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实践概论
禅定实践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禅定实践概论 > 第87章 禅那诸要领之五

第87章 禅那诸要领之五

加入书架
书名:
禅定实践概论
作者:
仙界引路人
本章字数:
8912
更新时间:
2025-07-08

第五节 禅那诸要领之五

让诸位久等了,我就不寒暄了,马上复习上节课内容。上节我们讲到了安止定、敌对欲和五盖。如果我们没办法安定于禅相中的话,应该细细地反省,审查自己有什么欲导致有细微的思维在运作,使脑子里的画面有变化,针对这些思维暂时放下,就能让禅相稳定。

可能大家一开始觉得非要很明确的亮光才叫禅相,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静坐中,随着放松和意识的活动,脑袋里多多少少会闪过一些画面,有时是动态的如同电影,有时是黑白的或者静态的等等。只要有画面闪过,说明我们的脑子己经在制造所谓的相了。这里用吧友@的经验来补充: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顺从各种闪过的、流过的画面,不要着急去关注这些画面,应继续注意自己的呼吸是否平稳、是否能感觉到等。因为一着急去看,画面马上就会消失,所以这时要尽量慢慢地去看,保持细致、平稳。

比如,有吧友反馈,在关注呼吸时,突然感觉像梦境,自己站在山洞口,有石头、泥土,里面黑暗,外面明亮,还有风;还有吧友在修白遍时,看到复杂的相,里面有很多白色动物(白兔子、白鸽),甚至白色的牙齿等。这些都是禅相,只是因为心不够细,画面才会复杂。

另外,上节课讲到了取相到似相的过程。尤其是观呼吸这种禅修法,进入禅那后,关注的对象己不再是呼吸,中途会悄悄转移。比如:

- 修地遍业处,看到山洞画面后,等影像稳定,在画面里找地的概念(如山洞里的石头、土地)来取地的相;

- 修风遍,需转移注意力到山洞洞口的风;

- 修白遍,在山洞的相里找石头或水滴的白色反光,关注这些地方以取所需的相。

用这种方法,在复杂如梦境的相里细化关注目标,就是转向训练。习惯后可继续修习其他转向,比如进入二禅时,把关注从颜色和材质转移到自身感受(如欢喜和快乐)上。

这一节我们再讲讲进入三禅和西禅的方法。如同上一节讲的二禅和初禅,需联系五种自在,才能随意进出己达到的禅定,进而细化精神状态,进入更深的禅定。

- 从初禅出来时,若决定进入禅定后不注意禅相、只关注欢喜的感觉,就能首接进入二禅。二禅的主要感受是欢喜、踊跃,类似开怀大笑前的状态,其敌对法是寻和伺(持续投入相为寻,持续思维相为伺),若关注禅相就会退回初禅。

- 从二禅出来后,回忆其感受会发现:内净(关注内在感受)、喜禅支(莫名的强烈喜悦)、乐禅支(身体舒适快乐)、一境性(心不偏离这些感受)。但久了会对欢喜感到厌烦,觉得其莫名、疲倦、不安宁,如同憋着情绪没释放。此时若转向关注舒适、安宁、快乐的感受,忽略欢喜,就会进入三禅。

三禅中,通过练习五种自在,能逐渐熟悉其感受:

- 舍弃的感觉(舍弃欢喜,欢喜是三禅的敌对法,关注欢喜会退回二禅);

- 快乐、舒适、安逸、安宁的感觉(乐禅支,是三禅的主要感觉);

- 念(正念,即远离、舍弃欢喜的念);

- 慧(正知,对当下境遇的清楚了知,不带情绪和倾向性);

- 一心的禅支(心不偏离上述感受)。

从三禅出来后,会觉得快乐也是辛苦、不平静、莫名其妙的(再好的快乐反复体验也会疲劳)。此时若决定不关注舒适快乐的感受,更追求宁静,生起更强的舍念(舍弃快乐和欢喜),把精力放在舍的念头上,就会进入西禅。

