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在一旁冷眼观察,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因为冯紫英在场。
有了冯紫英撑腰,这位高公子自然也会低下头。
但内心的想法却另当别论。
之前高公子还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气宇轩昂,有几分傲骨,可现在为了权贵也不得不低头。
冯紫英一介绍两人的身份,高公子的风骨似乎就消失了。
看到高公子与贾琮、贾宝玉握手言和,其他人也迅速上前问候。
贾琮和贾宝玉回应后,冯紫英才开口道:“今日家父举办文会,是为了让各位才子以才学相交,不论胜负,皆是交流探讨。”
冯紫英巧妙地缓和气氛,也算顾全了在场众人的颜面。
贾琮瞥了冯紫英一眼,此时他无话可说,轮不到他开口。
贾宝玉更是西处张望,完全没把注意力放在众人身上,只觉得这一切十分可笑。
贾琮行事随性,只跟着贾宝玉行动。
高公子站出来说道:“冯公子所言甚是,今日文会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能展现才华。
无论之前的恩怨或不满,不如借诗抒怀,以诗服人。”
高公子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才学在众人之上,此刻他也想挽回先前丢掉的颜面。
高公子刚刚击败了贾宝玉和冯紫英,众人对他刮目相看。
他不仅赢得了贾府的灵秀公子,还打败了漱玉馆的招牌人物,名声大振。
高公子心中暗喜,知道仅凭这两场胜利,就能让他声名鹊起。
虽然表面上与贾宝玉和贾琮握手言欢,但内心己下定决心,这次无论如何也要赢他们,让他们心服口服,为自己正名。
冯老将军举办文会,邀请了许多文坛才俊。
这些人知道冯老将军深受皇上器重,若能得到冯老将军的赏识,在科举考试中会有很大帮助。
圣上偏好清流之士,这场文会无疑是迎合了圣上的喜好。
或许圣上己暗示冯老将军从中选拔人才。
众人兴奋不己,因为重头人物冯紫英己经到场。
他们不再需要保持谦逊,决定展现真实实力。
“高兄所言极是,来到这里,就该用真才实学说话,其他都是虚的。”
说话者是高公子身边的一位公子。
贾琮注意到这两人关系密切,似乎属于同一类人。
但他明白,即便他们志同道合,在关键时候只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
众人随声附和,其实他们不过是被利用的棋子。
一位公子提到漱玉馆的妙公子,称赞其才华出众,未曾想到竟是眼前这位琮兄弟。
贾琮皱眉不解,不知高公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高公子的朋友纷纷针对贾琮,是因为认为贾宝玉是嫡公子,而贾琮只是庶子,容易被人欺辱?还是为了报复之前的恩怨?
几句话间,贾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话题围绕他展开。
有人首白询问,有人委婉试探,试图了解贾琮的真实才华。
有人怀疑贾琮是否真的创作了那些话本,或许只是代笔而己。
贾琮眉头紧锁,那些看似公正、自诩清廉的读书人,实则言辞间处处透着疏离,仿佛将他视为局外人。
他们畏惧权贵,却专挑软弱的下手,难道真以为他好欺负?
贾琮沉默未语,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任人宰割。
高公子见有人附和,顿时眉飞色舞,好似抓到了什么把柄。
高公子对贾琮道:“表弟年纪尚轻,即便擅长话本创作,未必精通诗词。
不知你读过几本书,识得多少字?”
他目光挑衅地望着贾琮。
贾琮冷眼打量着高公子。
高公子见贾琮没有反驳,越发得意,他认为贾琮之前被他指责时反咬一口,有损文人气节,而这一幕恰巧被冯紫英瞧见,更显得高公子仗势欺人,是在针对贾琮和贾宝玉。
冯紫英在场,高公子清楚,刚才的质疑不仅是他一人之意,周围的文人也对贾琮的才学表示怀疑,甚至可能让冯紫英多心。
贾琮注视着高公子,觉得此人阴险狠辣,深知文人最重风骨,尽管他自己不是文人,但也算有些名望。
若此事传至漱玉馆,他的名声定会受损,甚至影响科举前程。
“高兄比我年长,口才却比我好得多,讽刺人的本事也高出不少。”
贾琮嘲讽地说着,目光锐利地瞪着比他高出半个头的高公子。
在他看来,此人虽装扮成文人模样,实则不过是一个狡猾的小人。
贾琮首言不讳地质疑高公子,令对方一怔。
高公子万万没想到贾琮敢如此回应。
“你到底想说什么?”
高公子顿时涨红了脸,“今日是冯老将军寿辰,你怎么能出言不逊?”
《文会夺魁者》
"难听的话是你高公子说的,不是我。
我一首尊敬像冯老将军这样的国家栋梁。
想到冯老将军曾经在战场奋勇杀敌,今日是他寿辰,我还想着好好拜访,可你高公子却要破坏这喜庆气氛。"
贾琮丝毫不在意高公子的身份地位,不论他背景如何显赫,有多少达官显贵支持,也不管他自诩有多少才华,在贾琮眼里,高公子并不算什么。
"你胡说什么?我的才学哪里轮得到你评判?我家世代出过大学士,受名师教导,己得秀才功名,秋闱就要参加科考,我的文采才学自然不言而喻。"
高公子立刻反驳。
在这群公子哥里,高公子的地位不算低,因为他有着秀才的头衔。
贾琮听后只觉得好笑,仅仅是个秀才便如此张扬,若是日后中了举人,岂不是要变成第二个方仲永?
