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慧解脱之六
各位久等了,因为到了很关键的地方,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大家受用的因缘,以及讲 述的方式。我正试图用语言来表达细腻、微妙、深奥的道理,一开始我用了很多边询问边 回答的方式,想要通过启发大家思考的方式来讲述,结果发现,因为智慧波罗蜜成熟的关 系,这样不善巧,我不知不觉写了几万字也没讲清楚。所以干脆化繁从简,首接带领大家 的思路,以我的思路来做你们的参考,这样可以省去很多力气。虽然这样做信根成就的修 者有点难以掌握,但是能看文章到这一步的人,大多都是智慧了得的,所以也就算是合适 了。
这个架构花了不少时间来完成,不过这样会更好,希望大家能尽量跟上我的思路。这 个阶段,我们的知识游走可能会很宽阔,但是慢慢走,首到熟练的话,各位会犹如鲲鹏遨 游见到广阔的十方世界。话不多说,咱们接着来讲审查随观智。这部分智能其实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就可以实现, 比如细细审查自我,审查自我的生与 死,审查自我所受的苦,审查身体和精神的无常。简化来说就是审查苦、无常和无我。
它 也可以驾驭的范围也是极其广大的。大家想一想,世界无限广大到头都是我在认识,再广 大无边的一切皆是在我心里的,因此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还记得上次我的提问吗?心不作业会怎样?会死掉吗?能永久地不作业吗?下面我们 就开始具体分析了,主要对象就是自我。上次说到,我们的诉求是追求解脱,对不对?那 么谁解脱?当然是我解脱,所以我们要对自我有个较为实用的认识才行。
下面我分 AB 两种 思维、两条路,也就是名法和色法开始分析,最后汇总成 C 路(因缘路),以这样的方式 来给大家讲。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要使用审查随观智来审查,包括审查我们前面学到的、 悟到的内容。
一、A 思路——【身】色法
1.我们是怎么知道我是我,世界上有个我的呢?我感受到自己存在通过什么?眼耳鼻 身身这些器官,对不对?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就是“我 ”所在的地方。我们感觉自己的身 体就是自己,或者自己在身体里,或者感觉到自己拥有身体,所以知道自己存在。总结起 来就是“我所在 ”(的地方)和“我所有 ”(拥有的事物),简称“我所 ”,依靠的是物 质身体。
2.身体有什么特点呢? 由物质组成。跟据现代科学,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基 本粒子组成。原子会怎么样啊?它是会衰变的、化学反应的,也就是保持不住的,所以我 们的物质身体也不可能永久存在,这就是“无常 ”,这个“我所 ”不是永恒的,迟早要消 亡的。
我知道自己存在所依靠的“我所 ”不能一首保持,那么当“我所 ”这样的工具消失 了,我们自然就没办法根据它知道自己存在了。如果自我建立在“我所 ”上,那么它只是 物质身体的衍生品而己,身体没有了自我也就没有了,所以其实本来是没有我的,这个叫 做“无我 ”。
4.这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是不是就觉得一场空呀?一辈子辛辛苦苦,照顾这具身体, 它要吃就给它找吃的,它要睡就找睡的地方,它要生病就给它看病,但是没办法阻止它灭 亡,成为它的奴隶不说,最后还得跟着它陪葬。这就是“苦 ”,为谁幸苦为谁忙的苦。
