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公府的倒台,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快。
在御史台的“疯狗”、大理寺的酷吏以及刑部的如山铁证面前,那座看似巍峨的百年府邸,如同一座被白蚁蛀空了的朽木大厦,轻轻一推,便轰然倒塌。
三堂会审的结果,触目惊心。
查抄出来的隐匿田产、商铺,其总价值,竟比赵国公府明面上的家产还要多出三倍有余。多年来偷逃的税款,更是一个足以让户部尚书当场心梗的天文数字。
人证、物证,再加上林知节那份“学生作业”作为最精准的地理证据,赵国公连狡辩的机会都没有。
最终,皇帝李世隆雷霆震怒,下旨:削去赵国公所有爵位,抄没全部家产,主犯赵勋及其子嗣,流放三千里,永不回京。
一个曾经显赫百年的开国勋贵家族,就此烟消云散。
这个消息传到百花巷时,整个学员队伍都陷入了一种奇异的沉默之中。
他们亲手点燃了这把火,却没想到,这火竟烧得如此之猛,如此之彻底。前几天还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国公府管事,如今己成了阶下之囚。那个压在他们心头,让他们感到绝望和无力的庞然大物,就这么……没了?
祠堂里,学员们围坐在一起,神情复杂。
“我……我到现在还有点不敢相信。”一个学员喃喃自语,“一个国公,就这么倒了?”
“不是他倒了。”陈凡的眼神深邃,他通过自己的渠道,己经了解了朝堂上发生的一切,“是我们,用规则,将他绊倒了。”
他看着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们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用任何暴力。我们用的,是周兄他们收集的情报,是孙兄他们绘制的地图,是《大梁律例》里白纸黑字的条文。我们只是,将事实,递到了能决定他命运的人手中。”
这番话,让所有学员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终于深刻地理解了,林知节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知识就是力量”,其真正的含义。
原来,“知识”并不仅仅是指造一盏灯、修一条路的“技术”,它更是一种看透事物本质、洞悉运行规则、并利用规则达成目的的“智慧”。
测绘的知识,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律法的知识,可以成为杀人利器。
而洞悉人心的“权谋”知识,则能让你找到最合适的“执刀人”。
他们的成长,在这一刻,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从仅仅停留在“如何做事”的实践层面,跃升到了开始理解“权力如何运作”的政治层面。
这对他们未来的仕途,将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几天后,一封由中书省首接下达的、盖着皇帝玉玺的敕令,送到了百花巷。
前来宣旨的,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大太监,王振。
王振捏着嗓子,当着所有学员和百花巷居民的面,朗声宣读了圣旨。
圣旨的内容,让所有人再次震惊。
其一,褒奖了经世致用堂学员在百花巷的实践功课,称其“有益于民,有功于国”,并对所有参与者皆有封赏。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赵国公府被抄没的所有田产,尽数收归国库。而其中,百花巷这片土地,皇帝大笔一挥,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兹决定,将百花巷区域,正式划定为‘经世致用堂教学实践基地’,其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由经世致用堂全权代管,一应改造事宜,皆由其自主施行,任何衙门个人,不得干涉!”
“国有化”!
陈凡听到这三个字时,心头剧震。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旁的周正和孙默,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无法言喻的激动。
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彻底解决了土地归属的危机,还意外地为国家“创收”了一大笔资产。更重要的是,有了这道圣旨,百花巷就成了他们的“法外之地”和“绝对主场”。
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任何外部势力的掣肘和干涉,可以放开手脚,将这里当成一块试验田,尽情地挥洒他们的才华与抱负。
这是皇帝给予他们的,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明确的信号。
宣旨完毕,宣旨的太监王振笑眯眯地走到陈凡面前,将圣旨交到他手中,意味深长地说道:“陈公子,陛下让咱家给您和各位公子带句话。”
“陛下说,‘做得很好,朕很期待看到,你们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怎样的花来’。”
陈凡双手接过那卷沉甸甸的圣旨,入手温热,仿佛还带着君主的期许。
他躬身一揖,朗声答道:“请公公转告陛下,我等,必不负圣恩!”
阳光下,那卷明黄的圣旨,熠熠生辉。
它不仅是一份权力的凭证,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学员们看着那卷圣旨,看着周围居民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混杂着敬畏与喜悦的笑容,心中都涌起一股豪情。
他们知道,从今天起,百花巷的命运,将真正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而他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都将被最高处的那双眼睛,注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