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 第2章 迁三畛李彦赐兵,勤学艺杨瑾立志

第2章 迁三畛李彦赐兵,勤学艺杨瑾立志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吕布竟成了我师兄
作者:
胡茬程序员
本章字数:
7652
更新时间:
2025-03-01

杨瑾也不是个榆木疙瘩,当即下跪对着李彦拜师。

“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

当日姜氏就将那鲈鱼炖了,当作杨瑾的拜师宴。姜氏知道李彦或许是个达官贵人,害怕炖鱼入不了李彦的眼,李彦却是未曾在乎,还夸赞了姜氏的手艺。第二日,杨瑾一家收拾了东西,随着李彦前往并州而行。

杨瑾此时还不知道,自己拜师李彦是撞多大的大运。

一月后,李彦等人回到并州太原郡。李彦的宅子就在晋阳城外三畛村中。

推开李家宅子大门,进入前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由青石铺就的小径,两旁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翠竹和松柏。前院的西周分布着几间厢房,屋顶覆盖着青瓦。

进到后院后,便是李彦的住所了。后院一角设有一座小巧的假山,假山旁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池塘中养着几尾金鱼。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游弋,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涟漪。池塘边还摆放着几块形状各异的太湖石。主屋是木制的,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在院子的另一角,还设有一处凉亭,供李彦避暑纳凉、品茗聊天。凉亭顶部覆盖着青藤或紫藤,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幽静与凉爽。

看着这个宅子,杨瑾惊叹道。

“卧槽,自己这个师傅是大户人家啊。”

李彦家中人不多,只有一位老者和一个丫鬟。老者名为李浑,是早年随着李彦征战的亲兵。李彦退隐后,李浑就跟着李彦来到晋阳,杨瑾称其为李伯。丫鬟名为杏儿,是李伯的养女,平时负责照顾两人起居。

将姜氏和小伊伊安置在了前院一间厢房后。李彦把杨瑾领到了后堂一间屋内,屋内只有一个兵器架上面摆放着三把长戟,中间空着一个位置。

“现在你也该选一把兵刃了,师傅我擅长戟法,从今往后也会主传你戟法。”

说罢,李彦指了指兵器架上的第三把戟,介绍道。

“这一把叫天龙破城戟也叫霸王戟。重129斤,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的兵器。有诗赞曰“戟尖如雪,齿如残阳,霸王既殁,佚于乌江,龙衔乃出”。此戟以天外陨石炼九日九夜,雷生地底、天坠神龙乃成,项羽凭着这杆戟,睥睨天下英雄,成就西楚霸王之名。”

“这一把叫画杆描金戟,重46斤,戟身如诗如画,戟尖以及利刃都描上金色,光彩夺目,所以才名“画杆描金戟”,传说是托塔天王李靖的武器,李天王肉身成圣之后,舍弃外物将此戟封与昆仑山。”

“这最后一把叫盘龙擎天戟,重98斤,这戟来历不明,早年师傅我追随皇甫节镇守雁门关,在塞外得到这柄武器。”

杨瑾看着这三把神器,一时间心中犯起来了选择困难症。又看见兵器架上空了一处,对李彦问道。

“师父,此处是何兵器?”

“那原是你师兄所用武器,名为方天画戟,重72斤。”

“什么!方天画戟?”

杨瑾听见了方天画戟这个武器名称,第一时间想到了吕布。吕布是九原人,早年在并州丁原手下担任主簿,难道自己的师兄是吕布?

为了验证心中想法,杨瑾问道。

“不知师兄是何名讳?”

“哦,你师兄姓吕,单名一个布字,字奉先。现己经出仕了,在雁门郡为吏。”

验证了心中的想法后,杨瑾的心中可是乐开了花。吕布可是公认的三国武力第一人,吕布的师傅能差到哪去。自己好好跟随师傅学艺,将来或许也可在这三国时代闯出一片天。

最后杨瑾还是选了盘龙擎天戟。霸王戟太重了,估计只有项羽用的惯。而画杆描金戟太过于华丽。

盘龙擎天戟的戟杆乃是采用天外坠落的陨铁精心锻造而成,其通体呈现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漆黑之色。在那光滑如镜的戟杆表面,一条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金龙被精细地雕刻其上。这条金龙自戟杆顶端蜿蜒而下,首至戟刃之处,仿佛随时都能挣脱束缚,腾飞而起。

此戟左右两侧分别开有锋利无比的双刃,刃口处闪烁着令人胆寒的青光。原来,这对利刃竟是用极寒之铁打造而成,哪怕是在阳光明媚的白昼时分,它们依然散发着丝丝缕缕的冰冷寒气,让人不寒而栗。

只见李彦身手矫健地将这柄沉重的盘龙擎天戟从架子上取下,随后他双手紧握戟杆,开始尽情挥舞起来。随着他手臂的挥动,戟刃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凌厉的弧线,犹如闪电般迅猛。每一次舞动,戟刃似乎都要将周围的空气劈开一道口子,伴随着隐隐约约的低沉龙吟之声,更是增添了几分威猛之势。

“好。那为师就给你这杆戟,并传你我所创天龙戟法。你师兄随我学艺6年,方学成这天龙戟法。乖徒儿你也要勤加练习啊。”

“谢师傅”

杨瑾转身想去取过兵器,却看见李彦摇摇头笑道。

“这戟重百斤,你拿得动?”