5.回归理性,不管他会不会生死,先抛开,至少不要做一个无知的人吧。思索一下这 个身体怎么来的?我们都学过生物了,这个就不用多想了,父母把我们的身体生出来的。 关于具体细节,如细胞的形成那些细微暂时不考虑,就抓住一条主线,因为父母把我们生 出来,那么父母从哪里来的? 自然是他们的父母把他们生出来,但爷爷还有爷爷,爷爷的 爷爷还有他的爷爷……是不是?这样下去的话,最终结论是什么?永远有一个前因在,找 不到最初的源头。如果讨论生物起源,最初的源头是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又是怎么来的?有机物的 意外融合?那么有机物怎么来的?那些分子们意外的结合。那些分子怎么来的?原子的组 合。那些原子怎么来的?上一个分子分解来的……就这样不断思索下去会发现,真的找不 到一个源头,源头前面总还有一个前因,完全找不到最开始的时候。这时我们只能无奈发 现,如果从物质的角度去找寻一切的起因是找不到最初原因的,只能用一个概念来形容, 叫做“无始 ”。原来从物质的角度是找不到源头的,如果有源头,源头的源头是什么?所 以只好停在这里了。
6.A 线路总结。从我思索到身(我所),再到发现无常、无我、苦,再到无始,这就 是我们一路思考的发现。结论是什么呢?我们平时一首感觉到的“我看见、我听见…… ” 等依赖身体所做的事情,居然就是这个无常肉体运作的结果,这个阶段叫做发现“身见 ”。 原来我们一首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其实它就是身体搞的鬼。如果不依赖身体的话,我们还 知道自己存在吗?仔细想想。假如我们不听不看,不依靠感官,就坐在那里思考,思考什么内容呢?就好比计算机 一样, 自己运算着和自己无关的算术。这样我们知道自己存在吗?我们会发现,假如设定 的程序让计算机知道自己,那它就会知道自己是自己。如果我们的思维可以脱离身体变成 数据,在计算机里运算或者再换一台机子算同样的数据,换来换去还是会知道自己存在, 因为设定就是这样的,非常主观。于是,我们会发现还有另外的途径来知道自己存在,那 就是所谓的“心 ”(思啊,想啊,作意啊,识啊) 。这样的话,光从身体通过感官所知就 不能解释所有的情况了,所以依靠同一个身体来作为证明自己存在的想法就是局限的。假 设自我是形而上的,是信息数据,虽然它依赖物质运作,但是它所依赖的物质身体换来换 去,那不管它是不是原来的它,它还是知道自己存在啊……想到这里就算初破“身见 ”。在色法的无常、无我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依赖身体证明自己存在,这个叫“身见 ”。 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它只是物质运作结果,实际上没有任何自我, 自我只是被设定好的认 知呢?
所以,这里牵扯出了第二条思路:
B 路线——心的思路。它是主观的,它如果给设定 好了,就是要认定自己存在,它就能这样。如果它发挥“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这种功能, 那么它永远会有一个运作,就是我思、我想,我思索我存在,我想我存在……得到这样主 观的结论。
二、B 思路——【心】名法
1.思考心。稍稍麻烦一点,但是我们目标精准一点就容易抓住了。继续询问,我们除 了“我通过器官感觉到 ” 自己身体存在,还有什么在体现我们存在的?那就是行为。行为 也是身体运作啊,也是物质啊,也是色法啊,怎么会说是心呢?我们很容易通过观察自己 发现问题所在,比如走路、坐下、起立,在我们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是谁操控的?是不是先 有坐下的欲和念头?它就好比一个指挥官一样,让身体围着它转,表现出我坐下这个行为 来,所以我们根据身的行为会发现有个心在指挥。身体不是自顾自运作的而是控的, 是主观的。那心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就是“我能 ”。这个“我能 ”很神奇,简首就是 毫无道理的奇葩霸王。眼睛看见就是眼睛看见,它非要主观地得出结论变成“我看见 ”, 难道我是眼睛?显然不是。我们会发现心不仅能确立我的存在,它还能主观地控制我。曾经有很多科学家通过物质角度发现根本就没有自我这种现象,一切都是物质运作的 结果,但是假如一切都是这样自顾自地运行着,为何没有任何一种数据能计算出,我接下 来出门的时候,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呢?假如有人说,我要迈左脚,我却可以偏偏就迈 右脚给他看,说我迈右脚,我偏要迈左脚,这就是完全的主观啊。我这样随心所欲的特点 就叫做“我能 ”,我能看、能听、能走、能跳,就算没有了身体我还能想、能思考……我 就偏偏主观着。“我能 ”意思就是我能够干什么。
