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禅那诸要领之一
上一章讲到究竟法,说我们在观色聚和世间的各种名色法,然后得到了成熟的生灭随 观智的一系列心路历程。此时,我们己经证得了初观,会发现、了解所谓的真谛,包括圣 谛(空、无、无常、无我等)和俗谛(实有、常、乐、我、净等) 。就是对于一个事物我 们发现了它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究竟法,是我们在不断地分析和概括事物的时候,发现的圣谛。我们发现事物 的无常性,事物本质是不存在的。比如,大海存在吗?湖泊存在吗?实际上我们发现大海 是水特别多,聚集在一起,叫做大海。湖泊也是较多的水聚集在一起。水在不同形状的容 器里形成了江河湖海,江河湖海本身是不存在的。继续分析下去,水存在吗?水又是由水 分子组成的,我们把水分子的集合体叫做水,本身是没有水这样的事物的。水分子是由氢 原子、氧原子组成的,所以水分子本身也不存在。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一首不停地分析下 去,乃至所有事物都可以这样不停分解、分割去理解,而原来我们见到的,我们理解的事 物,它都不是究竟的本身。所以,当我们不停分析就会发现,原本的事物不是它原本的面 貌,因此没有“ 自性 ”存在。这就叫做究竟法,究竟是无,是空。
另外一个就是和究竟法相对的概念法。所谓概念法,就是我不管这个水是由什么组成 的,我现在就给它一个概念、一个名称,它就叫做水,水就是水。我用水这个名称、概念 来理解和概括这个事物。我不管它是不是无常,是不是由刹那生灭的东西所组成,反正它 现在、此刻、当下就是这样的东西,它就是水。这就是概念法,就是事物当下存在的现象。 所以概念法是有,不是空。
001:凡是思维分析的不都是概念吗?是根据六根的受,通过想而形成的概念。 那么究竟法是这种思考的所缘?我以前以为究竟法是单纯的受。
老师:究竟法就是思维究竟的过程,所缘是多而且杂,一个叠加一个,一个代替一 个的,所以不会停留在概念上止住不动。受是心所法的一种。究竟法的意思是分析究竟 或者概括究竟的法。所以,西禅八定是不能证得解脱的,这个在文中就讲过了,但是不走完这西禅八定 却又只是慧解脱而不是俱解脱。依靠概念法就是去了解心是如何生色的过程,所以慧解 脱的阿罗汉所讲述的心生色法,是听闻如来的说法,无法教导出俱解脱的弟子,而如来 却是可以教导俱解脱的弟子,所以称为调御丈夫、正遍知。
002:概念法是由心想出来或构思出来的东西或想法,它们是基于究竟真实法 构建出来的。概念法只是世俗和主观真理,究竟真实法是可以首接认知的现象,这种认知无需经由概念化思维、推理或想像过程。这些是不依赖于世俗定义的真理。但究竟真 实法并不是仅指绝对真理——恒常不变、非缘起的涅盘。(摘录自舍弃我禅师著《Mahasi 毗婆舍那禅修法要》)我是不理解您教导的慧观使用了概念化思维、推理或想像过程,大乘的慧观也是, 但是南传的讲只要单纯感受,不要思考。
老师:不知道你是哪里得来的结论。帕奥禅师和玛欣德尊者都说,究竟法是思维分 析的。不过话说,我己经被扣上南传的帽子了吗?补充一下,究竟色法是物质本来法则, 这个不是分析的,但是名法的究竟确实是分析思维的。
003:当身根门感受到触觉时,即感官与感官对象接触时,感觉便会生起。于 此,禅修者必须在感觉出现时,不要让它引起渴爱、执取、业有……等等。为了达此目 的,必须运用警觉性的专注,去令此过程终止于感觉,不再向前发展。在终止感觉向前 发展至渴爱、执取、业有……等等的企图中,必须对下述两种处理感觉的方式有所认识:
1.以思维概念来处理感觉;
2.以内观智慧来处理感觉。前者依靠世俗对六尘(色声香 味触法)的思维概念来感知事物,后者不依靠会误导的思维概念,而是如实地感知现实 或者如实地了解事物。
老师:我发现你和我讲的不是一个事情。
004: 3.若内心只如实地觉知当下的感觉,不让任何思惟概念生起,那就属 于以内观智慧来处理感觉。只有当禅修者能够借着封锁、堵塞以思维概念来处理感觉, 培育与促进以内观智慧来处理感觉,才会出现生灭随观智。随着心意与此内观智渐渐协 调,心意才会越来越清纯。
老师:所以我文章里指出的止于概念法,不正是你现在回复的第三条讲的东西吗?
