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秋官复原职后,开始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他借鉴现代经济制度,提出“盐铁官营改制”,试图打破官商勾结的局面。此举触动了众多权贵利益,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向朱棣案头。
就在局势僵持时,北方鞑靼犯境,边关告急。朱棣决定御驾亲征,临行前,他将太子监国之权交给沈砚秋:“朕将朝堂托付于你,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沈砚秋深知责任重大。他一方面调兵遣将,筹备粮草;另一方面,利用改革所得充盈国库。然而,就在大军即将出征之际,军中爆发粮饷短缺危机——有人暗中克扣军粮,意图引发兵变。
沈砚秋急中生智,推出“以工代赈”之策,招募流民开垦荒地,将新收粮食充作军粮。同时,他设下连环计,引诱幕后黑手现身。深夜,沈砚秋率锦衣卫突袭权臣府邸,搜出大量账本,铁证如山。
“沈砚秋!你竟敢动我?”权臣被押走时,仍在咆哮。沈砚秋冷笑:“触犯国法者,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
朱棣得胜归来,听闻沈砚秋的功绩,龙颜大悦:“朕果然没看错人!”然而,沈砚秋却并未因此放松。他知道,这场与旧势力的博弈,远未结束。而更让他担忧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无数未知的惊涛骇浪在等着他……
沈砚秋还未从粮饷风波中缓过神来,应天城内便流传起一则离奇传言——钦天监夜观星象,称紫微星旁现妖星,主朝堂将有“逆臣乱政”之祸。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矛头隐隐指向推行新政的沈砚秋。
深夜,沈砚秋在书房翻阅各地税赋卷宗,烛火突然无风自灭。黑暗中,一枚竹筒破窗而入,落地散开竟是张人皮面具。他拾起面具,月光下,面具眉眼轮廓竟与他分毫毕肖,掌心顿时渗出冷汗——有人想借“妖星之说”冒名顶替,颠覆朝纲!
第二日早朝,便有御史台官员联名弹劾沈砚秋“以妖术惑众,意图谋逆”。更诡异的是,太子身旁的近侍竟当众指认,昨夜亲眼看见沈砚秋在城郊祭坛行巫蛊之术。朝堂哗然,沈砚秋刚要辩解,却见朱棣抬手示意噤声,帝王眼中似有寒霜:“沈卿可知罪?”
“陛下明察!此乃栽赃陷害!”沈砚秋刚要呈上人皮面具作为证物,却发现怀中物件不翼而飞。徐妙锦匆匆赶来,在他耳边低语:“纪纲余党昨夜潜入工部,工坊内所有改革账本也被焚毁。”
局势急转首下,沈砚秋被暂押诏狱。深夜,牢房铁门吱呀作响,一个蒙面人悄然现身。“沈大人,想活命就跟我走。”对方声音沙哑,手中匕首抵住他咽喉。沈砚秋却突然反扣对方手腕,借力翻身夺刀:“纪纲的走狗,以为换身行头我就认不出?”
打斗声惊动狱卒,蒙面人仓皇逃窜。沈砚秋在其遗落的披风夹层里,发现半张残缺的舆图,标记着“鸡鸣寺地宫”字样。联想到妖星传言中“地脉异动”的说法,他心中一动——难道所谓的“妖星”,实则是有人在地下埋藏军械?
与此同时,徐妙锦在太子授意下,以查勘星象为由进入钦天监。她在档案室翻出一本尘封的观星日志,其中记载着二十年前的旧案:曾有钦天监官员因揭露某位藩王私藏火器,全家离奇暴毙。而日志末尾,赫然画着与沈砚秋手中舆图相同的标记。
诏狱大门再次打开,沈砚秋却等来意想不到的人——朱棣身着便服,独自前来。“起来吧。”帝王亲手解开他的镣铐,“朕岂会不知有人借天象构陷?鸡鸣寺地宫异动,朕要你抢在对方之前查个水落石出。”
沈砚秋望着朱棣眼中转瞬即逝的疑虑,突然意识到,这场“妖星之乱”或许连帝王都难以置身事外。当他与徐妙锦带领锦衣卫潜入鸡鸣寺地宫时,扑面而来的竟是阵阵血腥气。石壁上刻满东洋符咒,深处传来铁器碰撞的声响,而最前方的青铜门前,赫然摆着半块刻有海东青纹的腰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