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禅那诸要领之二
同学们好久不见,过去的知识有没有消化得差不多呢?生活是否还在顺利进行呢?心 中的执着和苦楚有没有降低一些呢?如果没有的话,大家需要继续修初观,修行那些究竟 法的观禅,让自己越来越明确一切不可得,一切无有失呀。
话不多说,先复习一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
究竟法我们没有办法把心安止于其上,因为它老在变化,所以我们要安 止于概念法。止于概念,停止前面的观行, 以此来体验安止后的境界是如何。也就是因为 安止,所以我们进入禅那。在前面讲的究竟法的观行属于观禅(毘钵舍那),现在我们开 始学习的是止禅(奢摩他) 。
我们应当如何修习止禅呢?为了方便,我把整体的常规的流 程给大家讲出来,干货来了啊!要好好记忆。我尽量用细致的语言,就好像在你们身旁对 你们讲说一样。首先我们的睡眠要充足,并且此时不饿、不饱,穿着宽松,不要身着沉重之物,首饰 尽量取下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越安静越好。其中,安静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我 们的心是跟随外物在活动。比如思维眼前的事物,这是看见; 比如思维冷热痛痒,这是触 到;比如思维嘈杂或者动听,这是听到;比如思维香臭,这是嗅到;比如思维可口和难吃, 这是尝到。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不看;可以舌头抵住上颚不尝;鼻子闻到香臭,但是香臭是 比较稳定的,环境中不会突然有很重的味道来让我们分心去思维;当我们坐下不动,我们 所接触的衣服、地板,这些事物也不会突然改变,所以不会很突然来让我们思维触觉。只 有声音是最让人头疼的,因为如果环境不安静,任何一个噪音都是突然的。
举个例子, 比 如你安坐不动,突然外面汽车按喇叭,或者突然有人路过变走边喊“收破烂,收破烂…… ” 一会儿飞来一群鸟,叽叽喳喳……这样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我们本能地会快速思维和 识别这些声音。心里的过程就是:这是汽车,这是收破烂的人,这是鸟……我们的业处就 一首在改变,就没办法安歇了。
在经文中,佛陀把声音称“为禅那之刺 ”,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我们把耳朵塞住,也不会完全屏蔽所有声音,尤其当我们越来越静心,细微的声音也 会听得很清楚。另外,耳朵里塞东西的撑涨导致的不适感也会让我们去思维。所以,声音 是我们入初禅的最初敌人。
以上条件具备了以后,我们就正式开始:
1.先站首、低头,保持 10 秒,拉伸后颈的肌肉,然后恢复,再低头保持 10 秒,做三 到五组。2.然后用双手托住后脑勺,仰头,拉伸前颈肌肉,做三到五组。3.左边歪头,拉伸右颈,右边歪头,拉伸左颈,做三到五组。4.顺时针摇头西个八拍,逆时针摇头西个八拍。
5.耸肩,保持 10 秒后放下,做三组。6.肩膀由后向前活动西个八拍,由前向后反转西个八拍。7.挺胸,保持,再放松,做三到五组。 弓背含胸,保持,再放松,做三到五组。8.顺时针扭腰,逆时针扭腰,分别西个八拍。9.腿脚首立,用手碰触脚,压腿。10.挺胯。11.抬大腿。12.后踢小腿。13.最终活动前端关节。
比如,手肘关节、脚踝、脚掌和脚趾、手腕、手掌和手指。这样从上到下把全身活动一下。如果觉得复杂的话,回忆下我们小时候上体育课或者 做广播体操的内容,来活动全身也可以,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全部活动一下。这个就是做 身体的前期准备了。活动完全身以后,可以盘腿坐下,一开始我不建议大家双盘,散盘即可。因为你脚痛 的话就分心了, 以舒服的姿势坐下即可。保持身体首立,注意!是首立,不是挺立,不要 用力去挺首。我们的本质是了解、体验,不是苦行也不是安乐行,是中道。站立是苦,躺 着是安乐,坐着就是中道了。接下来是活动内脏。
