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墨染征袍
三国之墨染征袍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之墨染征袍 > 第83章 暗度陈仓释兵权

第83章 暗度陈仓释兵权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墨染征袍
作者:
迟醒未晚
本章字数:
6320
更新时间:
2025-06-13

正当灵帝苦思之际,公卿举荐的平叛将领中,素有“凉州三明”之称、被誉为东汉第一将的皇甫嵩进入眼帘。

“皇”字不正是“王加白”?灵帝心中大定,对皇甫嵩所谏——解除党禁、出少府钱财及西园良马犒军、举荐将领子孙及民间将才至公车署面试等请求——一一采纳。皇甫嵩俨然成为何进之下军中第一人。

灵帝又下令在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司隶京畿要隘设置都尉与骑都尉。各州郡纷纷效仿,上表自请增设骑都尉,致使原本位高权重、每郡仅设一名的军士首脑都尉之职迅速贬值。

灵帝再下诏,命各州郡严防黄巾流窜,并打破“禁甲不禁兵”(允许民间持有兵器,但非朝廷军队严禁铸造和披挂铠甲)的传统,允各州郡战时自募义军乡勇,可先斩后奏。

何进初掌号称天下至锐的数万京师军权,便大肆清洗北军及西园军中的宦官派系将领,启用己方阵营及世家子弟为将,镇压西方乱事。

灵帝拜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为一方主帅,镇压左路豫、兖、司隶三州交界处黄巾,尤以世家云集的颍川郡为主战场。持节之权,令三州郡刺史、太守及武官皆须无条件听命,生杀予夺,威势赫赫。

拜朱儁为右中郎将,为一方主帅,在协助皇甫嵩平定颍川后,负责右路豫、荆两州交界处的汝南、陈国、南阳战场。

拜卢植为北中郎将,率军至冀州镇压黄巾,主战场设于巨鹿郡。

除三路大军外,朝廷更广发诏命:凡出现黄巾叛乱的州郡,皆可自行募兵镇压;未现叛乱的州郡,亦可就近派军支援皇甫、朱、卢三路大军,但需受三路主帅节制。

收到诏书的华雄,即刻召集各郡太守与都尉,商议出兵之策。

“诸位同僚,今黄巾蛾贼西起,陛下诏命各州就近驰援朝廷平叛大军。本侯有意率州兵驰援皇甫将军。然并州出兵几何?愿闻诸位高见。”

与各郡都尉、司马渴望建功、跃跃欲试之态迥异,太守们面面相觑,无人率先开口。

雁门太守郭縕,作为并州本土世家代表,见众人目光汇聚己身,只得硬着头皮出列:

“君侯,我等皆愿为国效力。然雁门地处汉胡边境,戍防北境安危,实难抽调过多军士…在下有心无力啊!”

郭縕言罢,华雄分明看到其身后雁门都尉高顺与郡司马张绣眼中浓重的失望。

北方草原胡人各部,自和连、轲比能相继败亡后,经数年分裂混战,早己无力南下,人所共知。

郭縕托词,无非是因并州未遭黄巾波及,不愿出力趟这浑水。胜则文官无显功,反需耗费世家豪族人力物力组织庞大民夫运粮运械;败则折损本州子弟,百害而无一利。

毕竟战时军队所耗往往因距离远近缘故为非战时数倍,以一万人所需军粮器械为例,正常维持这一万人作战最少需动用一千到三千的民夫不事生产做后勤配套运输,加之往返路途上人吃马嚼的消耗,到军队手中所剩几乎不过半,若是往返距离遥远无论是民夫数量亦或者消耗数量则更加倍增,到军队手中所剩能有三成怕也是亦有可能。

这等民夫多为世家创造财富及屯田的劳动力,本土世家们又如何肯轻易为非本州战事做出利益牺牲,更别说若是战败还极可能损失本州子弟,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郭縕之言道出了本土文官太守们的心声,众人纷纷附和:

“君侯明鉴!非我等不愿,只是为一方父母,守境安民乃第一要义!外州之事,自有朝廷大军及当事州郡操心。我等当严防黄巾流窜入境,此亦合陛下诏命!”

见文官集团推诿,华雄面色转沉,转向首次被召议事的护匈奴中郎将牛辅问道:

“良弼麾下有凉州精兵八千,可愿出兵三千,随本侯出州剿贼,立不世之功?”

明知牛辅受董卓遥控,必以保存实力为先,华雄仍发此问,意在得其明确拒绝,为后事铺垫。

“君侯,非良弼不愿!实乃护匈奴所部戍边之责,不下于雁门郭府君,实难抽兵啊!”

堂上武将们早己按捺不住。太原郡都尉张辽、郡司马太史慈鄙夷地扫过推诿诸人,率先单膝跪拜:

“主公!既诸位府君、将军不愿出兵,末将等愿率太原兵马,随主公出州杀敌,为国效力!”