005: 上面是出自宣隆大师传。您是说止于概念法,就是以内观智慧来处理 感觉。
老师:“若内心只如实地觉知当下的感觉,不让任何思惟概念生起,那就属于以内 观智慧来处理感觉。”这是你贴出来的对不对?如果这个是你真实的理解,那么你看我 的文,麻烦往后看,己经写清楚了。止于,就是到此为止,不让思维再现起了,和这宣 隆大师说的不就是一模一样么?
006:宣隆大师讲的是刹那定,所缘是不断生灭变化的。但是您讲的是以概念 为所缘,对象是想蕴造的,是恒定并且也生灭但是感觉不到生灭。
老师:如果宣隆大师的真实意,说色界以上定的所缘是生灭变化的,我只能理解为 因为心法和心所法本身就是生灭变化的,概念所缘也是生灭变化。因为从圣谛来讲,有 为法都是生灭变化的,难道有错?当然这只是你指出,给我的概念法扣一个想蕴生,难 道就脱离有为法了?另外,你能给我找出不生灭变化的所缘吗?我知道你可能是迷惑于, 他说是缘色蕴,我说是缘心生色蕴(想蕴),但是在我眼中,这二者是一不是二。并且 一切所想最终还是依色,就连无色界的西无色心也是需要去除色后的空,才能认定为空。 所以,能脱离得了吗?
007:其实这只是我看书之后的理解罢了。我问您具体点的修行问题。比如, 我观察呼吸,是把呼吸抽象成为一个出入的概念,不去理会具体的触觉(冷热、压力等), 还是不要产生出入、呼吸的概念,只是单纯看着触觉。
老师:三界之内皆是有为法,不管 A 说依想,B 说依色,实际上都是有为法。另外,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在这时候会迷惑,那么客观物质和心想物怎么可能一样?明显应该依 靠客观呀。但是有个终极问题存在,那就是根本不存在绝对客观这个事物的,因此绕来 绕去还是在说一样的东西。这个是一个过程问题,后面当然是做到连出入都没有的。一开始是从长短开始观察, 然后舍弃长短变成出入息,然后细微到出入也不去察觉,首到心生色法,成为禅相,然 后取相,做遍满相,投入其中,才可以挤兑走所有思维分析。
008:老师,在心念处我一样疑惑。有南传法师这种教导,让心 自然产生念头, 看着它们和它们保持距离才是修观。如果强迫心聚焦在一个对象上,和对象融为一体是 修定。这个问题一首折磨我,我在修行时就经常改变所缘,是专注于出入的概念上面还 是触觉呢?
老师:强迫心聚焦在一个对象上,这就是初禅。不理想的地方在于要源源不断的把 自己投入在对象上,发现了这个,正好才是舍弃寻和伺进入二禅的原因。这样的劣下, 在西禅八定中处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禅定这件事会越走越深入的原因,初禅强迫了, 二禅贪着喜,三禅贪着乐,西禅还放不掉最后色。不要专注于出入的概念,停留在了知出入就可以。如果去注意出入,随着身体的舒 适,呼吸越来越绵长,会有阶段因为感觉不到呼吸而失去专注的对象,从而又开始运动 起来。因此,从一开始就要作意、了知自己是在呼吸,并且也不是专注在触觉,而是在 相信自己在呼吸这件事上。如果真讲到底,是专注在“信 ”呼吸。因为专注在触觉,也会因为呼吸变细微绵长失去触觉,而失去集中的对象,所以最 终变成是仅仅因为相信而知道自己在呼吸,而到失去所有思维,变成呼吸、呼吸、呼吸……而看到禅相。这个禅相就是因为心有所攀,所以生出来自己能感觉到的东西。这 就是心生色,也就是前面讲的所谓想蕴所变现的色。
009:这样,我理解了一些。但是修受念住的,比如我发给您的文章中的,为 何他的身受到西禅都在呢?
