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小溪边,至上游的夹子怪,一首捉了一个多月,才算罢市。
村里的族人,也歇了手。
等到他们都不去的时候。
徐七七才带着大郎徐长明,及三郎徐平安,再次来到后山小溪边。
这一次他们不是捉夹子怪。
而是听徐七七的,摸河蚌及捡溪螺。
见识到夹子怪的好味道之后。
大郎及三郎也非常相信徐七七的话。
河蚌及溪螺也是尽挑着大的捡。
不消半晌,便捡到两个半篮。
并且临回家的时候。
竹篮上面还扯了一些青草,盖在上面作为掩饰。
东西带回老宅的时候。
阿婆王氏什么话,也没有问。
便照例按照徐七七的说法,做了。
河蚌用厨据撅开,里面的蚌肉取出,也没有什么传说中的什么蚌珠,然后,洗干净之后,上了灶锅,开水烫过,之后,捞出放凉,再用厨刀细细切成片,然后,起锅烧油,加入山花椒,山姜山葱,山茱萸炒过之后,加入半熟的蚌肉片,大火煸炒,中间再加入菽豆酱,黍酒少许,盐少许,炒的差不多时,再加入半勺汤,盖上锅盖焖烧一会。
等到锅中水汁收的差不多时。
一份很好的酱烧蚌肉,便可以完美的出锅了,出锅前洒入一点山葱末,那味道就更美了。
相比酱烧蚌肉来说。
溪螺做起来,就比较麻烦。
开始要清洗,洗干净之后,要用剪刀剪去螺尾,然后,去腹中沙未。
宋时盐贵。
用盐促吐细沙,肯定是行不通的。
只能用木盆来回多晃几次,才能将溪螺腹内细沙催吐干净,然后,再三清洗之后。
上灶锅开水煮过,去腥。
开水煮过的溪螺,再用井水,在木盆里再三多清洗几次,之后。
然后,起锅烧油。
下入大量的山花椒,山姜山葱,山茱萸,菽豆酱,黍酒,盐,大火炒出香味,之后,加入半锅汤,等烧开之后,下水半熟的溪螺,大火加煮一会,然后,改小火。
溪螺不怕煮,时间久一些也没有关系。
一是为了杀掉里面的寄生虫。
二是时间长了更加入味。
等锅里的溪螺煮好了,岀锅前,锅中再加入一些山蒜末,然后,再多煮上一会,这样过后的溪螺味道会更好,也更杀菌。
煮好的溪螺出锅之后。
村里私塾的阿爷,地里的大伯及阿父也回来了。
大堂哥,二堂哥进了院子,首先就闻到了上房里传出的香味,于是手下洗漱动作也快了些。
等阿爷洗了手脸,擦了手脸,在上房东桌入座之后,大伯,及阿父己经给他面前的陶碗里,倒上了老酒,之后,大伯, 阿父。
大堂哥,二堂哥,及大兄三人,一人碗里只给了小半碗。
然后,等阿爷徐儒第一个下箸之后,其他人也相继开始夹蚌肉。
至于酱辣溪螺。
之前,徐七七让阿婆王氏,提前削出了一些细竹签。
并把怎么吃溪螺的方法也告诉了阿婆王氏,怕家主王儒不知如何食,阿婆王氏也提早将这些告诉了他。
所以当家主徐儒用竹签,挑溪螺肉的时候,其他人看着也感到十分惊奇。
溪螺的尾不能食。
王儒吃过一个螺肉之后,也将这些告诉了自家人。
然后半眯眼睛,回味了一下。
这个辣烧酱溪螺的味道确实不错。
不觉间,伸手又从陶盆里捏了一个出来。
就是吃时有些麻烦。
必须要用手拿着吃,否则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