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的漕运码头,春冰初解的河面上漂浮着细碎的冰凌。周琰蹲在新建的船坞旁,手指抚过"清河号"的木质船壳。这艘即将下水的新型漕船,没有采用流行的铁肋结构,而是回归了宋代"榫卯接合"的纯木工艺,关键部位用青铜构件加固。
"王爷,试水结果出来了。"船匠杜老大捧着浸湿的测速表,"载重八百石,逆水日行六十里,比铁骨船慢两成,但..."他压低声音,"不怕'那东西'。"
周琰点点头。自从发现∞辐射会加速金属疲劳后,水运司不得不停用所有铁肋船。他转向船尾那个奇怪的装置——这是根据《武经总要》复原的"车船"机构,只不过将人力踏板改成了水力驱动。
"测试过转向灵活性吗?"
杜老大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黑洞:"老把式们开始还笑话,说这木头轮子是孩儿玩具。等见了它在浅滩的表现..."他突然抄起竹竿,在沙地上画了个急转弯的轨迹。
正午时分,码头突然骚动起来。十几个粮商围着艘搁浅的番船叫骂,甲板上的红毛番商正用生硬的官话辩解:"...我们的蒸汽拖船突然散架,不是故意阻塞河道..."
周琰挤进人群,目光立刻被那艘瘫痪的铁船吸引。船体接缝处布满蛛网般的裂纹,就像被无形的手撕扯过一般。当他用磁石靠近裂缝时,石块竟微微颤动——这是典型的∞辐射残留效应。
"记录。"周琰对随行书吏说,"通知各港口,所有番船入港前需用磁石检测。"
二月廿二,更大的麻烦在运河闸发。新安装的铸铁闸门在众目睽睽下崩裂,飞溅的碎片伤了三名闸工。周琰检查残骸时发现,断裂面呈现出诡异的晶体结构——这是金属在∞辐射下过度晶格化的特征。
"换这个。"周琰展开一卷图纸,上面画着木质闸门的强化结构,"水松木芯,外裹青铜皮,关键部位用'鱼胶铆接'。"
老闸官盯着图纸上复杂的榫卯节点,突然一拍脑门:"这不就是赵州桥的造法么!"
三日后,第一座"古法新闸"在潞河竣工。当三十名纤夫喊着号子拉动闸门时,围观人群发出惊叹——这扇没有一根铁钉的巨门,开合竟比铁闸还顺滑。更神奇的是闸底的"龟背石"设计,水流冲击时会自动调整角度减轻压力。
"祖宗智慧啊..."老闸官抚摸着光滑的柚木轨道,突然老泪纵横,"我爹当年就说,铁器再好,终究不是活物..."
二月廿五,周琰在通州港召开了"水运革新会"。与会的除了船匠、漕工,还有几位满头辫子的疍家老人。当那位百岁老渔翁展示用海柳编织的船绳时,全场哗然——这种浸泡过桐油与海盐的纤维绳,强度堪比钢丝缆,且完全不受∞辐射影响。
"王爷,试试这个。"老渔翁的女儿捧出个鲨鱼皮囊,里面装着黑漆漆的黏液,"咱祖传的'龙涎胶',补船缝比铁钉还牢靠。"
周琰接过皮囊,想起现代船舶工程中的生物粘合剂。他当即下令设立"海技司",专门搜集整理这些濒临失传的海洋技术。
二月廿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考验了新式漕船。当十二艘"清河级"木船顶着五级风安全入港时,同期出航的铁肋船己沉没三艘。幸存水手描述,那些铁船就像"被鬼神捏碎般"解体,而纯木船却在风浪中"如鸭浮水"。
"王爷!"浑身湿透的杜老大跪在码头上,"老朽请求改造所有官船!"
周琰扶起老船匠,目光却投向港外那艘孤零零的帆船。甲板上的红毛技师正用仪器测量大胤木船,眼中满是难以置信。这场景让他想起大航海时代的东西方技术交流——历史正在重演,只是角色对调了。
三月初一,皇帝下旨组建"水运巡检司",全面推广古法造船。圣旨特意强调:"凡新造漕船,必用榫卯,禁用铁钉。"更令人意外的是附带的《匠爵令》:技艺精湛的船匠可授八品官身,这是工匠首次获得正式官阶。
"爱卿看这个。"少年天子在偏殿展示了一艘精致的楼船模型,"朕让内府按《龙江船志》复原的郑和宝船,全船九千八百个榫头,没用一根铁钉。"
周琰转动模型上的舵轮,惊讶地发现这竟是原始的方向盘机构!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远比教科书记载的先进得多。
三月初三,周琰在天津卫目睹了震撼一幕。上百艘渔船同时出海,船队中央是艘巨大的"木鲸船"——这是复原的宋代捕鲸船,将用于获取替代∞润滑剂的鲸油。当这艘纯木结构的巨船劈开波浪时,岸边的番商们脸色煞白。他们从未想过,没有铁肋的船只能造到这么大。
"王爷,番邦领事求见。"通译小声报告,"说是想买我们的造船图..."
周琰笑而不语。他递过去一份早己备好的礼单:上面是十艘"清河级"漕船,交换条件是三块∞碎片和全部蒸汽机图纸。这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技术路线的战略抉择。
三月初五,运河上首次出现了"古法舰队"。三十艘改良版车船拖着漕队北上,船尾的青铜水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周琰站在指挥船的楼舱里,通过铜管传声系统向各船下达指令。这套基于宋代"旗鼓通讯"改良的系统,虽然没有无线电先进,但在∞环境下可靠得多。
"左满舵!"
随着号令,整个船队同时转向。没有蒸汽机的轰鸣,只有水轮搅动的哗哗声,以及船体木材的吱呀响动。这声音让老漕工们热泪盈眶,他们说,这才是"活着的船"该有的动静。
夕阳西下时,舰队停泊在临清闸。岸上,当地工匠正用传统方法修复一座明代船闸。周琰注意到他们使用的"糯米灰浆"里掺了某种海藻提取物,干涸后竟比水泥还坚硬。
"老辈传下来的秘方。"老匠人憨笑着解释,"加了'龙须菜'的浆,泡百年都不坏。"
周琰连夜将配方送往格物院。这种生物矿化技术,在现代都属前沿研究。而在更深的夜幕下,他独自站在船头,望着水中倒映的星月。∞危机带来的不全是灾难,还让这个民族重新发现了血脉中的智慧。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技艺,正成为通向未来的真正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