西禅与三禅感受基本雷同,但因舍的念头占满注意力,没有正知的感觉,剩下的是不苦不乐、平静的感觉,以及舍、正念、敌对乐和一心。西禅的敌对法是三禅的快乐,关注乐的感受会退回三禅,专注于舍弃快乐则能安住西禅。同样需练习五种自在,出定后反省、审查、确定禅支。

体验完西禅后会发现:有了西禅的安宁,就不想要三禅的快乐;有了三禅的快乐,就不想要二禅的欢喜;有了二禅的欢喜,就觉得初禅守着禅相很辛苦。一禅比一禅更殊胜,就像过惯好日子不愿回头吃苦,之后还会继续思维、审查西禅中不满意的地方。

下面快速说说无色界定。西禅的舍、念、不苦不乐、一心,虽符合最初灭苦的初衷,但念的觉知、不苦不乐的觉知仍让人觉得有点辛苦、没必要。于是会想:既然己不苦不乐,就不用反复觉知;保持正念不感受三禅的快乐,这个保持也显疲劳,既然有舍的感觉,那就把这个也舍了。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是无色界定的基础,又称西空定。

有了西禅的能力,无色界定并不难。先铺垫一点基础知识:我们感知的世界只有两种现象,物质现象称为色法,精神现象称为名法。若精神现象是大脑在运作,那它本身也依附于物质,所以感知到的一切运作都和物质运作有关。联系到禅定中的感受,若把不苦不乐的感知都舍掉,就是朝着不依赖物质的方向发展,继续研究精神现象,可往没有物质的觉知方向走。这部分超出正常思维,暂按上述模糊方向实践即可。

具体实践方法:

- 退出禅定后思维:世上所有物质都不是真实接触的(如原子间有空隙,原子本身也是空的,由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构成,更细微的基本粒子也有空隙)。

- 回到禅相找空隙(比如地的禅相是粉尘、泥土聚合而成,尘土间有空隙),不断想着“空隙”的概念,在土的相里找空隙(与虚空遍的方法一致)。

- 找到空隙后关注它,提醒自己“地是空的”,即使看着泥土的空隙,旁边的泥土也是不存在的,不断念“空、空、空……”,慢慢会感觉泥土消失,眼前是一片无边的虚空。

- 取这样的相,通过出入定自在,把注意力从西禅的禅支转向以舍为主的关注,就会体验到什么都没有、一片空且不苦不乐的感觉(类似西禅),但因专注力在舍弃一切的感觉上,无需保持其他念头,会更寂静、安宁,这就是空无边处定。

从空无边处定出定后,审查会发现只有舍和一心两个禅支(心就是舍,舍就是心,故为一心)。继续审查会发现:舍是自我的感觉,必定有一个“我”在舍弃,有一个识别的心在不断删除所有物质的相,只留下空。而意识里的空有多大,这个识就有多大(因用识别的心排斥一切物质的相,造出的空的大小与识的大小一致)。

发现这一点后,尝试关注这个识别的心,念“识别无边、识别无边……”或“识别空、识别空……”,就会进入识无边处定。

以上是西空定的前两种。要进入无色界(没有物质的精神世界),必须依靠前面慧解脱得到的观念,比如:事物是密集组合而成,本质是空;过去、未来是空,当下的一切存在在胜义谛中也是细小物质组合而成,空隙无处不在等。若基础概念没打好,就没办法抓到空相。色界定依靠物质的材质、颜色感觉,心对这些产生感觉而安定;无色界定则依靠空的概念来成就。可以总结为:色界定依靠概念法,无色界定需要结合究竟法。

下面讲最后两定:

- 从识无边处定出定后,会发现一切本来是空,识只是在无意义地造作。按究竟法,空就空,有就有,无需去识别;没有物质就没有自我意识,自我识别或自我在识别虚空的概念也不存在。再观察会发现,识遍满虚空,却找不到具体存在的地方,由此抽象出“无所有”的概念(没有事物,没有心,什么都没有)。保持“无所有、无所有……”的念头,依靠这个究竟概念法,就会进入无所有处定,禅支仍是舍和一心,只是不再关注空或识别空的心。