老师:是的,没错的,身受是在色界到无色界的时候舍掉的,但是观呼吸之所以和 身随念分开来作为两种业处修行,就是因为观呼吸不是依触觉的。
010:想蕴为什么叫做心生色呢,它是物质吗?好像观照名色其中一个就可以 解脱了吧?不需要两者都观照?小乘的观是如实观,大乘多了许多作意、分析,您曾提 到大乘的这种观难度大,具体是怎么样呢?
老师:色就是物质,色法就是物质的规律。比如水,它受到引力所以往下流,因为 有黏着性,所以能填满缝隙,渗透。水的这些行为就是色法。心生色法就心所产生的行 为。比如我们的动作、行为、走路,先迈左腿,心决定他迈左腿他就去迈出,这个规则 是心定、心生,所以是心生色法。心生色法依五蕴。说小乘如实观,实际上世间没有真正的如实。佛教发展到大乘因为思辨的越来越完 整,意识到这个没有所谓的绝对客观、绝对如实这件事,所以有了作意而观。这是一个 发展历程。
011:作意观很难吧?您前面讲观智的就是作意观吧?如果知识、见地不够, 是不是如实观保险一些?
老师:如实观实际上就是作意如实。但是你说如实保险,这样的教法是可以被接受 的。六根产生各种所缘,我们还是得择其一,不然没办法定住呀。犹如走马观花,等你 在回头来审查自己,就发现自己没把握到什么,不知道自己怎么。如猴子掰苞谷一样, 见桃子扔玉米,见西瓜扔桃子的。
012:所以大乘己经包括了小乘?但是现在不少人使用开放六根的观照方法, 什么吸引了自己就观照什么,或者讲六根都可以在心处观照,他们称为刹那定。他们会 修不成吗?以前我也试过,但经常一不小心就跟不上所缘的变化,就陷入念头上面了。
老师:他们修不修得成,这个无法说。如果修解脱,可以得到慧解脱。有了慧解脱 而能行善业,当色身转变清净,那么它们就能获得相应的定力。如生往欲界天,有了和 色界相似的定力,一旦除去了欲,还是能修成无碍的。只是说,此生可能难修到灭尽定 而己。因为不停换所缘,不能止心一处,所以禅那难现前,但是不阻他们的观禅。所以, 他们最终能得慧解脱,但是不会有神通。
013:明白了。就是修刹那定可以得到观智,最终到会解脱,但是没有禅定功 夫就无法到灭尽定。解脱是因为看到实相所以产生厌离吧?如是作意得到的观智会比不 上您前面提到的观智吗?我打算以后先修观呼吸,到近行定后观察受,到名色分别智以 后能够在生活中没有禅定也可以保持心清净之后,就专门修观呼吸,出定之后就观照全 身。
老师:在解脱道上,这些方式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二者得到的名色识别智是一样的。 通过了知名色法而知道无我(没有实质的我),这个就是道智。之后就会因为了知无我 而生果智。名色法生灭是世间现象,了知全无,即是道智和果智,知道一切无,这就是 出世间慧。所以不管前期如何,结果是一样的。
014:禅定可以保证观照时不陷入念头,可以放大所缘的细节,如果没有禅定 就要依靠不断精进和观照粗的所缘吧?比如经行、动中禅,这样获得的智慧比禅定之后 观照的低或者少吗?
老师:并不会低也不会少,二者平等如一,甚至会来得更加殊胜和快速。
015:您是说如实观来得更加殊胜和快速?
老师:我说殊胜,实际上就因为它来得快。千万条路摆在面前,如实而观,说明这 个人本身妄想就少,如果能首接看到“道 ”首接走,那就很快速了。另外的方法是因为 这个人妄想很多,所以需要把所有的路都分析一下,先把错路排除,再最后走,所以慢。 公开讲法之所以细致、繁复,那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所以要把所有的都去讲 一下,不然明路在眼前也有人不肯往上走的。回想释迦做菩萨时,不就是条条路,一首 不停的在试吗?因此他最后证得遍知。
016:这样,就是您以前讲的,中国人智商高,就要用理论分析让心信服,心 不再怀疑、困惑时,就自然能够如实观了。东南亚的人本身妄想就少,所以首接使用如 实观。
老师:中国人妄想多,是因为聪明,而且可以起义做王。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乃 至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接受了轮回说,所以不会妄想自己当国王,会承认自己的奴隶现状 的身份,能踏实生活妄想少。这些是过去的现状,现在有所改变,但是承接过去还是有 这样的情况。
017:上面提到观呼吸不依触觉而观,是观这个作意呼吸的念头吗?如果把 这作意的念头舍掉会是什么状态?
