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王建设即将归家的消息,如同在王家庄和县城西槐巷同时投入了一颗滚烫的炭火,瞬间点燃了所有王家人的心。那份压抑了太久的思念,混合着巨大的喜悦和一种近乡情怯的忐忑,在每一个人的胸腔里熊熊燃烧。
王家庄的老宅里,王老栓不知从哪里翻出一本老黄历,用粗糙的手指,蘸着唾沫,一页一页地翻找着。他眯着昏花的老眼,嘴里念念有词:“十月底……十一月初……阳历……阴历……到底是哪一天?” 他恨不得把每一个标着“宜归家”、“宜团聚”的日子都圈出来,又觉得不够隆重。
“老头子,别翻了!”王周氏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二舅寄来的那张黑白照片,用干净的软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仿佛这样就能擦去儿子脸上的风霜,“建设信里说了,具体日子还没定,等部队通知呢!你翻烂了黄历也没用!”
“我知道!我知道!”王老栓烦躁地把黄历拍在炕桌上,又宝贝似的拿起来抚平褶皱,“我就是……就是算算还有多少天!这心里头,跟猫抓似的!”
县城西槐巷的新居里,气氛同样焦灼而充满期待。李秀英下班回来,顾不上做饭,先把小雨和小虎接回来,然后就开始翻箱倒柜,把家里最好的那床压箱底的红绸被面找了出来,着光滑的缎面,对林阳说:“阳子,你看这被面,给你二舅做床新被子够不够喜庆?西北冷,得做厚点!”
大舅妈张桂兰更是风风火火,她利用饭店工作之便,己经开始偷偷打听:“阳子,你说二舅回来,咱这团圆宴,得备点啥硬菜?红烧肉肯定得有!鱼也得有!年年有余嘛!我们饭店陈师傅说了,到时候他亲自掌勺,保证拿出看家本事!”
林阳成了这场“迎亲总动员”的核心。他理解家人那份几乎要溢出来的期盼。二舅王建设,这个在家人记忆中己有些模糊、却又无比重要的军人,他的归来,不仅是一场团圆,更是对王家这些年巨大变迁的一次“检阅”,更是对姥爷姥姥晚年心灵的最大慰藉。
“姥爷,姥姥,大舅,大舅妈,三舅,三舅妈,”林阳召集了核心家庭成员(除了在玩的小雨和小虎),神情郑重,“二舅要回来了,这是咱家天大的喜事!咱们得让二舅看看,他不在这些年,家里没垮,反而越过越好了!让他走得放心,回得安心!”
他迅速开始部署,条理清晰:
1. 信息中枢: 由他负责接收和确认二舅的最终归期。他叮嘱秦小飞和周鹏,留意是否有来自西北的信件或电话打到厂里或相关单位(如武装部)。任何风吹草动,第一时间通知他。
2. 物资总筹备:林阳当仁不让地揽下了最艰巨也最核心的任务——准备一场足以震撼二舅这个行伍之人的、丰盛的团圆宴席,以及让二舅带回部队的“硬通货”。他盘点着系统空间里的存货:
粮食: 精米白面管够,这是基础,要让二舅吃上久违的、纯粹的米饭和馒头!
肉食: 腊肉、香肠是主力,签到得来的几听红烧猪肉罐头是硬菜中的硬菜,冷冻空间里还有整只鸡和一条鱼(伪装成“特殊渠道”冷藏货)。
副食:水果罐头(黄桃、桔子)、压缩饼干、奶粉、白糖、糖果、甚至还有一小包可可粉!这些都是边疆难以想象的稀罕物。
烟酒茶:签到得来的几瓶本地白酒(红星二锅头)、两包好烟(大前门)、一小罐茉莉花茶。这是男人间的体面。
其他:崭新的毛巾、袜子、肥皂、甚至还有两套结实的内衣裤(签到生活用品)。
3. 房屋修缮:重点在二舅出生长大的王家庄老屋!林阳拿出钱(系统变现+工资积蓄),交给大舅王建国:“大舅,你回趟王家庄,找德发叔。雇几个靠得住的乡亲,把老屋彻底拾掇拾掇!墙皮掉的地方重新抹上黄泥,刷白了!屋顶漏雨的地方该补的补!院子里的杂草清干净!门窗该修的修!钱不够跟我说!一定要让老屋有个新气象!” 他特别强调:“把屋里屋外的电线检查一遍,换上亮堂的新灯泡!”(签到所得)。
4. 氛围营造: “红纸!买最好的红纸!”林阳对大舅妈张桂兰说,“请村里字写得最好的老先生,写几副最喜庆的对联!再买些红纸,让姥姥和舅妈们剪窗花!老屋和新居都要贴上!要的就是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5. 人员安排: 二舅回来的那天,全家人都要回王家庄老屋!机械厂、纺织厂、饭店那边,林阳负责去协调请假。王铁柱 、王招弟、小雨和小虎也要接回来。
每一项任务都分配下去,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王建国当天就骑着自行车回了王家庄。李秀英和张桂兰开始熬夜赶制新被褥。王周氏翻出了珍藏多年、一首舍不得用的一小包新棉花,絮进了给儿子的新被子里。王老栓则像个监工,天天往老屋跑,看着乡亲们和泥、刷墙、修屋顶,时不时递根烟,叮嘱着“弄结实点”、“刷白点”。
林阳自己则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利用采购员的身份,频繁“出差”,实则是从空间里合理“转移”物资。他找到陈大厨,用饭店的名义“预定”了部分食材(如蔬菜、豆腐),掩人耳目。他甚至还通过周鹏,弄到了一小卷珍贵的红绸布(说是“内部处理”),准备让姥姥给二舅做件新里衬。
时间在焦灼的期盼和紧锣密鼓的准备中飞快流逝。林阳在堂屋墙上挂着的月份牌上,用红笔在十月底的位置画了一个大大的圈。每过一天,他就划掉一个数字。那个红色的圆圈,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全家人的目光,也牵引着一颗颗“归心似箭”的心。二舅归家的倒计时,己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