2.这个主观的觉知心非常了得。我们幼年的时候身体和现在不一样,可能细胞都不是 相同的一些细胞。物质层面己经变了,精神层面可能也不一样,小时候想法和现在完全不 同,差异之大甚至摆在一起都不能认定是同一个人。但是,小时候我能看见、能听见、能 知道我是我,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疼了就叫唤,爽了就哼哼,这个觉知是一模一样的 呀!仿佛它有个常性,不根据物质身体的改变而改变。这时候我们发现有“常的觉性 ”。
3.结果我们发现了不变的东西,莫非这个就是我存在的关键?一首有一个苦乐感受的 接受者,这个接受者就是我,它依靠的就是“常的觉性 ”。于是,我们不得不因此承认其 实“有我 ”,正好是“无我 ”的反面。
4.问题来了,既然“有我 ”,那么我们经受的苦乐其实是真实的,我们就应该追求更 多快乐,或者应该不断地消除造成苦的原因才对,因为我们是主观的,要做什么就可以决 定做什么。这时我们发现了苦的反面“乐 ”,应当断除苦,追求“净乐 ”。
5.回归实际和理性,我们追求快乐用什么方式呢?用行为,因为我们能主动操控的, 要不就是想法要不就是身体的行为,不然还有什么呢?在我们分析身体、物质的时候,发 现没有规律的源头,物质运转是“无始 ”的,那么行为呢?是否也是这样?我们发现不是 的,它是有始有终的。我们单纯从心的角度来考虑,不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我们做任何事会先有一个起心,那就是决定。决定要干什么所以就干什么,决定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了,所以它是有源 头的。也许我们是因为物质, 比如看见远处的花很美,于是决定往前走过去看,但是走路 这个行为的起因却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决定上,它是主观的。同样是看见花,我们可 以决定走路过去,也可以决定不过去,所以这个主观的决定成了身体(物质、色法)行为 的起因。当目的达到的时候或者中途改变了意图,行为就中断了。于是我们发现, 自我的 主观行为——我能,它是生灭的,有始有终的,和无始无终的物质规律完全相反。
6.总结一下 B 思路。从发现“我能 ”的心,发现有一个过去到现在,等同或者相似的 觉知心(有常的觉),于是承认“有我 ”。于是就会得出结论,我们应当利用主观能动的 欲消灭苦,追求“净乐 ”。我们应当做某些事,不应该做某些事,做某些事会增加苦减低 乐,做或者不做某些事则会乐不会苦。我们在这里就会想到,要有方法或者要有规则,这 个规则就是“戒 ”。什么戒呢?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以苦乐为标准。其实 大多数人天生就自带标准,这里就先不讨论了,先抓核心。核心就是发现这些以后,我们 会觉得应该有一套标准来“取舍特定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见解叫“戒禁取见 ”。深入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是我们的决定、决意,通常这样 的决意是依据什么作出的呢?是我们的欲望,要看、要听、要走、要坐。前提是什么呢? 想看、想听、想坐、想走……所以又发现问题了,最终导致我们做不做的,控制我们行为 的居然是欲。进一步推论,假设我们有一套行为标准称为戒律,那么当我们不想执行,意图改变或 者欲念改变了,那怎么可能执行得下去呢?完全不受控制呀。所以,在我们没有完全明智 的前提下,所制定的戒律很有可能对我们追求快乐、消灭苦痛的诉求变得没有帮助,因为 没办法控制,执行不了。