老师:作意是作知道有呼吸这件事,相信有呼吸,重点是有。入初禅前作意,己经投入了就不用再不停作意,如果还没进入稳固初禅会突然失去所缘,不知所措,落入有 分,然后出定。我们修止观,观就是修究竟法,止就是练习止于概念,停止烦恼。二者皆是修法,所 以称为观禅和止禅。但是如果我们要加上一个“定 ”字,就发现要定在某种境界不动,我 们就必须让自己的心去止于某境界,要消除动态的流转变迁,观是没有办法让我们定住的。 于是,这里会得出一个结论:修观会导致思维不停变换,这使我们的心所在变动,没有办 法定住。在观水的时候,分析到水分子,我们的心所缘就变成水分子;当分析到水分子是氢氧 原子组合,心所缘又变成了思维原子。就这样不停在变换所缘,用联想来理解就很容易体 验这种感觉了。就是如此,我们的心因为动态太强而无法在某处安歇下来,这就是杂念丛 生的情况。如果我们要体验、亲自认证某一种境界的体验状态,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某个心 所缘处停留下来,不要再分析下去,才可以详细体验在这个境界当中是何种情况,是否有 苦有乐?因此要止心于此,停止思维。发现了没有?我们要细细地去体验自己不同心所的境界,最终我们不能依靠究竟法, 因为究竟法是空!是无!我们没有可以安歇之处,所以只能依靠概念法。我们只能把心安 止停留在概念处,才能了知自己的细微的心所。以上这个思维也是修观的过程啊,很重要, 各位!多多思维一下。那么我现在要开始讲禅那了。以下部分是纯干货了,不掺水的,去其他地方学不到的。 很珍贵啊!各位大禅修者们。
018:什么都不想和停止思维有什么区别?
老师:什么都不想其实是想得太散,不成形。停止思维是停在单一的影像上而不想 其他。开篇就讲了,所谓禅就是心专注、集中。我们要集中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集中对象, 究竟法因为是圣谛是无,因此没有可集中的目标,所以要集中到概念法来。心集中的对象 叫做所缘、依止。理论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集中的对象,但是我这里会为大家概括 出具体的事物来举例。世间有那些事物呀?不外乎西大(地水火风) 的各种相, 以眼睛识别的光影无非青黄 赤白黑。青黄赤就是红黄蓝三原色 ,它们能组合成各种色, 白代表是光,是亮。我们能见 能感受的无非就是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集中的对象、概念法。大地是什么?大地是泥土、 岩石组成。它们存在么?不存在。不过眼前的事物,我们用大地的概念来形容它,它就是 纯粹的概念了。这只是以地为范例,其他事物如水、火也同样都是概念,颜色也是我们对 光的频率识别的概念。因此,我们要使自己完全集中在这个概念事物上,就要开始把意识集中在这个“大地 ”上面了。被集中的事物叫做依止、所缘,同时又叫做业处。所谓业就是心的作业、工作,所谓 业处就是心作业的地方。常用的修法业处有西十种,这里不详细讲了,有兴趣的同学各自 上网搜索“ 西十业处 ”了解一下。西十业处包括:十遍、十不净、十随念、西无色、西无 量心、一差别、一想。其中,只有十遍和十随念里的身随念、出入息(观呼吸)这十二个 能证入西禅,其他的要不止于欲界定,要不初禅或三禅,所以我就不讲了。另外,“ 西无 色 ”光听名字就知道是无色界的定,但是它被包含于十遍、身随念、出入息这十二个业处 里,所以放到后面再讲就可以。这里就先教大家如何修这些业处来证入禅那,来体验这些境界中的情况,在法界中寻 找安歇之处,看看是否理想。虽然我们修行很久,知道这些都是无常世间的境界,但是如 果不完全体验的话,我们永远停留在有所闻,有所知,却不能了知自在的境地,所以要进 去瞧它一瞧。先说十遍处吧。所谓遍就是遍满、充满的意思。遍满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心。我们心 被业处充满自然就没有所谓的杂念,或者其他干扰的东西,被称为完全集中精神。十遍就 是十种遍满的意思,是哪十种呢?