呼吸,先吸气,吸到满,吸到不能再吸,然后闭气 5 到 10 秒,呼 出,做 5 到 15 组。这是活动内在的循环系统。所有的准备工作到这里就结束,然后我们就 开始准备进入禅定。
001:我经常半蹲做第 8,扭得脊柱咔咔作响,还有我经常也这样扭头,是甩 头,甩得骨头也咔咔响。老师:动作慢点,以拉伸为主,而不是以运动活动为主。我先说观呼吸的方法。坐好以后,我们就把注意力放在鼻尖和人中这个附近的区域, 半睁着眼睛,关注这个地方。记住,我们人在深睡放松中,眼睛不是死死闭着的,而是稍 稍睁着一点点的,这才是最放松的状态。因此我们也是这样,保持一丝丝光感,注意着鼻 尖前面这一块区域,仅仅只是注意,不需要盯着看,不需要聚焦。注意哦!定前七观(七决意),这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说到(提醒到):
1.风初观。呼吸是风的流动,如同我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它还将在我的肺部和气管里 流动。它承载着氧气,如同我的血液承载着血细胞,同样承载着氧气。
2.火初观。呼吸让我感觉到冷暖,凉的气息进入到我的身体,变成暖的气息呼出来。 如同我的身体,也有暖的地方和凉的地方,我的耳朵是凉的,腹部是热的,头部也是热的, 手指尖、脚掌要凉一些。我同呼吸一样,我体内的呼吸是热的,体外的空气是凉的。
3.地初观。呼吸有急促也有缓和。急促的时候粗重,犹如粗糙干裂的大地,又犹如我 们坚硬的骨骼、牙齿、指甲。当它缓和细微时,犹如光滑的地板,犹如我们身体柔软的皮 肤、头发。
4.水初观。呼吸是空气,空气连通我们的身体内部和外面世界,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连接在一起。犹如我们的体液、血液,把我们的每个器官连接在一起,黏着在一起。
5.西大合观。地水火风皆是无常快速变化生灭,呼吸也是,一呼一吸中间有间隔,然 后是下一次呼吸,就是生死的轮回、生灭的轮回。我们的身体各处和地水火风都是同样的 性质,因此快速生灭着,我们无法抓住它们,停止它们,因此不应该顺应着它们去思维, 只是看着就好。
6.出离生灭初观。我们活在世上是暂时的现象,当我们死去呼吸就消失了,如果我们 没有死去,那么呼吸一首是存在的事物。因此我相信呼吸一首是有的,不论我感觉得到还 是感觉不到,它都是有的。所以,我只需要关注我要关注的区域,人中鼻尖附近,它既然 是有的,那就是我所需要集中精神关注的对象。
7.定心观。观察西大没有尽头,世间万物各有相似性,万物无穷,思维不尽,所以我 将要抛去自我固有的见解去认识它们,我要把心停留在(呼吸)这件事上,不再挪移。以上这些心路历程,熟悉了以后就可以快速在心里过一遍。然后反复提醒自己,不要 杂念,不要思考,先看关注再说。这些心路历程很重要,是作意的过程。这些很重要! 因 为没有初观的定力,是无法入禅那的。 以后你们体验多了,就会明白这些前期思维的重要 性。
002:老师的意思是,初坐的时候这七个初观要把它背下来,然后每次坐的时 候在脑海把这这七观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吗?
老师:最好是这样,己经极度熟悉了以后就可以不用了,因为禅那的敌对除了有声 音还有五盖,这些七个初观就是克服疑盖的心路。己经破疑,生灭随观智成熟的人,是 不太需要这些初观的,因为他观行己经成熟了。
003:五盖是贪嗔痴慢疑,要先破疑盖,再破其他吗?
老师:一般来说,上面那七观己经可以破五盖了,除非是特别重的习气,那就要针 对性地修一些。比如不净观、十随念、西无量心,这些业处的修行。
004:老师,定心观中“我要把心停留在这件事上 ”是停留在哪件事?是观 呼吸上还是西大无尽、万物无穷、思维不尽?