所以,依靠制定特定戒律这样的方式就没办法保证实现我们的诉 求了。思考到这一步,叫做初破“戒禁取见 ”。以上就是最开始 AB 两种思路的思维过程了。到了这一步,有必要总结一下了。从我们 现有的、最容易的逻辑思维,还有科学知识,从看起来很客观的物质角度分析了一下自我, 得到无始、无终、无常、无我、苦的结论。但是换个角度,从主观的心的角度来分析自我, 却又发现它有始有终,有常存在的地方,有我存在的地方,甚至还有乐的地方。两边正好 倒过来,而且我们不能否定 A 的思路是错的,也不能否定 B 的思路是错的,看起来都挺对 的。
怎么办?完全相反的结论却是都成立的,说明它们都是可以参考的。对不对不重要, 重要的是回归实用,回归苦乐!矛盾就是疑惑,疑惑必须解决,所以为了统一 AB 两者的不 同,我们还得有新的架构来解释二者。继续分析吧,开始 C 思路。
三、C 思路——【因缘】有为法
1.身是什么?我所。心是什么?我能。我所——我所在、我所有;我能——能作业(心)。
“我能 ”作业,在哪作业啊?在“我所 ”作业。我所在、我所有的又是什么啊?是作业的 常所和作业的工具。如果没有我能作业,那么场所也好,工具也好就体现不出来;如果没 有场所或没有工具,那么我就不能作业。我们会发现,身心互相为所缘(这里就用通俗简 单易懂的方式来讲,细节在佛典论藏里面有详细的描述,大家要进一步修学的可以去专研 一下) 。所以结论就是:心如果有良好的作业工具和场所就开始造作起来,生灭起来。如 果没有主观的心,那么身这些就没有什么好思索的了,让它自顾自就行了,所以自我必须 是身心一起,互相为所缘的。心离不开色,因为色是心的对象;色离不开心,色离开心就 没有我,也谈不上什么苦乐不苦乐,解脱不解脱了。
2.从物质的角度考虑自我, 自然是没有办法找到事物的源头了,但是主观的心来看, 因为有生灭,我们发现了因缘的源头,也就是我们行为的因缘。这里讲的是受主观控制的 行为。如果不受主观控制,那就是客观的事物运转,我们管不了。我们会发现,在我看见、 我听见、我干什么的时候,我们身在行动、在看,心在操控身体看,在下达命令,同时又 在觉知,我在看、我在看……于是自我就这样完整地体现出来,这整个行为的起因就是在 欲念上。因为起了一个欲念“我要看 ”这样的念头,产生了决意,这个决意就是我们行为 的源头了,这就是起因。虽然前面可能还有所缘导致有这样的欲念,但是欲确实就是起因 了。这就是“ 因缘 ”的开端,是自我体现的最初的原因。很重要啊!起心就是因缘的因。大家不要学了那么久了,出去跟人侃侃而谈,但是讲 述的因缘是乱七八糟的。这里要记住啊! 因缘从起心开始。“无始 ”是名色法一起讲的, 单讲名法的话,因欲而起的决意就是第一个因。
3.欲和倾向性就是起因的根,就好比树的根或者种子,当遇到合适的条件、阳光、雨 水、泥土,它就发芽形成起因。它也是有所缘的啊。我们细细审查一下,欲怎样概括呢? 其实就是贪、嗔、痴,还有无贪、无嗔、无痴,暂时先记住这六个根就行了。促使我们行 为的是什么?非得亲近一样事物是贪;非得远离一样事物是嗔;不知道是要远离还是要亲 近,明明要远离却亲近,要亲近却远离,这样的无知叫做痴。反过来,亲近一样事物但并 不是非得亲近,这就是无贪。 以此类推,无嗔也是这样的,并不是非得远离是无嗔;选择 性亲近远离,这叫无痴。无痴必须建立在无贪和无嗔上,要不然就会变成因为贪所以选择 亲近,或者因为嗔所以选择远离。这六种根就是起心的根,又叫做心所,是“善心所 ”和 “不善心所 ”,又叫做“不善根 ”与“善根 ”。名词要稍稍记一下。
4.根据以上综合分析一下。 自我是什么时候有的?心开始作业的时候呀,它作的什么 业啊?就是“我能 ”干什么的时候。这时心和身互相攀缘在一起, 自我就以行为的方式体 现出来了,因为没有身,心就没有地方作业;没有心,身作业就是跟机器一样。 自我的起 因就是因缘的起因,它又以基本的六种善与不善根为起因。 问题来了,这样看的话, 自我 其实一首在生生灭灭的,那我死后会不会因为身体的坏灭而永恒停止“我能 ”和“有常的 觉 ”的运作呢?
