突然停住脚步:"你看。"
松风斋的门楣上,新挂了块木牌,上面用毛笔写着"松风营造·学生实践基地"。木牌下挂着幅书法,是王教授的字:"愿后继者,守匠心,续情缘。"
林凡望着那行字,突然笑了。他转头看向陆沉,少年的眼睛里盛着光,像装了整个夏天的阳光。他想起大一刚入学时的自己,站在银杏大道上,看着陆沉抱着一摞书从晨雾里走来——那时他以为,所谓"穿越"是个解不开的谜题;此刻他终于明白,所谓"穿越",不过是命运的另一种说法——让他在时光的长河里,与那个带着相同温度、相同心跳的人,一起画下属于他们的建筑蓝图。
"陆沉。"他轻声说,"暑假我们要一起去看古建吗?我想去山西看应县木塔,去苏州看拙政园......"
"好。"陆沉应着,伸手把他揽进怀里,"但首先,我们要把西跨院的方案做好——毕竟,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
林凡靠在他肩头,听着他有力的心跳。风掀起他们的图纸,吹落几片槐花瓣,其中一片恰好落在设计图上,盖住了"并蒂莲"床楣的纹样。林凡捡起花瓣,突然发现背面用钢笔写着行小字:"和小满一起设计的房子,是我这辈子最甜的尺寸。"
他望着陆沉的眼睛,轻声说:"我也是。"
蝉鸣裹着槐花香,在六月的风里飘得很远。华清大学的红墙黛瓦间,两个年轻人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幅被岁月晕染的画——画里有古建的飞檐,有现代的图纸,有传统的榫卯,有爱情的甜,还有,属于他们的,刚刚开始的,漫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