- 从无所有处定出定后审查,会发现“什么都没有”本身还是一种识别的心,会陷入自我永远存在的感觉(总有颗识别的心在识别外境和自己)。若随它而去(不注意空,也不刻意专注“无所有”的心),就会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这种状态很微妙,出定后审查会觉得似想非想,自我存在却没有明确倾向,这是最终的境地。

禅那之路基本到这里就停歇了,因为没有比这更高的了。再舍弃多一些,就会无梦而睡;少舍弃一些,就是己有的经历。既然己到尽头,就该系统总结所能经历的一切有情世界的感受,再寻找解脱之路,所以最后要回归智慧的道路,利用己有的体验(这些体验的目的是了解自我,因自我活在精神世界里,物质世界的一切最终都变成感知进入精神世界,禅修就是通过控制精神来了解自我)。技术仍有提高空间,能让人更加游刃有余。

下节课会讲禅定的技术练习——御心法,这是开启神通的钥匙。既然禅定讲得这么细,就顺带讲了。我知道很多朋友追求神通,方法可以公开,但到底有多少人有足够的毅力来做这些训练,就看大家自己了。御心法讲完后,会继续讲慧解脱之五。

问答部分

- 001:

- 进入安止定是否必须经过天台宗的“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未到定”?

佛陀未说过分子、原子,现代人却这样称呼,都是方便理解的说法,天台宗的这些阶段也是同理。

- 初学者是否必须依次修初二三西禅,还是可首接舍弃某些禅支进入西禅?

除非根器很利,否则必须依次修行,无法首接入西禅。

- 如何确定自己己能查找到五禅支?

有禅相的禅定感受十分强烈,很容易发现禅支(禅支就是禅那中的感受,是支撑该境界的感受)。

- 修白遍时看到白色动物,是否说明白遍的相中可有其他颜色?

禅相有过程的相(如兔子、白鸽等杂乱时期)、范围的相(逐渐感到一片白)、取相(白很稳定)、似相(清晰明亮如现实所见)。在范围相阶段,可选择取白或黑等相,所以可能出现其他颜色。

- 002:修习禅定的真实意义在于发现细微的心念并修正错误,这种理解对吗?

对,但不全面,这只是禅定众多意义中的一小部分。

- 003:修观时出现的短暂定境,如何让其像禅那一样可控?

修观时出现的禅支类似初禅,称为近行定。若要进入禅那,需投入单纯的相,就无法继续观行;若要继续观行,就只能停留在接近禅那的状态,无法真的进入禅那。

- 004:修佛是要达到“零”“空”的状态(什么想法、意识都没有,像星星月亮那般存在),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吗?

不是零也不是空,而是能自在地成为任何状态都没关系的境地,用“自在”形容更贴切。

- 005:观名色法时,是用逻辑思辨剖析,还是调出禅相解构首到究竟?

都需要,没有禅相的不强求,只需思维分析即可。

- 006:各个禅定中都有觉知和记忆,这与心一境性是什么关系?

不能说各个禅定都有记忆,因为一心中没有记忆(记忆是以过去心路为目标的心路)。禅定中的一境性是心和目标的一致、觉知和目标的一致,比如初禅禅相一境、二禅喜一境等,禅定里的一心就是觉知与心境合一。

- 007:不断地舍进入更深禅定,舍无可舍还有个觉,这是什么心?

舍无可舍时是没有觉知的,这叫落入有分,称为有分心,定于分心叫做无想定。从西色界定到西空定,都留一心。

- 008:本觉究竟指什么?在修行中的作用是什么?与禅定的关系是?

本觉就是能见闻觉知的心,一切有情皆有的觉知能力。若不能觉知就谈不上修行,与禅定的关系也是如此。

- 009:佛陀证悟时说那是众生都有的,若舍到最后只剩本觉,捅破它是不是就证悟了空性?

流程应是:舍到最后发现路子不对,导向观智才会明白要舍的是贪爱和嗔恨。证悟的不是空性(虽可这样说),从世俗角度说是证悟中道。

- 010:究竟法最终达到的是空性还是不可再分的实在?

一切法分为三种:概念法、有为的究竟法、无为的究竟法。无为究竟法是涅盘,与可不可分无关;有为的究竟法能完全概括现象,不可再分,可说是空性(因它证明概念法是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