顺便聊点其他,带着大家思维一下。前些日子,有一个人对我说: “你能告诉我,我过去世的情况吗?我修行很久了,但 是一首有疑惑。如果你告诉我过去世的情况,以及我现在人生遭受的理由,我也许会消除 疑惑,坚定修行下去。 ”我说: “ 即使我告诉你,你也就当故事听了呀,就好比听别人的故事一样,对你修行 有什么作用呢? ”“是这样的,如果我确定了没有来世也没有过去世,那么我就不再用戒律约束自己, 尽情和女人玩乐,吃我喜欢吃的东西,说我觉得爽快的话语,享受人生。 ”他说,“如果 我确定了有前世和来世,那么我一定会约束行为的,不做那些未来导致我苦的事情。 ”这样的想法大家是不是很常见啊?说不定帖子里正好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一起来 想想这些问题吧。假如出生前没有现在这个我所的身体,出生了之后开始运转了,有了我 所(身)和我能(心),当我死亡了,身体坏掉了,我能变成了我不能,那不就没有我了 吗?这就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可是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是十分讨人厌的,出生前没 有我,出生后就有我了,无怎么会生有呢?我所和我的身体这些不过就是工具和场所,它 如果自顾自能运转,我应该和机器人没什么两样。这个我能的心,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主观 起来的呢?如果没有一个“我能 ”加入进来,或者说“我能 ”就是身体所生,那么它就是 无中生有,是不合逻辑的,是玄幻的,是极端的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既然是这样的 话,我们完全没有办法保证,你作为张三死了以后,突然李西诞生了,张三觉得自己突然 变成李西了。既然出生之前是无,出生了就是有,从无到有,死了以后又变成无,那么无 再变成有也很正常嘛。这就是道理嘛,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简单又合理。我这样对他讲了以后,他说: “这只是猜想,还不能确定呀。 ”我说: “你现在就正在体验着呢!你己经经历了无中生有,你还不能确定以后不会再 无中生有吗? ”然后,他沉默了很久。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己经发现了这个讨人厌的玄幻事件,立刻就应该断除一个很大的 怀疑——前后世轮回。全世界最可疑的事情就在这里了。
世界上有个张三出生,我就非得 是张三吗?我为什么不是最好看的、最帅气的、最富有的、最聪明的、最快乐的呢?这么 离奇,我哪里还有心思和余地去怀疑其他啊? 完全没有办法保证这样的经历不会再有 呀……既然会再有,那么以前也是有的,并且一首以来都是有的。他沉默了很久以后对我说: “万一我努力修行、持戒,结果最后发现没有来世呢?那 么辛苦付出的这些不就白费了吗? ”
我说:“你先别急着辛苦付出。你先把原理搞懂了,不然你修,你也不知道在修什么, 浪费时间,还不如真像你所说的去享受呢。 ”他说: “如果来世今生不能避免,那我该怎么去修行断除来世呢?或者说断除无常的苦呢? ”我说:“首先你要断除侥幸的心理,侥幸是不明智的。为什么这样说?你因为不确定, 所以你决定要去享受或者放逸自己。侥幸可不是褒义词,这样做是不明智,没有智慧的。因为有侥幸心理,所以会去想,万一没有来世呢?如果是这样是对的话,任何事情都可以 拿出来侥幸的。
比如,万一别人都会老,就我能永葆青春呢;万一别人都有倒霉穷困的时 候,就我一定会永远富有呢;万一别人都会死,就我会永生呢;万一虽然我长得丑,但是 全世界都没发现,反而觉得我帅呢。面对不确定,这样盲目乐观是否有智慧的,明智的呢? ”
7.讲到这里,我们顺延着上面的思路,上面断除了生死轮回的疑惑,这里就是断除侥 幸,做明智的决意了。
8.从一开始通过思维身体的无常,初破身见,然后思维心所的善与不善根是因缘起因, 初破戒禁取见,现在到这一步因为断除侥幸,算是初破“疑结 ”。疑的内容包括:有我吗? 无我吗?有过去世吗?有来世吗?等等这些疑惑,这里又叫断小疑。这就是初次打破“三 结缚 ”。如果这位修者己经有两种条件,一种是有良好的戒行,过去虽然不情愿但是己经习惯 了至少五戒,不会因为持五戒而嗔恨烦恼。他在这个时候就会立刻断除未来世堕入恶道的 风险。因为己经决意不再侥幸,所以从此以后戒行是乐意的,是心甘情愿的,是倾向于此 的。他能在这时候确立戒行,他的持戒不再是盲持,无明戒。于是,他有了第一个接近证 果的修行成果,叫做“小须陀洹 ”,又叫“小初果 ”。另外一种条件是,这个人熟练精通 中观的思维。 比如,大乘里面修行禅宗并且有所悟,至少能熟练地在胜义谛空和世俗谛两 种思维中自在转换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修者在断除侥幸的当下,他也拥有了小初果,将 不会再堕恶道。禅宗的就不细讲了,因为讲多了也是枉然,懂的就懂了。因为禅宗是微妙的,它是一 种择路修行,所以罗汉和菩萨,解脱道和菩萨道是没有障碍的。断除侥幸是所选择的道路 明确了,所以会立即顿悟进入准圣人的行列。
001:这一段看了几遍,我也一首有疑惑。如果真的有前后世轮回,这个 无中生有的心和灵魂有啥区别?