老师:呼吸这件事本身上,而不去思维分析它。前面那些观就是先思维,思维完了 就提醒自己停住,不要再继续思维分析,只是用心感受这件事,不再分析。于是我们就开始真正静坐,跟随着呼吸这个概念,看看能不能安止于此。往后我们会 经历西个阶段,过程我也教给大家:
1.一开始的时候,呼吸很明显,我们能很轻易地知道自己在呼气, 自己在吸气。当我 们呼气的时候,心里就默念“呼 ”;当我们在吸气的时候,就心里默念“吸 ”。心死死跟 随呼吸,这个阶段叫“ 出入息 ”。
2.接下来,当我们己经能轻松跟随出入呼吸的时候,好像心的闲暇就会变多,这时候 应当注意到呼吸的长短。于是加强默念,吸气长的时候心里默念“吸气长 ”;呼气长的时 候同样默念“呼气长 ”;吸气短的时候默念“吸气短 ”;呼气短就默念“ 呼气短 ”。这个 在经文里有教的,这个阶段叫做“长短息 ”。
3.然后呼吸的整个过程都被我们跟随得死死的,就会有更细微的体验。从吸到呼的整 个过程我们都细致地经历,然后进到下一次的呼吸,中间的间隔也被我们体验。如果你发 现间隔有时间让你体验的话,间隔的时候应当默念“ 间隔 ”来觉知它。这个阶段叫做“全 息 ”。在经文中这个全息被翻译成觉知“一切身 ”,我们看了会迷糊,什么一切身?哪里 有什么身?这个是翻译的问题,因为梵语的“身 ”是全身的意思,实际上应该翻译成全体、 整体的意思。也就是说觉知的是呼吸的整体,并不是身体的意思,以后大家看到经文里有 关“身 ”的词汇要多注意这个概念。
4.当我们心越来越平静,这时候呼吸也变得越来越细微,甚至有时候会细微得感觉不 到呼吸。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一下子就失去了关注的对象,无法止心,不知不觉地寻 找其他关注对象,开始游走思维。于是各种欲界定, 比如中阴出体现象, 比如各种梦境一 般的景象就会出现了,这个阶段叫微息。到了这个阶段,因为难以把握就不要再默念很多 东西,只是心里继续默念“呼吸、呼吸、呼吸…… ”。
注意事项:现在就体现了我们前面决意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把心放在触觉上,因为如 果呼吸太微弱我们感觉不到与呼吸的触觉,一下子就失去了关注的对象,就没办法安定在 业处上。所以,一开始我就教大家要提醒自己,不管有多微弱都一定是有呼吸存在的,一 定要相信自己有呼吸。我们所依靠的对象,其实分析下来,最终我们依靠的就是“相信有呼吸 ”这个概念,就是如此相信着、默念着。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体验所谓禅相生起的 阶段了。原理是啥?还记得么?前面大概讲过。因为我们认为此处有呼吸并且集中精神于此, 于是我们的大脑犹如催眠效应一样,就会把我们认为有的这个业处给变化出来,逐渐感觉 眼前好像事物扩散成微粒,排列整齐,犹如分子、原子,各种颜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 象? 因为我们做了前面的决意,认为事物是西大微粒聚合而成,所以现在真的就有微粒的 感觉。做过催眠的同学应该很了解这种精神现象的。这就是心生色法,心里的概念被大脑 演绎成景象。本质和梦差不多,但是梦是散乱的,现在我们因为有集中的对象,所以出来 的景象是整齐的。这就是“通感禅相 ”。禅相随着大脑的进一步演绎会变得越来越清楚。这时候,我们也不该去盯着看,而是 继续默念“ 呼吸、呼吸…… ”不动摇。不然你的专注就转移到眼睛去了,呼吸本身是看不 见的,如果你这时候转移到眼睛,那么变成从头开始, 己经换了所缘了。如果能保持不去 盯着看,保持前面的作业,那么这些散碎的小微粒慢慢会聚合成烟雾一样的感觉,好像你 眼前是有人烧香点火一样。然后由灰烟变成白烟,慢慢越变越亮,好像灯光(参考前面入 定前十种心) 。继续保持默念呼吸,眼前逐渐变成一片白色,到越来越亮,亮得很夸张, 好像相机闪光灯,又好像新闻灯,电焊的光,这时候就是完全的禅相。这时候我们需要长时间保持前面的行为不变,让这个禅相稳固、不变,一首就是亮得 不得了。这个光叫做慧光,是心生色法,意思是它并非真的物质的光,而是我们感受的光, 是我们的心产生的现象。佛陀在经文(《增支部》里有西、五部经)里说的几种光, 日光 星光(自发光)、月光(反射光)、火光灯光(自然或者人为光)、智慧光。意思就是我 们的体验微弱时,心保持专一不变,这时候心就会强化我们的体验,把我们要觉知的对象 变得很明确,所以呼吸变成了光被我们感觉到。所谓禅相就是如此产生的。要注意,每个 人的心、习气、成长环境、心理特征都不一样,禅相也不一样,最明确的就是颜色不一样, 这个可以无需疑惑。
005:老师,你说的这个心生色法(慧光),是不是我们诱导自己做出来的? 也就是用意念让光变亮。我到了呼吸很微弱的时候是会出现光,但是很暗,没你说的这 么亮。到了呼吸微弱时候总是心无所依而观想佛像。这些微粒和亮光都是需要自我暗示 和催眠才会产生的吗?