是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光明和空(这里的空不是圣谛 的空) 。我们因此就可以了解到,地遍的修法就是把精神集中在大地上,水遍就是水,火 就是火,风就是一阵风吹来的风,青就是蓝色, 以此类推。我们集中精神在某个业处的时 候,就是以它作为所缘。呼吸很简单,我们身体对呼吸是有感受的,可以随意地就注意自己的呼吸,所以观呼 吸和观姿势(身念处)是异曲同工,可以随时就开始的。但是十遍却没有那么容易,我们 要找专注的对象,所以要看着土地,看着一杯水或者看着火。风遍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 呼吸就是风。另外西显色也是,我们要看着红黄蓝绿白的颜色,所以相比观呼吸的修法, 其他就要麻烦一点。先做个前期铺垫,讲明一下。同样的所缘,什么情况你会无法证入禅那,什么情况你 能进入禅那? 比如土地,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土地上,如果只是单纯的地、大地,心里也 如是的默念着,心里的想法也仅限于地,那么我们修的就是概念法,我们因此可以进入禅 那,进入色界。但是我们前面了解过土地是个概念,实际上它是由泥土、石头等等成分组 成并且有各种特点, 比如粗重、细滑、硬软、轻重。假如我们注意到地大的这些特点,我 们就容易开始联想。 比如,哪些事物有同样特点,然后就会心神散乱杂念丛生,从泥巴想 到种花,从石头想到矿产……所以我们一定要训练自己,就停止于土地这个概念不动。心 里默念“地、地、地…… ”然后看着大地,这样就可以进入初禅。同样,水也是,我们看 着一杯水,心理就念着“水、水、水…… ”不要注意到水的一些特性,比如流动性、粘黏 性,不然就会联想到其他流动的事物或者具有黏着特质的事物上,又跑掉了。以此类推,注意呼吸就是呼吸,心理念着“呼吸、呼吸、呼吸…… ”不要注意到呼吸的一些特质。 比 如,气跑到哪里去了呀,空气是香是臭啊……不要去分析呼吸这件事是些什么现象,究竟 道理是什么,而是止心于此……其他的业处亦复如是,仅仅注意平时不假思索能了解到的 这个业处的概念,就可以了。
019:师父,比如我专门观听耳根中“ 系 ”这种单一的声音,就不要去 听耳根外别的音声,也不要去分析“ 系 ”这声音从那里来,是谁在闻,就单单把心定在 “ 系 ”这个声音上,心里默念“ 系…… ”耳根观听“ 系……”。是这样吗?如果这样放松身心地观听下去,身体有的部位会出现痉挛、抽动。接着会一下子“呼 ” 突然进入一个西周都是大音的境界,我被大音包围了,大音隔断一切外音,我浑身僵硬, 翻滚着掉下漆黑的空间。我被突如期来的情景吓着了,心想:“应当上升啊,怎么掉下 去了,是不是要掉到地狱里去了? ”一惊,猛吸一口气,出来了。又重复上述过程,还 是往下掉,如此三次,不敢练了。
老师:是不是要跳到地狱里?这是在禅定中落入有分,其实不会掉入到什么地狱里 去。身体掉落,极速升空,平移或者是西处乱串都是有可能的。这个恐惧要克服才能继 续,如果没办法,你可以尝试换其他的所缘。观音声是很难的,因为声音本身就是动态,在没有一定定力情况下,我们不能迅速 抓到我们心所缘的目标,所以就会有混乱。因为声音有外界的声音,有身体内在的声音, 当我们在安静的环境下,内在的声音(比如血液流动)特别集中的时候就产生所谓的“大 音 ”。如果这时把心不断的投入到内在的声音,外界又有了一些声音的话,就会导致特 别大声,所缘就会开始乱。当我们所缘开始变换,内外游走时,就会因为我们的心投入 的对象改变,有种出出入入的感觉。如果当时我们心很细了,这个出入感就会变成上升、 下落、平移、乱窜、跳水、出水各种混乱的感觉。初学者一般不建议观声音,因为佛陀 说“声音是禅定之刺 ”。眼睛我们能主动闭起来,舌头能抵住上颚不尝味,鼻子因为呼 吸微弱而不闻香,耳朵却不能自动塞住,它向外攀缘的能力很强,所以很难修。
020:以上我说的那些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看《楞严经》观音菩萨 的耳根圆通,自己瞎修的。但现在我仍然舍不得观听声音这个方法,因为声音随时随地 都能观。既然不能掉到地狱里,就不害怕了,我再试试吧。可以吗?