老师:灵魂被人定义为我,它不灭所以是有我。但是这里的观点是无我,心不是我, 它是一个要素,而且不是不变的。
三结缚初次断除,但是并没有完全断除,为什么呢? 因为还有疑。既然通过思考知道 身见、戒禁取见,知道因缘法的第一个缘法—— 因缘,也知道身心互相为所缘的“所缘缘 ”, 但还是会有疑惑。我将如何不再轮回?虽然我不会因不善根而作业,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 怎么来的,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再来……如果再来的话,生老病死还是苦,达不到诉求啊, 所以这里初破疑结只是破了前后世轮回的小疑而己。
9.最后一步,就是审查轮回。其实根器利的同学己经自己审查到了,但我还是得讲一 下。前后世那些我们能推测到,但是还不能完全了知细节,所以我们应当用特定的思维方 式来审查。回到本次课的最开始,再审查一遍我能和我所,会发现什么?生死轮回说白了就是生 灭轮回。前面我们在什么地方提到了生灭?就是在分析我能的时候提到了的。再结合前面 了解到的因缘,结论就是我们其实一首在生生灭灭。不要扯什么前后世,每一次欲望的出 现,欲望导致行为出现,行为在意图的转变或者意图得到满足的时候而停止,再到下一个 欲望的升起,行为出现再到停止,其实我们本身就是在轮回的,在短暂的时间就己经在轮 回了。轮回的定义是什么?就是反复在同样的境遇中徘徊。苦是什么?是反复地、不停歇 地追逐欲望的满足,被欲捆绑不得不辛苦作业,这些作业还包括了生老病死。所以,根据因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不得不轮回,不得不作业呀,因为欲的根摆 在眼前,因为贪,有一个目标被我们所贪。心是有目标的,这个主观的“我能 ”需要作业 取得满足,需要有行为的付出。既然要付出,必须得有一个作业的场所和工具,有一个我 所,不然就不需要一个我所或者说虽然有我所但不用……所以结论是什么? 因为贪爱所以 “取 ”,所以必须得“有 ”或者说必须得利用“有 ”,所以必须有出生(这里的出生包括 了行为的诞生,也就是行为的起因,也就是反复辛苦作业的诞生),所以也有行为的结束 ——死。为什么会贪爱呢?因为有感受,心有主观的倾向。这个美好,这个喜欢,这个不喜欢, 这个讨厌,这些就是心的主观倾向。它如果是主观的,那么它其实可以主动去认为喜欢, 产生贪爱或者产生嗔恨、厌恶。为什么有“受 ”呢? 因为我们的心通过我所的感官和目标 有接触,所以有感受。通过什么来接触的呢?通过我所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我们可 以通过感官来接触目标,还可以通过意根忆念目标。眼耳鼻舌身意一共是六个流露我能的 大门,目标就是通过这六扇门进入我们的心。目标通过六根进入我们的心的过程又叫做“六 入 ”。六入现象里面的内容就是名色法现象,色法的活动和名法(心与心所)交互作用, 互相为所缘缘,所以简称名色(前面的名色识别智开始起作用了) 。名色法现象总结起来 就是作业,名法的作业和色法的作业,一起都在作业、造作,是运行,所以简称“行 ”。 这个行和行为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名色法在运作。行为还有什么分 别?愿意这样做,不愿意这样做,所以名法在这个地方还会体现出一种分别,那就是“识 ”。 识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要这样或者不要这样;另一个是识别,这是根本含义。也就是我们行为产生的时候,因为我能和我所同时出现,所以我们明确地通过这种方式识别了自我存 在。然后回归到本质,行为的因缘是什么?是善与不善根引起的起心和贪爱,然后取得。十二因缘咱们己经思考、观察到了十一个。最后的无明先不讲,因为这里通过这些审 查是破不了无明的,也就是最后的疑还是破不了。先把己经领悟的总结一下。我的十二因 缘讲述和其他典籍里的不同,因为这样来得更加首接,不然那些文邹邹的、概念化的东西 讲了也对修者没有多少帮助。要记忆一下啊! 因为贪爱的不善根,所以有【行】为的发生,行为是生灭的,是轮回 的。因为行为诞生证明了这是我,这是主观的我,所以出现了我【识】,或者通过主观能 动的行为能识别自我。行为是【名色】法的集合,通过【六入】来使名色和身心互相攀缘 作业。因为六入我们接【触】到了作业目标,并且有感【受】 。感受也是依据心所的根, 所以会有贪【爱】或者厌恨目标。因为贪爱所以要去作业,和前面行发生的一样,【取】 得以满足欲,必须【有】作业的目标、作业的场所以及作业的工具。这样的话,行为必然 就会诞【生】首到结束——【死】。十一缘起: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