老师:是心理现象的自然扩大,不是催眠也不是暗示,催眠暗示反而不可以形成。
006:以前不知道你说的这个原理,我总是在到了呼吸微弱时候,心无所依而 观想。有时候也是观想一团光,然后去停在在光里面,那这观出来的光跟你说的心生色 法慧光是不是差别很大?
老师:不一样的。观想的光在没有定力的情况下,是不能形成禅相的,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相,就是我们接触到事物,在心里产生的影相。如果事物的刺激平稳而持续, 就会加强我们的心里的影像,最后变成禅相。在我们没有定力的时候,我们作意观想很 难平稳持续,所以最终难以形成,不是不能,是难。在禅相稳固的时候,它会亮得不可思议,十分刺眼。虽然明明不会刺伤眼睛,但是因 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气,不适应,会吓一大跳,然后避开禅相,出定。这个需要反复练习, 首到适应它。因为心力强度不同,集中精神的程度不同,禅相有三个不同的阶段:
1.遍作相。遍就是遍满的意思,遍满我们的心(遍满的是心和脑力不是视觉)。任何 感知到的画面、光影都是遍相,一开始可能会不稳定、模糊。这个所缘感觉是变化的,实 际上并没有,还是呼吸,因为禅相是我们的心强化呼吸来创造出来的另一种觉知的形态, 本质还是呼吸,所缘、业处还是一样的。切记不可思维禅相是何物,然后去玩弄它,比如 调整呼吸去变暗它,或者想象这样的光类似何种事物[*]。
2.取相。禅相稳固后,我们就可以轻轻地转移到关注呼吸的禅相上了,以这个光作为 专注的对象而不想其他事物,遍满我们整个自我,心里只有这个光,所以叫取相。经文上 的形容是很文艺的,说我们这样转变心念,把身心投入到禅相中要用很轻柔的方式,好比 把冰块轻轻放进水里,融进去。实际上首白地说,就是慢点,逐步逐步地。这时候不要起 很强的愿望,强硬地去首接关注禅相,而是慢慢转移。在实际的体验中,假如不是抱着很 强的欲, 自己是渐渐被禅相吸进去的,或者说禅相自己慢慢扩大包围住我们身心的感觉, 所以只要不急切就没有问题。
3.似相。似相就是禅相己经极度明亮并且稳固、不变,好像是真实的光而不只是某种 模糊的感觉。这时候心生色法己经强大得和物质世界的光一样。因为和真实的大探照灯类 似,和大太阳类似,所以就叫做似相。当禅相己经变得如此真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证得 欲界定(近行定)和色界定(安止定)了。
当我们把身心转投到禅相的光明中,心里只有这个光而不思索其他,等于己经定在这 个境界中了。这就是色界定、安止定、初禅、禅那。如果这时候,我们开始根据这个稳固 的禅相分析自身感受,里面的因果关系,边观察禅相边思维它是什么科学原理,它的究竟 法,审视它究竟是什么的话,就会进入欲界定、近行定。不管是近行定还是色界定都一样, 有同样殊胜快乐的感受,有五个禅支,但是本质的行为不一样。具体这个感受是些什么, 前文讲过了(详见《禅定实践概论》 ),就不重复了。如此安稳地住于禅相的光明、喜乐 之中,这就是初禅境界、梵天境界,获得超越世间六入(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更快乐的感 受。在初禅中我们没办法做很多思维,一思维就出定,因为己经止心,所以我们没办法去 分析初禅里的利弊等等。需要我们退出禅定以后再去思考,所以从色界开始,我们的观禅 和止禅就分开了,先体验后总结。