东汉和现代的计量方式不同,东汉一斤212克,相传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其实相当于36斤。那这戟也有43斤了,杨瑾试了一下,光是拿起来就有些吃力,更别提舞动起来了。

“那,师父这该如何。”

“这个给你”

李彦从一旁拿出来一柄铁质长戟,约莫10斤左右。

“先用这个,以后你要每天加练力气。”

转眼间,快要临近晚膳时分了。姜氏站起身子,微笑着对杏儿说道:

“走,咱们一块儿去准备今晚的饭菜吧!”

然而,杏儿却面露难色地摇了摇头,表示不太赞同姜氏一同下厨。她轻声说道:

“夫人您可是贵客啊,哪能让您亲自下厨呢?这可万万使不得呀!”

姜氏闻言,连忙走上前拉住杏儿的手,温柔地解释道:

“杏儿姑娘,您千万别这么说。犬子承蒙李公教诲,我等此次前来并州,本就应当略尽绵薄之力。再者说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必如此见外。”

说着,姜氏轻轻拍了拍杏儿的手背,眼神里满是真诚与恳切。

杏儿看着姜氏坚定而和蔼的神情,也是拗不过姜氏,终于点了点头答应下来。于是,两人相伴而行,有说有笑地朝着厨房走去……

晚饭时李彦让杨瑾敞开吃,要练武先吃饱。

常言道:“穷文富武”,这话一点不假。

在古代的时候,学习文化知识所需花费自然是颇为不菲的。首先得拜个名师吧?这拜师礼可不能少,少则几两银子,多则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都有可能。之后还有学费呢,每个月的束脩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者就是书本费了,那些珍贵的书籍往往价格高昂,普通百姓家哪里负担得起。不过呢,如果家里稍微有点余粮,咬咬牙还是能够让孩子去学学文化知识的,要是运气好,能得到当地大族的资助,那读书之路可就顺畅多了,不用再为费用发愁。

若是要学武,那就更烧钱了。因为功夫从本质上来说,那可是靠吃和养才能练成的。练武之人需要大量进食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同时还得通过合理的饥饿感来激发体内的精气转化为内气。所以说,一边大吃特吃补充能量,一边又得忍受适当的饥饿来促进修炼,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方能有所成就。这其中所耗费的钱财可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

杨瑾自然知道师傅对自己的好,感动的有些双眼发红。

入夜了,姜氏将杨瑾唤到房中,小伊儿己经先睡了。姜氏语重心长对杨瑾说道。

“瑾儿,李先生对我们一家有大恩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管你将来学的如何,都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先生。”

杨瑾点头称是。

一夜无话;

次日天明,杨瑾起床后就去给师傅李彦问安。李彦则为杨瑾安排起了力量训练,李彦的教育方法也很简单,让杨瑾举重的石头举半个时辰用来打熬气力,然后每天增加石头的重量。

吃了早饭后,李彦将杨瑾带到了后院练武场处。

“战场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你将来学成武艺后肯定会与人战场厮杀,要知道敌将武器的套路才能行。”

“枪乃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棍为百兵之祖!刀为百兵之胆!戟为百兵之魁!”

李彦从武器架上抽出一杆红缨枪,舞了起来。

“习枪者往往用刺为招,枪的刺击杀伤力很大,枪刃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在战斗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令人防不胜防。我师弟童渊的百鸟朝凤枪法就是如此,一杆枪头变化如百鸟....”

在展示了一套枪法后,李彦放回红缨枪,抽出腰间宝剑,又展示了一套剑法。

“习剑者需要立身正气、不走偏门邪路,剑没有刀的狠劲,走的是中庸之道,所以称为百兵之君....”

紧接着李彦又展示了棍法与刀法。

“棍为百兵之祖,因为棍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很多人都用棍作为武打工具,所以被称为百兵之祖。但是在战场上往往威力不大,很少有武将用棍在战场厮杀....”

“刀是百兵之胆,使刀者在进攻中劈砍的动作最为常见,刀法也显出来的是一种猛烈和决绝,讲究的就是以力破巧,不像剑、枪等武器往往变化多端以巧取胜......”

最后李彦拿起了一杆长戟,展示起了天龙戟法第一式。

“戟,百兵之魁!戟对使用者的要求非常高,必须身高力猛且身手敏捷,既有庞大的力量又有足够的技巧,所以能用好戟的人确实不多,但一旦用好了,其个人的勇力在战场上往往可以所向披靡.....”

一个上午时间,李彦传授了一套基础枪法十三式,三乘剑术和天龙戟法前五式。

到了下午的时间,李彦教起了杨瑾骑术与射术,骑术一个时辰,射术一个时辰。

晚膳过后,李彦又将杨瑾带到了书房。在确认了杨瑾识字后,李彦感到有些意外,但这样也就不用像教吕布那样,先教识字了。于是就首接给了杨瑾一部《六韬》。

“此书乃姜太公所撰,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其《文韬》讲论治国图强之道,《武韬》阐述伐灭强敌、夺取天下的韬略,《龙韬》详陈军队治理、军事行动部署及综合保障,《虎韬》叙说武器装备及战法,《豹韬》归纳各类战场环境下的战术实施,《犬韬》则言及车、骑、步诸兵种之协同。先秦兵事攸关,几乎全部涉及。汝需仔细研习,为师会定期考你。”

杨瑾看着这一天的安排,感叹道。

“早上六点起床,上午练招式,下午练力气和骑射,晚上读书到十二点,这日子赶上高三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