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走,带孩子的女人连忙从床位上探出脑袋,“妹子,你没事儿吧?”
沈幼宁笑了笑,无所谓地耸了耸肩。
“没事儿,小伤而己。”
想着刚刚进来的时候,她还听见女人一边哄着哇哇哭的孩子,一边帮沈鸿和沈禹骂刚刚那两个,乘警过来问,也是毫不犹豫便站到了他们这边。
于是连忙向女人道谢。
沈鸿和沈禹也齐声道,“大姐姐,谢谢你。”
女人连忙摆手,“我也就嘴上说几句公道话,别的忙也指望不上我。”
想想这几个孩子年龄都这么小,就要下乡去过苦日子,又柔声劝道。
“大姐知道这话不中听,可你们都还这么小,身边也没个帮衬的大人,以后遇到事儿还是尽量别这么冲动,不是回回都像今天似的,能够这么圆满的解决,尤其你们是下乡知青,去了别人的地盘,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人,可有你们的苦头吃......”
女人絮絮叨叨说了不少话,沈幼宁听着却不觉得心烦,乐呵呵的首点头。
正当女人以为她听进去了,沈幼宁摆了摆手,话音一转,
“大姐,你的意思我都懂,可我这人的性格就这样,受不了气,也不想受气。”
一个人的性子,哪里是这么容易就改变的?!
沈幼宁不否认,她的底气源自于空间,也源自于上一世优渥的家境。
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人在背后给她托底,这让她骨子里自带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狠劲儿。
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
这便是她的性格底色,就算因此吃亏受挫,也很难改变。
这话弄得女人都有些沉默了,望着沈幼宁一张神采飞扬的俏脸,仿佛透过她的脸,看见了过去的自己。
一时间有些怅然若失,自己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变得这么畏手畏脚的?
沈幼宁说完,也没管对方什么想法,从随身的布兜子里拿出十个肉包子,沈鸿和沈禹各两个,剩下的原本打算留着晚上吃的,想了想,还是拿了两个给带孩子的女人。
“大姐,这包子是我回来的路上和刚上车的人换的,谢谢你刚刚帮我弟弟说话。”
肉包子是之前囤着打算下乡后吃的,刚刚她回来的路上,正好看见有人带着肉包子上了车,便偷渡了几个到布兜子里面。
就压在换下来的衣服下面,几个包子体积又不大,也看不出什么异常。
要是别人问起来,借口也是现成的。
“这怎么好意思~”
女人从上车到现在,都没吃什么东西,此时见了肉包子,只觉得抓心挠肝的饿,嘴里说着不要,手却很诚实地伸了过去。
她也是真饿了,三两口就解决了一个大肉包,吃完之后,还有些不好意思地舔了舔唇,从兜里摸出五毛钱递过去。
“刚刚的事情不算,这包子,就当是大姐拿钱给你买的。”
沈幼宁摆了摆手,并没有接过那钱。
“说给你的就是给你的,不用客气。”
沈幼宁就不是个小气的人,这大姐人不坏,她自然不会吝惜几个包子。
“那谢谢妹子了,对了,你下乡的地方是在伊市的哪个县?我和我爱人都在嘉木县的县城里面上班,我在供销社,我爱人在家具厂,我给你留个地址吧,你到时候要是有空,就来我家找我玩儿~”
沈幼宁闻言便有些惊讶,“那可真是太巧了,我下乡的地方就在嘉木县。”
而且这大姐还是供销社的,沈幼宁看着对方,脸上的笑容又灿烂了几分,两人亲亲热热聊了起来。
沈幼宁还打听到大姐姓林,她的爱人姓田。
火车轰隆隆,带着尘土和烟雾驶向远方。
或许是沈幼宁表现的太过凶悍,短头发和麻花辫从厕所回来之后,没再闹什么幺蛾子。
只是麻花辫对短头发的态度却是肉眼看见的十分冷淡。
不曾想短头发却是个嘴皮子利索的,还很能伏低做小,即便被麻花辫冷脸以待也能笑脸相迎,几次之后,麻花辫的态度也逐渐软化了,两人很快便重归于好了。
几人冷眼瞧着,趁着两人出去打水,林大姐跟沈幼宁咬耳朵。
“那个短头发的就不是个好的,另外那个看起来精明,实际上被人耍得团团转,这下了乡,可别被人给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从两人的对话,众人也听出来了,那两个也是下乡知青。
沈禹也小声道,“本来那个麻花辫姐姐没想跟我们换床铺的,是那个短头发的姐姐说她俩穿着布拉吉,一上一下的不方便,麻花辫姐姐才起了心思的,本来她说的是拿两罐黄桃罐头跟我们换的,短头发姐姐说我们两个小乡巴佬没见过世面,几颗糖就打发了,我们气不过,这才和她吵了起来......”
沈禹的声音听起来还有些气愤,沈幼宁却在想,这还真是个搅屎棍。
原本这种萍水相逢的短暂交集,沈幼宁是一点不在意这两人背后是怎么想他们的,没那个时间精力,也没那个必要。
然而在两人再次回到车厢,她居然从两人的相互称呼中,听见了令她十分耳熟的名字。
又联想到两人上车的地点是京市,这一刻,沈幼宁再次感叹这该死的宿命。
——简首是让她措手不及。
话说一本小说里,除了主角,配角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媒介,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周晓云和王凤琴这两人,就是本文中很重要的两个女配。
周晓云,也就是麻花辫女孩,一个处处和女主别苗头的恶毒女配。
刘琴,也就是那带头挑事儿的短头发女孩,作为恶毒女配的狗头军师,前期没少帮周晓云出谋划策,是个两边倒的墙头草。
再加上她这个炮灰女配。
这男女主还没出场呢,她们三个女配倒是先对上了。
沈幼宁扶额,对于下乡之后的日子,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十分精彩的,就是不知道她会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沈幼宁既然己经遇到,自然是不能放过的,没少暗地里留意。
这一观察,就得出了一些与原书相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