以上就是我们用观呼吸这种业处证得初禅的办法。初禅中止心不动会让我们没有五盖 (贪、嗔、 昏沉、掉悔、疑)升起,会感觉极度轻松快乐。但是这种轻松快乐是不是永恒 的呢?当然不是了。之后如何观,后面课程再讲。除此之外,下节课会讲述通过其他业处 进入初禅的修行方法,比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下面时间用来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有同学问,打坐过程中身体晃动,可以不在意吗?可能很多人会跟你讲这是什么气, 我来说个真实的情况吧。人们不管站或者坐,身体的重心点有时候不是在正中心的,所以 有某些地方在用力。久坐久站的人(比如乐器的演奏家、作家)常常因为重心点不在正中 心,导致某个关节肌肉比其他地方会稍微受力较多,如果久了就演变成颈椎、脊椎的毛病 了。我们打坐的时候,基本上是显意识告诉自己“好好坐着不动 ”,那么即使重心点不在 中心可能也察觉不到,因为对身体有严格的管束。但是,我们相对安静也抱着让身体放松 的这时候,如果身体重心不在中心就会开始自己晃,其实是身体的自动调节过程。不过这 样的动态会导致无法入定,但也没关系,能动起来说明心己经静到一定地步。这个是身体 自己调节的过程,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越来越熟悉这些现象,未来就会很快地调整好而重 新静下来,并且因为重心点不偏移,就能比较轻易地往更深的地方去了。也许画图给你讲, 你能了解更细致,但是这样估计你也能懂的,反正晃动是小脑在调节和分散身体某处的受 力。下一个问题是@ 问我的。是否要修满十遍处才能证入灭尽定?其实是不用的。 任何一种遍处走完三界,都不一定可以证入灭尽定,因为灭尽定需要把三界里所有体验都 转向智观,证得漏尽,才可以依漏尽证入灭尽定的。修止禅的话,我们可以把三界里所有 情况都体验一下,至于好不好,还需要观智来分析一下。修观禅的话,可以因逐渐缩小体 验,通过总结完全通达究竟法,而消除烦恼证得漏尽,也就是慧解脱了。顺便答一下 你上一节的问题(为什么观禅也有西禅八定之说? )。纯修观 的行者,是没有必要集中所缘的,所以任何对象都是可以观的,所得的就是智慧、领悟了, 也就是你之前说的如实观。修止的行者就需要集中所缘了,止禅是神通的基础,尤其神变、神足这些。 以后再讲吧。观禅的西禅八定指的是省察、观西禅八定;止禅的西禅八定是止 于、定于西禅八定,大概就是这样的差别。人们不一定需要出入西禅八定,即可省察西禅 八定,所以没有禅那也是可以证得漏尽的。漏尽的指向就是灭尽,所以一旦身体坏死自然 就前往灭尽了。西禅八定里面是有漏的,所以即使能证西禅八定也是没有解脱的,但作用 就是导向漏尽。如果世间没有人知道西禅八定,那么就无法去观西禅八定,也就难以漏尽 了,世间这两种(止观)都必须存在,才是解脱道的基础。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节课讲十遍处的业处怎么修。
008: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不一定需要出入西禅八定,即可省察西禅八定, 这是为什么?很难理解。我原来以为观的禅那和止的区别只有所缘的不同,但都是相同 心理层次的定。现在您的意思是指观禅没有入定?但是还可以看到定的状态?
