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后娇声问道:“将军,你说的天时是何意?”
杨瑾说道:“当下正值夏季,雷雨交加,我们可引雷制造一场火灾,届时你假装被烧死,我再暗中安排你和弘农王出宫。”
何皇后听闻,却有些讶异:“雷乃天鼓也,人力怎能控制,将军莫不是在和妾身说笑。”
杨瑾却保证这计策有九成把握,若是不成再寻他法。思考良久,她紧紧握住杨瑾的手:“此计虽险,但眼下也别无他法,只要能保我母子周全,妾身在所不惜。”
中国古建筑材料的主要构件是木材,虽然木材上会涂漆,但终究还是既怕水,又怕火。而这非人为因素的火,多半因雷击而起。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第一高塔,洛阳永宁寺塔,便是被雷电所击而葬身火海。
古代的塔,一般是城镇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自然是雷电经常光顾的对象,有不少毁于雷击。哪怕是代表了当时最高技术水准的皇家建筑,也频繁遭雷电侵袭,光北京紫禁城就发生过好几次因雷击引发的火灾。天坛祈年殿、明长陵的祾恩殿、颐和园的文昌阁等,都在近代遭遇过雷击。
在漫长岁月中,古人发现不是所有东西都会遭受雷击。虽然当时没有绝缘体的概念,但是在修建房屋建筑时,也会刻意使用一些雷电不能通过的材料,以起到防雷的作用。
从汉代开始,人们开始在建筑物上安装一些由铜铁所制,状如牛角一样的金属尖端刺向天空的装置,叫做蚩尾,并且在其里面,还有一根金属条和地下相通。这种做法其实和现代避雷针的避雷原理是一样的,当雷电接触到房屋的时候,金属涂料就把雷引到蚩尾上,再通过金属条把雷电的能量和电流引到了地下,达到了避雷的效果。
杨瑾先将甘泉殿蚩尾下面的金属线拔了,让雷击不能接地,又去找赵铁匠打了一杆长铁棍做引雷的,只等着雷雨天到。
接下来的几日,杨瑾依旧进宫巡视,与何皇后一同佯装若无其事,实则暗中观察天气变化,等待最佳时机。何皇后心中虽忐忑不安,但看着杨瑾有条不紊地筹备着一切,心中又多了几分踏实。她深知,再无回头之路,成败与否,全系于杨瑾一人。
终于,一天黄昏,天空乌云密布。杨瑾知道,时机己到,潜入甘泉殿外,利用铁棍布置了一些引雷装置,试图引导雷电击中目标。布置好后,杨瑾又回到巡逻的岗位上。
不多久天空下起暴雨,何皇后等人躲在一座偏殿之中,换上了杨瑾准备的军甲和蓑衣,焦急地等待着。
随着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夜空,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雷声,甘泉殿瞬间被雷电击中,起了火势。一时间宫内大乱,杨瑾见状连忙带领手下羽林卫赶到永安宫,并派人前去禀报董卓,声称何皇后寝宫附近遭遇雷击,引发大火,情况危急。
杨瑾带了几个心腹率先进入永安宫内,让何后三人混入其中将其带出。三人穿着宽大蓑衣,遮住面部,混在了一行人中。杨瑾又担心火势不大,又将带的火油等物泼了,手动点了火,熊熊大火燃起,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开来。
董卓听闻永安宫大火后,却是心中大喜,心中盘算道:“呦呵,本来想着将何进旧部处理了后,弄死那母子。这倒好,若是首接烧死,到省下许多事。”
等了许久,董卓带着李儒来到了永安宫外,却见偶尔还有几道落雷击下。董卓忙装出几分焦急询问杨瑾:“皇后可曾救出来了。”
杨瑾回道:“回太师,我己经带手下羽林卫去救火了,只是火势太大,还有雷击交加,兄弟们冲不进去。”
董卓心中暗喜,想到如果何皇后和刘辩真被烧死也算遂了心愿,但还是装作惋惜的说道:“罢了,如此大火,也是天意。”
李儒则是心中有些疑虑,自古以来没听说过雷击频繁落于一处的,今日却有好几道雷击击打在这甘泉宫,确实有些奇怪。
董卓看暴雨没有停的意思,也不愿等着,带着李儒离去。杨瑾以火势太大,要回营找帮手灭火为由,让有何后三人假扮的那队士兵跟着出宫。
等手下兵士回营后,杨瑾又偷偷将何后等三人藏在家中,只等着过了风头后再送出城。
一切做好后,杨瑾又匆忙带兵赶回皇宫,只等着火灭后,将铁棍取回,不留痕迹。
次日清晨,大火终于渐渐熄灭,滚滚浓烟仍在废墟上空盘旋,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董卓带着一众亲信,大步踏入这片狼藉之地。
“仔细搜,一定要找到尸体!” 董卓大声下令,声音在废墟间回荡。士兵们得令,纷纷散开,在烧焦的断壁残垣、灰烬瓦砾中翻找起来。他们用长枪挑开还在冒烟的木料,拨开堆积如山的废墟,一寸一寸地探寻,然而,首至日上三竿,竟一无所获。
杨瑾并非没想到用假的尸体代替,只是刘辩是孩子,没有合适的,也不能平白害了他人性命。最后,还是留下了这个隐患。但他料想反正董卓是想让刘辩死的,或许可以应付过去,就算董卓真要查,查到自己身上,也需要一定时间。
李儒跟在董卓身后,眉头紧锁。他自幼熟读经史,智谋过人,辅佐董卓以来,诸多阴谋诡计皆出自他手。此刻,看着这反常的一幕,他心中同样满是疑惑。按理来说即便烧成灰烬,也该有些残骸才是,怎会连半点踪迹都寻不见?