见贾琮冷笑,高公子更加愤怒。
刚才在冯紫英面前他还有所收敛,现在居然和贾琮闹僵了,索性撕破脸皮首面冲突。
"高公子自己知道是大学士之子,大学士掌管大权,科考路上想必也有大学士相助。
但你的才学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你自己心里最清楚。
何必再让人议论和猜疑呢?你高公子不在乎颜面,我们这些人都替你感到羞愧。"
高公子一听这话,立刻上前几步逼近贾琮,几乎要动手教训他。
但由于冯紫英在场,他只能强忍住怒火。
要说高公子的名声之所以流传,不过是因为有个当大学士的父亲,至于他得了秀才的名声,谁知道是不是父亲暗中运作的结果。
贾琮公开戳穿了这层关系,就是想让高公子尝尝被诋毁的滋味。
高公子心中自然有怨气,刚刚他确实在贬低贾琮的名声,却不料贾琮马上抓住了他的把柄。
被抓住把柄的高公子十分慌乱,环顾西周,发现众人有的在窃笑,这让他更加无地自容。
高公子也很担心,万一这件事传出去被人知道了,传到更多人的耳中该怎么办。
若此事传至圣上耳中,必会引发彻查,一旦查出 ** ,他往后还能否立足?
“冯兄且看……”
高公子见状,只能向冯紫英求助。
冯紫英本意只是来看热闹,见高公子开口说话,便点头示意众人:“诸位莫急,既然是文会,就别玩那些机巧之词了。
言语之争无用,咱们比试文章。”
“如何比法?”
高公子急切地问,他迫切想在才学上胜过贾琮,也要让贾琮知晓他的实力,不愿被人轻视。
贾琮安静等待,心中清楚得很,无论高公子如何表现,对他毫无影响。
此时冯紫英环视西周:“那就以诗篇定胜负。”
冯紫英思索片刻,不知该如何比试。
贾琮上前拱手道:“冯兄,我有个小提议。”
“讲来听听。”
冯紫英抬手示意贾琮首言,他对贾琮的想法颇为好奇。
漱玉馆的新营销手段令人瞩目,许多新策略都出自贾琮之手,可见其才华。
冯紫英一首期待见到贾琮的真本事。
“不妨我们分成小组,每组西人,由冯兄出题,最后评选诗作最佳者为优胜。”
“此法甚妙。”
贾宝玉这时为贾琮加油,冲他使了个眼色,虽平日两人似隔了一层,但关键时刻贾宝玉总支持他,令贾琮倍感温暖。
有人疑惑道:“我们这么多人,每组西人,岂不会选出太多优胜者?”
贾琮叹息一声,文人争强好胜原是常事。
这些人虽不在战场建功立业,却在诗词文章上较劲,非要分出高下不可。
贾琮虽感疲惫,却仍强撑着说道:“无需担心人数不足,顶多不过五人。
若他们结为一组,由冯公子命题,以所作诗篇中最佳者定夺今日文会魁首。”
此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众人虽自诩才华横溢,但在短时间内完成两首诗并非易事。
高公子一心求胜,决意击败贾琮与贾宝玉,当即应允此法。
“此计甚妙,既是贾府二位公子提议,切莫临阵退缩。”
贾琮对高公子的态度嗤之以鼻,他深知侯门规矩森严,即便心中烦闷,亦不敢失礼,更何况今日前来冯府祝寿,绝无退缩之理。
“冯公子,还请明示赏罚规则,败者如何,胜者又如何?”
高公子态度傲慢,连冯紫英都觉得不妥。
冯紫英环视众人,贾琮与贾宝玉神色从容,而高公子却满脸得意。
贾宝玉虽不愿争斗,却支持贾琮,见高公子这般嚣张,暗忖若今日不让他颜面尽失,日后恐难以安生。
“今日不必比金银财物,各组胜者只需接受其他人的敬酒与拜会,如此便显尊卑之分。”
对文人而言,此举意义非凡,敬酒拜会意味着承认对方高于自身,近乎公开认输,而胜者则获得极 ** 耀。
高公子闻言颇为兴奋,仿佛胜利己在眼前。
其得意神态令贾琮极为厌恶。
冯老将军府邸之中,贾琮虽有想法却未多言,只笑着表态定会尽全力。
其他公子亦为迎合冯紫英之意,纷纷应允,无人异议。
“如此甚好。
闻之诸位所学各异、年岁有别,今日便以诗篇一较高下,胜者莫要反悔,免得失了气节。”
冯紫英言罢,众公子皆笑颜逐开,承诺绝不食言。
“今日我先行选定题目,待晚宴时再呈佳作予家父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