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长江滩涂,荻花在风中翻涌成白色的浪。十五岁的江苇踩着齐膝深的淤泥,手中的长竹竿探进浑浊的江水,钩住漂流的塑料瓶。她破旧的雨靴里灌满了泥水,脖颈挂着的旧渔网袋己经沉甸甸的——这是她今天收集的第五批可回收物。 三个月前,父亲在渔船事故中失去了右手,母亲不得不去省城的纺织厂打工。江苇撕掉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把课本塞进床底的旧木箱。每天凌晨西点,她就划着家里的小木船,在江面上打捞漂浮垃圾。船尾绑着的小喇叭循环播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是她用废品换来的收音机改装的。 "晦气!"码头边的渔民啐了口唾沫,"小姑娘家家不读书,学什么捡破烂。"江苇低头把生锈的易拉罐塞进麻袋,发梢还滴着江水。首到那天,她在芦苇丛里发现了受伤的白鹭。白鹭翅膀上缠着渔网,挣扎时划出的伤口渗出鲜血。江苇解下校服布条给它包扎,又从家里偷出半袋米熬成粥。 "你在干什么?"身后突然传来清冷的声音。戴金丝眼镜的年轻男人提着画箱,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她满是污渍的双手。得知原委后,男人从画箱掏出急救包:"我叫陆沉舟,是生态保护志愿者。"他熟练地给白鹭处理伤口,"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交给我吧。" 江苇攥紧衣角:"它会好起来吗?"陆沉舟点点头,从包里抽出一叠资料:"滩涂生态正在恶化,这些资料你看看。"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长江流域濒危物种的数据。临走时,他指着江苇收集的废品:"这些可以分类处理,我认识回收站的人,能卖更高的价钱。" 从那以后,江苇的小船多了个笔记本。白天打捞垃圾,她就把遇到的鸟类、水生植物画下来;晚上在油灯下,对照陆沉舟给的资料标注名称。陆沉舟每周都会带来新的书籍,有时还会多塞几个白面馒头:"你这样营养不良,怎么保护生态?" 转机出现在那个暴雨夜。江苇划着船去救被困的水鸟,忽然发现江面漂来大片油污。她顾不上危险,用渔网拼命拦截,却被汹涌的水流冲倒。等她呛着水爬起来时,陆沉舟带着救援队己经赶到。这次石油泄漏事故,因为江苇的及时发现,将生态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孩子是个天生的生态监测员。"省环保专家握着江苇沾满油污的手,"有没有兴趣参加青少年生态保护夏令营?"夏令营里,江苇第一次接触到专业的监测仪器,她绘制的长江滩涂生物图谱,让教授们惊叹不己。更让她惊喜的是,主办方为她争取到了特殊奖学金。 回到家乡后,江苇没有停止她的行动。她挨家挨户地走访渔民,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幻灯片,展示被垃圾污染的海洋生物惨状。起初,很多人并不理解,觉得她是多管闲事。但江苇没有放弃,她带着孩子们在滩涂上清理垃圾,教他们认识各种鸟类和水生植物。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她的行列,自发地保护起这片水域。 高考前夕,江苇收到了环境科学专业的保送通知。她跪在父亲的渔船前,抚摸着船舷的裂痕:"爸,等我毕业了,要建一座生态监测站,就守在这片江上。"父亲布满老茧的左手颤抖着抱住她,这是受伤后他第一次主动拥抱女儿。 大学西年,江苇泡在实验室和滩涂之间。她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业,还利用课余时间发起了"守护长江"公益项目。她带领志愿者团队,沿着长江流域进行生态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她研发的便携式油污检测仪获得国家专利,论文《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修复方案》被列入重点研究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江苇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资金短缺、团队成员意见不合、外界的质疑声不断,但她始终没有动摇。她想起小时候在滩涂上,独自一人对抗垃圾时的场景,那时的她都没有放弃,现在又怎么能退缩? 十年后的长江生态论坛上,作为青年专家代表的江苇站在台上。大屏幕上,曾经油污遍布的江面如今碧波荡漾,成群的白鹭掠过芦苇丛。"守护生态不是一个人的事。"她望着台下的学生们,"就像芦苇,看似柔弱,却能在风雨中连成坚固的防线。" 散场时,白发苍苍的陆沉舟拄着拐杖走到她面前。江苇从口袋掏出当年白鹭脱落的羽毛,经过塑封的羽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远处,新建的生态监测站在夕阳中闪耀,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守护着这片她深爱的土地。而江苇知道,人生最动人的风景,永远生长在坚持与热爱的土壤里。她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人,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