董卓转头看向李儒,脸上带着几分恼怒:“你怎么看?这人难道还能凭空消失了不成?”
李儒微微低头,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凑近董卓,压低声音道:“太师,依我之见,此事虽蹊跷,但眼下只要刘辩名义上死了就行。如今局势动荡,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咱们犯不着在这一具尸体上过多纠缠。对外宣称何后与刘辩皆葬身火海,烧的尸骨无存,一来可绝了他人念想,二来也能震慑朝堂,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敢轻举妄动。这事太师若是放不下,可以派人暗中调查。”
董卓听了李儒的话,眯起眼睛,思量许久,缓缓点头:“嗯,你说得倒也在理。”
于是,董卓大手一挥,下令道:“传令下去,给刘辩和何后按照帝王和太后的规模置办盛大的葬礼,务必办得风风光光。同时给各地方发诏书说弘农王己死,让天下人都知道!”
李儒又说道:“太师此举,定会被各地方势力认为是太师故意放的火。此事虽然是天灾,但最终还要找个人担责任,好让天下人认为此事并非太师授意的。”
见董卓点了点头,李儒又说道:“羽林卫职责是护卫宫殿,杨瑾是羽林中郎将,可找个救火不力的罪名,扣三个月月俸。”
董卓沉吟了会,说道:“杨瑾刚到我手下不久,如此处罚不会让他心生不满?”
李儒笑道:“今后再找个由头给他多赐些物件就好了。恩威并施,才能收拢人心”
董卓又是点了点头,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道理他懂。
杨瑾被责罚了几句,又扣了月俸,但也没难过。因为这火确实是自己搞出来的,董卓这顿操作也算是歪打正着罚对人了。
然而,百官和各个地方势力却,却都以为是董卓派人放火烧死了少帝和何后,也导致董卓同两股势力的间隙越来越大。
一时间弘农王刘辩与其母何后的死讯传出,洛阳城内一片忙碌。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出华丽无比的棺椁,棺木用上等的金丝楠木制成,雕刻着繁复精美的龙凤图案,寓意着帝王与太后的尊贵身份。陪葬品更是琳琅满目,金银珠宝、玉器古玩堆积如山。
葬礼当日,洛阳城万人空巷。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他们身着素服,脸上却不见多少哀伤,大多都是被强行拉来的,只是冷眼旁观。
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白色的纸钱如雪片般漫天飞舞,哀乐声呜咽低沉,回荡在城市上空。士兵们身着黑衣,手持长枪,肃穆而立,为这场虚假的葬礼增添了几分威严。
何皇后几人不敢出门,整日待在在杨瑾家中,听见满城的哀乐。何后苦笑道:“哎,这也算是自己参加了自己的葬礼吧。”
一天晚上,杨瑾回到家中,对何后说道:“眼下风头过去了,不知今后你们是何打算?”
何皇后微微抬起头,脸颊上泛起一抹淡淡的红晕,娇羞地说道:“将军,此番救命之恩,妾身真不知该如何酬谢。您不仅冒如此大险,还事事想得周全,叫妾身心里暖烘烘的。” 说罢,她轻轻抿了下唇,看向杨瑾,那眼神里满是柔情,“将军称呼妾身思灵就好,这是妾身本名,今后事全凭将军安排。”
杨瑾道:“思灵,眼下洛阳你们母子是肯定待不下去了。我想托人把你们送到长安,再盘下个铺子,也算是让你们母子有个营生。”
何皇后微微点头,轻声应道:“有将军这句话,妾身便放心了。”又拿出一个小包裹,里面净是些金玉首饰之类的,一看就价值不菲,对杨瑾说道:“从宫内走的匆忙,妾身只带了这些许物件,盼将军去典当些银钱,也好当作本钱。”
过了几日,杨瑾带着典韦送几人出了洛阳城。何皇后母子和翠玉坐上了准备好的马车,杨瑾又塞给她们一把匕首和一个包裹。
杨瑾说道:“思灵,此去长安,有典韦护着你们不会有差池。这里是黄金五十两,是那些首饰典当的,此外还有些银子,是我的心意。你们拿着去盘个店铺,置办个房子。等事情安顿好后,典将军自会回来报告于我。”
何皇后眼中含泪,感激地看着杨瑾:“将军大恩,妾身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