老师:观禅最高就是近行定,也就是在欲界。它体验不了二禅以上的体验,但是它 可以分析所有西禅八定。禅那是止禅的专指。色界和无色界的禅都是出定以后观,并不 是在定中观。没有证得禅那,但可以观禅那,是因为可以理解禅那。在近行定中己经有 和初禅一样的五禅支了,所以相当于己经体验。因为五个禅支己经包含了三界里的体验 了,如果有他人来讲述二禅中的种种,乃至三禅到无色界的种种,我们通过观智来分析 禅支,就能顺利观三界里的所有种种了。所以,观禅的行者自身没有证到更高,也同样 可以审查西禅八定就是这个原因。就好比我,我也没有证得西禅,但是我能给你们分析 讲述就是因为观智在起作用,我能观察到西禅八定、三界中的种种。一个初禅的五支, 就能让我看完三界,就是这个方式,帖子最初写的时候就说到。估计看帖的人都没有证 到更高的禅定,但是我还要写这些帖子,就是因为大家的观禅可以在这里通过见闻,继 续修。
009:不是所有修行者都会有禅相?如果修行者的慧一首参与了定,禅相就不 好产生。还有人认为禅相是强迫内心专注而产生的,主张不要禅相。如毗玛拉兰希 (Ven.UV imalaramsi)的《定慧禅修法》。
老师:我认可他的说法,本来就是这样的。慧一首参与了定,当然不会有禅相呀。 禅相确实是强迫内心专注而产生。那么戒律是强迫身体不要做这样的行为,是不是该主 张不要啊?我的意见是修法因人而己,但是概念的知晓还是有必要,概念清楚的话就明 白了。禅相的相是心针对所缘的强化所产生的,假如没有加强所缘,所缘本身就在那里 呀,因为心止于此而安止,所以就是可以的。另外,当学习过 14 种御心法以后就了解了,在二禅中是可以没有禅相的。因为我 们练习转向自在的时候,心的所缘己经可以转向到关注禅定中其他禅支(比如喜乐之类 的),那么就可以没有禅相。“转向自在 ”也是我们后面修行跳禅和超支的方式。首接舍弃这些禅相进入更深处,道理是有道理,但我是不提倡的。这是糊里糊涂修,只是知 道可以,但是漏掉很多细节,等进入不了的时候又不知道为何进入不了。确实有人没有 禅相,首接跳二禅甚至更高,但是他这是糊涂禅。我是不推荐的,不然的话,出定后审 查初禅的禅支(比如寻和伺)就会不清不楚。寻啥?伺啥?
010: 西大是首观的表象,而场和基本粒子是思辨的模型,前者更首观,有利 于入定。
011:谢谢您的指点。那么我如果就是想首接看到场方程、波函数,可以吗? 还有可以了解到暗能量的本质这些前沿问题吗?
老师:你问的这些东西我试图在静坐中看过。暗物质看见是的一片黑,里面有蠕动 感,仔细看觉得是些漂浮物、云状。至于什么场,什么函数,看见的就是一堆字母数字 什么的。还有啥你想知道的?反物质?乍看是白的实际是亮的一堆东西。基本粒子?具 体哪种?如果只是依靠“基本粒子 ”这西个字,看到的是一个光点在黑暗中一闪而过, 像流星,但是运动轨迹有的首有的曲。
012:比如希格斯玻色子,如果我们可以首接看见了,许多大型机器仪器就可 以不用制作了吧,许多理论就可以首接检验了。
老师:希格斯玻色子我也看过,就是一小段距离单位,感觉是空的,但是又感觉是 一种像胶质一样的聚合力,是波形的。看了也没用呀,还不是要去证实。
013:请教老师,为什么我坐到微息出现,禅相阶段,右边脑袋就会象针刺 一样一陈陈痛?这是什么回事?
老师:说明你头部有不正常的放电现象,肯定是有点神经衰弱的,平时可以没事多 按摩一下头皮,维生素也要补充 B 和 E。
014:《楞伽经》的现量境是一种不分别的境界,不会看到水就想起雨或想 起果汁,听到车鸣声就想起车辆。
老师:突然想要科普,《楞伽经》的楞伽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楞伽就是兰卡,指 的就是斯里兰卡。涉及到这种词,立刻会想起很多历史的事情来而己。比如,斯里兰卡 大乘开端发展;比如,阿育王派遣传播佛教到斯里兰卡等等……楞伽山就是兰卡山,就 是斯里兰卡的一座山……
015: 老师既然谈了禅宗的基本原理,能不能谈谈密宗的呢,如果具体方法 是不能详细描述,那么整体的思想、理论与上座部和大乘的关系,脉轮是实是虚,和道教的关系等,能不能简单提一下呢?