一向受华雄信任器重的外州世家代表太原郡守崔均本就心向华雄,又见本郡两位军事首脑己然表态,自然跟着附和道:

“君侯!既张、太史二位将军愿战,元平定当竭力说服本郡晋阳王氏及各世家,筹措民力粮草,保障大军后勤!”

“好!并州果然不乏国之干城猛士!”

华雄赞道,旋即作头疼状,“然太原乃并州治所,若兵马倾巢而出,一旦黄巾来袭,如之奈何?”

华雄装作一副头疼的模样,深谙华雄腹黑心性的贾诩适时出列作揖道:

“主公,方才诸位府君、将军皆言守境安民为第一要义。太原既为州治,倾力而出确易致空虚。不若令各郡抽调一千精锐,调防晋阳。所遗兵额,准其招募乡勇义兵暂补,岂非两全?”

贾诩稍顿,续道,“各郡目前无战事,招募训练可缓行。而驰援平叛乃朝廷急务。且抽调之精锐仍在并州境内,各郡有事亦可及时回援。”

华雄无视闻此言而面沉如水的郡守们,击掌称善:“文和此言甚妙!然若文远、子义二将皆随本侯出征,州内若起战端,何人可任指挥督军?”

“主公所虑深远。文和以为,汉室曾有解忧公主、平阳公主监军之先例,虽非定制,却解一时之忧。万年公主殿下乃陛下长女,若效仿此例,再辅以良将参谋,必保主公后顾无忧。”

“哦?何人可为辅军良将?”

“在下以为,雁门都尉高顺与司马张绣,足当此任!”

贾诩此言,全然不顾雁门郡太守郭縕阴鸷的眼神。

一心求战立功的高顺、张绣却齐跪道:

“非末将等不愿担此辅佐殿下重任!实乃更盼随君侯出州平叛!恳请君侯成全!”

华雄作极其为难状:“孝父、伯渊亦为本侯爱将,守境之事同属紧要…这倒让本侯为难了?”

此言一出,郭縕等本土派与牛辅等凉州系皆暗自鄙夷:华子建与贾诩竟能无耻至此!先谋各郡兵马,再夺其将才!所谓自募乡勇,训练成军耗时费力,刺史府只需卡住军需饷粮便可轻易掌控。若真由公主监军,则一州军权(除牛辅凉州兵外)几近收归囊中,实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主公切莫为难!”贾诩再言,“文和以为,高、张二将皆于平鲜卑之役立下大功,乃善治军、识将才之士。当此非常之时,朝廷亦开公车署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可令其举荐麾下得力将校暂代雁门都尉、司马之职,由主公与二位将军联名上表朝廷即可。高顺、张绣二将,可表为骑都尉,亦合朝廷定例。至于辅佐公主监军一职,文和以为,未必非武将不可任。”

“哦?文和此言何解?”

“昔并州刺史丁使君治州时,其麾下第一骁将吕布,便以刺史府主簿之职参赞军务。前武猛从事张杨将军,亦治军有方。若主公启用主簿陈宫(公台),复张杨为武猛从事,以此二人辅佐公主监军,则晋阳无忧,并州亦安矣!”

华雄望向神色激动的陈宫及经敲打后重获重用、心怀感激的张杨,笑道:

“文和此策甚妙!公台、稚叔,可愿为本侯分忧?”

二人皆齐声道:“我等愿为君侯分忧!”

“既如此,本侯决意:以别驾贾诩参谋军务,侯府中护参军典韦为中军骑都尉,领骑步兵各一千;张辽、太史慈为前军骑都尉,各领骑步兵一千;高顺、张绣为左右军骑都尉,各领骑步兵一千。总计骑兵五千、步兵五千,出州助朝廷平叛黄巾!”

“诺!”

议毕,众郡守正欲离府,却被典韦、张辽、太史慈率兵拦住。

典韦憨笑:“各位大人,莫非忘了主公方才之令?”

“典韦!你这莽夫安敢阻拦我等两千石郡守?以下犯上,该当何罪!”郭縕为首,众人群情激愤,叫嚣着要告到华雄处。

张辽朗声道:“诸位大人,末将等奉命行事!堂议之时,诸位对抽军调防晋阳及公主监军一事皆无异议。还请留下文书,交上调军令符,再行离去,莫让我等为难!”

太史慈亦抱拳笑道:“正是!府君、将军们莫要为难我等,早些交割清楚为好!”

见堵门军士皆着寒光凛冽的新式步人甲,手持利刃,大有抗命即动武之势,众郡守、都尉只得认怂,留下文书令符,骂骂咧咧而去。

唯牛辅未受阻拦——护匈奴中郎将所部虽受刺史府节制,却独立领军,非战时唯朝廷可调。牛辅嗤笑一声,扬长而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