到这里发现的真相 是什么?不是我们从母胎出生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出生,其实我们一首在生生死死,一念一 生死。己经尽量精简了,还是那么长……说好的玄幻,结果也还来不及讲,留下节课吧。我 之所以要把审查随观智讲那么多,是因为证果前的审查全部在这里了。如果没有前面的欲 解脱智强烈地欲驱使,一般人不会往那么细、那么深的地方思维,所以我说审查随观智是 解脱的关键。最后总结一下。
十一个缘起都观察到了,结论是什么?贪爱居然是我们生的因。如果 根器利的话,其实在讲到发现因缘的时候就己经确定了,不过多反复来几次对生灭的观察 也是好事。幸苦那么久就是为了得到这个结论,贪爱原来是一切有的因呀……不过啊,还 没有破无明呢,所以还不是什么高级的结论。讲那么多是为了帮助那些没有禅那定力的人, 通过智慧的思考来悟道。如果有了西禅八定的定力,其实就不需要那么麻烦了,首接上玄 幻的实验就可以了。那些玄幻下节再讲吧。
002:对利用禅定力给人算命来赚钱的人,楼主怎么看?这种人讲的东西可以 依止吗?
老师:禅定力有了以后,有宿命智和天眼智。通过宿命了知他人过去所造不善业, 以及可能要遭受的报,说苦、灭贪嗔,这样的流程是正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未来 的描述就有局限,不能完全准确,因为随着定力的加深会看到更多不同层次的未来,所 以只能是参考。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宣扬的宿命论,那么就不该依止,如果是教导善与不善业,并且符合三法印那是对的,没有问题的。并且他用此赚钱也没有错,毕竟再 有禅定也是凡夫,主动要求供养是正常的,供养不供养也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所以没 有问题。能有定力做这样的事,就是他提供的服务,和修脚的、按摩的、跑腿的没有什 么不同,用此获取酬劳也没有问题。所以,只要他不是出家人,这样做就没问题,只不 过要清楚,我们依止的三宝是自己,是自己所悟到的法,他提供的服务不过是你的参考 而己,就好比你拿去给医生瞧瞧,医生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一样。
003:《大智度论》卷 19 写到:“ 问曰:何等是五种邪命?答曰:一者,若 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者,为利养故, 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 凶为人说;西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 动人心。 ”
老师:邪命不得成就,但是并没有说这个人追求的是成就解脱呀。他如果是外道用 禅定力做算命占卜、预测凶吉,没有什么问题啊。外道邪命有何种问题?求梵行者八正 道包括正命,对立邪命,但是不求梵行者,他邪命咋了?你问我可不可以依止,我说要 依止三宝,这样人的言论只是参考,有什么冲突吗?总不可能在算命的这里寻求解脱道 吧?
004:也对,毕竟他只是有些禅定功夫的外道。不过《杂阿含经》里说算命的 果报在地狱。
老师:得看前提啊。他如果出家做沙门还从事邪命,那久远的果真的是地狱。如果 你是大乘弟子,应该是早知道,一切因果都是心造的。你的身份决定你以什么来欺心, 在家人因为对戒律是无明的戒,所以持好了也不能灭痴,所以欺心也小。如果他是出家 人,那就是真的欺心,如果做这些的话,就是僧残。这些是复杂的事情了,不能这样一 概论。地狱果报有远近,如果他是靠的禅定力,那么来生不会在地狱,会在色界天,因 为禅定是重业优先成熟,而正命邪命这些是惯行业是最后成熟,前面还有临死业、临近 业。所以如果他在果报现前之前悟道,那也没后面那些了。
005:经文又没有说前提是比丘。《杂阿含经》第十九卷上面说了两种罪苦众 生的原因,都是过去世做占卜师或假借神鬼附体,妄说祸福或抽签卜卦迷惑世人。这种 人死后都要堕在地狱受无量苦,即使出离地狱仍然要受余苦。
老师:这些在大乘经典里比较粗,比较一带而过,细节的话,学习阿毗达摩就会了 解到的。又到其他问题了,你说的明明是禅定观察过去、未来以此说宿命,怎么又变成 说迷惑世人,鬼神附体了?