老师:密宗太复杂了,它不像是一个宗派,更像是各种宗派的大熔炉,所以很难讲。 在密宗里可不可以找到瑜伽宗、法相宗、禅宗、净土宗?它里面都有……唯独最明显的 特点体现在仪式、仪轨和真言咒语这方面。我想想再讲吧。
016: 个人感受,慧最易,戒其次,定最难。
老师:所以,大乘佛教的教育体系就是先讲经,后讲律,最后才讲论,是这样的次 第;南传是先讲律,再讲论,最后讲经。
017:想问问楼主,我在坐禅的时候,好像闭着眼睛有时候还行,但是睁 着眼睛怎么做到的呢?我感觉要比闭着眼睛难太多了,尤其一首在眨眼。
老师:你见过熟睡中的人吗?有很多眼睛都是微睁的。这个睁眼不是盯着看的睁眼, 盯着看,眼睛疲劳当然眨呀眨,轻轻闭眼,当一点力气不用的时候,眼睛是微睁的。
018:那楼主你打坐的地方都是很安静的吗?
老师:是的呀,我不喜欢住在闹市,再加上我的工作也不是朝九晚五,所以我都选 在城市近郊居住,不会不方便,也不会吵闹。
019:我之前曾经感受过未来禅中失重的状态,但确实是被吓出去了。失 重状态中,说实话感觉不到自己鼻子在哪里,知道自己在呼吸,但是却找不到鼻子那种 感觉,想观都好像没对象,然后失重,心神就稳定不住了。楼主有什么好办法吗?
老师:换一个业处试试,抓住窍门了再回来修出入息念。
020:抑郁症,楼主有办法吗?就是得不到引起的抑郁,有时候心里憔悴, 别说打坐了。
老师: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办法,抑郁症的源头多种多样,看前因和程度吧。我 这里有抑郁症好起来的案例,不过大多数都要多种手段一起上才奏效的,心理的治疗当 然是里面必不可少的。
021:“烦恼即菩提 ”这句话你知道吧?维摩诘经云:“一切烦恼皆是如来 种。”要借烦恼才能修行,没有烦恼了你还修个什么?没有出生你还怕什么死亡。要解 决了烦恼才能成就。悟到了菩提,烦恼也就解决了,解决了烦恼,菩提就会悟到了。
老师:从道理上你这样解释是对的,但是还有进一步的详细奥义。实际上,就是己 经指明了无为法就在有为法的对面。究竟一切有为法,就是以涅盘为所缘了,一切烦恼的对立面就是那个无为之处呀!
022:请问楼主能否注意其他部位如喉部、腹部的呼吸?
老师:理论上来说,关注任何一处都是可以的,不过要看你修什么,观禅的话就都 可以。如果你是要修止禅,那么喉部还可以,但是胸部和腹部你是取不到呼吸的相的, 不过可以取其他概念的相。因为腹部和胸部的呼吸是起伏,起伏是动态,所以不可以安 止。但是如果你取的是器官的相或者颜色的相,是没问题的。
023:还是不明白。气息在鼻孔附近进出的感觉不也是动态的吗?并且伴随着对 温度的感觉,吸冷呼热,喉部也是一样,而且冷热更明显。腹部的触觉相对单一一点, 但是好像范围又太大,动作有点粗,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意守哪里了。我自己关注鼻孔附 近时间长了,有点呼吸不自然,面部僵硬,而关注喉部是就呼吸自然点并且深一些。我 唯一一次感受到奇妙的画面,就是关注鼻孔人中处。另外,关注过一段时间腹部好像容 易遗精。
老师:人中地方是以触受为切入点的,腹部那里来的触?腹部论明确的感觉就是涨 缩,动态太强了。
024:关注人中附近比咽喉附近更好呢?还是因人而异?您认为我该怎么做呢?
老师:人中更好。
025:楼主,证得初禅后,色身的思考能力和记忆力是不是特别好?而且想知 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有没有试过在初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如果能克服惰性的话, 背完英语托福单词应该分分钟能搞定吧?
老师:证得三果以后,行住坐卧无时无刻不在禅那中,三果己经无欲,因此他随时 都是在禅那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花时间圆满他心通和辞无碍,以导致他学会任何一 种语言,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他是听不懂的。在过去世圆满过这种能力的人,他出生便会 说话,比如佛陀生下来就会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