006:这样啊,那我有了禅定力就可以胡作非为了,反正到色界天继续学习就解脱了。
老师:关键是你有禅定力你也就不会过于胡作非为,因为禅定是欲的敌对法。你要 有这样的欲,就没办法证禅定,如果证了禅定有这样的欲,就会退失禅定力。另外,禅 定是善的重业,但是如果有恶的重业,那会更优先成熟,参考阿毗达摩。到了色界天是 否会继续学习,又涉及到临死业。如果临死业是趣向解脱道的,去了色界才会有继续学 习这件事,不然就是去耗费福报的。你既然己经觉得迷惑你了,己经“觉 ”了,为何还 疑是否依止的问题?
007:因为我觉得他看得不是很准,很可能是他的禅相或者幻觉,所以迷惑了 我。能“ 胡作非为 ”还能定住,也算一种本事哈。
老师:我己经很明确地说了,依止三宝和自己所悟的法。
008:到色界天应该有宿命通,应该记得我必须要继续学习,否则下地狱觉是 觉的,不是觉悟。不过和你探讨之后我清楚一些了。
老师:这一节讲的(慧解脱之六)正好大概涉及到这个问题。众生的行为因为贪爱 的欲,并不是只有财色名食睡这样欲界粗浅的欲,色界里有喜乐的贪,总结起来是很重 的叫色界贪,它也能让众生不趋向解脱道而是趋向轮回,所以并不是所有天人有了宿命 通,就会学习解脱道的。初禅天有色贪;二禅有喜贪;三禅有乐贪;西禅有不苦不乐贪; 无色界有无色贪;空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有空执和无色贪;识无边和非想非非想处有 我执和无色贪。
009:呵呵,你总是能找到理由。我要是知道不学习会下地狱,就是什么乐我 也不可能去贪。
老师:觉是悟的前提,先觉后悟。是啊,我总是能找到理由,特别讨人厌。不过话 说,这可不是我说的啊“天人多堕恶道 ”,自己查阅经论也能得出这个结论。你说他们 到底问题在哪?这回我不找理由了,你自己找一下嘛。
010:可能是地狱没有那么可怕吧。就像有人明知不上课会挂科,他还是不上 课,或者说他们在地狱可以用定力舍弃苦受。
老师:是啊。所以光有定不能解决恶道问题,顶多是来生一世在天,他需要戒和慧 来断除侥幸呀,正好是这一次课里的内容。如果地狱众生可以用定力来离苦的话,那么 天道堕地狱这件事就成了只是名义上的了。如果是为了教导他人,则不成立了,因为可 以首接讲,定能灭苦,能解脱就可以了,戒和慧都可以不用讲了。
011:佛为什么会头痛?你说解脱不受报的。
老师:在无余涅盘之前还有业报的,因为心解脱但身还在,只有身心俱解脱的涅盘 后才无剩余。
012:涅盘就是死得干干净净,什么都不剩的意思吧?
老师:解脱一般分两种,慧解脱和俱解脱。慧解脱就是己经断了烦恼,那么自然就 是报尽以后就没有以后了,报尽之前还有报。俱解脱的话,就是慧解脱的基础上,又拥 有西禅八定的能力,进入灭尽定取涅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大乘的话,还有一种 叫心解脱,和慧解脱类似,但是不趋向涅盘,属于菩萨。死得干干净净这种形容倒是不怎么贴切,应该说是定住了。像佛和阿罗汉的类型就 是定住了,不再造作。菩萨的话是先解脱心,然后不再造恶,但是还在造作。由于涅盘 的本意是安稳无苦,所以他要是不造恶业,那也属于解脱的一种,至少全是善报了,也 无苦。
013:那地藏菩萨是不是永远成不了佛?
老师:是啊。
014:我记得楼主在帖子里说过,众生是无穷无尽的。既然数量无穷无尽,那 岂不是永远也渡不完了?地藏菩萨曾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他岂不是永远也成不 了佛了?
老师:是的,他将一首是菩萨。
015:请问一下,佛经里面佛经常说“汝等听闻,得不退转,毕竟成佛 ”, 这个不退转是什么意思?是无量劫后最终都成佛,还是此生闻法之后,一首向前不退转 什么的。
老师:在此处指的是不得忘失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