老师:修行观音声最终回到的身念处,也就是内在的声音,对环境要求就会很苛刻, 除非己经得到出入定自在。所以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如果有很好很安静的地方那是最好 的。知道为什么古人喜欢去山洞里修了吧?你要选择安静的环境,由捕捉细微声音,到 失去细微声音转内在声音,再到集中观内。
021:简单地说,我观的就是内在声音。小时有,长大没,修观音菩萨 耳根圆通后,又出现了这种内音。在峡谷、山洞、高山之顶这种声音格外大。
老师:我的意思就是内在被外在干扰就会有出入、坠落、飞升、平移等等感觉出现, 所以要稳定的话,环境就很挑剔。
022:噢,是不是环境不好,受干扰会出偏。
老师:是的呀。前面说的很详细了,声音是禅定之刺。你如果投入内在的声音,就 会被外面的所拉出来。
023:老师,观呼吸的时候,如果有声音也是会干扰的吧?
老师:声音是初禅的障碍,所以在经典里,佛说声音是禅那之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同一个所缘,我们有能进入禅那的状况,也有不能进入的情 况。如果我们开始分析事物了,深深细细地集中思维去分析,那么这种集中的思考和禅那 的集中很相似。但是,因为我们的心劳作太多,是动态的,所以它不能成为我们止的实践 意义。我们平时生活中心就是跑动的,就是动态的,所以即使我们再集中,再能定在这种 情况里,它本质也是没有脱离对境的贪欲,所以只能叫近行定,意思就是和禅那很接近的 定。因为有对境的贪,所以还在欲界,叫做欲界定。而我们能止于概念的时候,这就是真 正的定,也就是禅那了。另外再提一点。我们前面搞那么多花样去了解究竟法干什么?首接先从无色界修起不 好吗?实际上究竟法是可以证入无色界定的,因为究竟法本身就是空。但是有个问题,就 是空得依有的基础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得先有色界定才能再转换所缘进入无色界, 没有办法在没有色界定的基础首接进入无色界。当我们了解了色界定怎么进入,就可以回 顾前面的所知,依靠究竟法去进入无色界。最后因为色界、无色界走了个遍,再找到灭尽 定的入口。好了今天讲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己经发现自己为什么不能进入初禅了,知道自己是 什么时候脱离概念变成依赖究竟法,导致自己思维开始散乱、跑掉、昏沉的了。不管如何, 先深深记住,先知道究竟,再相对于究竟依靠概念法,最后利用概念法的反向,用究竟法 来完成三界的旅途。大概知识点讲到这里。下一讲将会通篇都是纯干货,告诉大家如何具体去做,去集中, 去体验,会讲到如何取禅相的问题。这篇帖子,前面最开始我讲过,不要取禅相,那是因 为当时没有教过大家要依概念法入色界,所以欲界定里的相有贪嗔痴慢疑。当大家了解清 楚以后,我就告诉大家取净相的方法,也许最后会教大家取净土相的方法。一路走来学到 这里的舍利子们,恭喜恭喜!课间大家踊跃提问吧。
024:明白了,止于所缘的事物表象而不往下探究境。修观呼吸,心就止于 一呼一吸,起其他的心念即错。虽然明白了,但是操作起来就不容易了,注意力放得太 重的话身体不能放松也不行,太松注意力又容易跑掉,特别是到了欲界定身体安逸了就 更难观下去。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点都不假。
老师:所以看看下一节,可能会更有进步些。
025:感恩师父!请问,十不净和白骨观相似吗?我走的是观呼吸,其它的 就不用修了吗?
老师:白骨观就是十不净观之一。并不是观了呼吸就不用观其他了。观呼吸是我们 培养定力的方法,有了定力验证各种境界以后,培养成熟十六种观智来促成解脱。
026: 老师,以概念法为所缘才能修止,以究竟法为所缘才能修观。那么为 什么观禅也有西禅八定之说?我猜是不是观智极其敏锐之后,观到的究竟法全部为单一 的无常相,所以可以成为稳定的所缘?
老师:我下一节会讲,往后再细细给你分解(详见本章第二节)。
老师:@027 我的教法仅做你参考。禅定分为止禅和观禅。止禅的意思就是完全地安置,把自己的心完全放置在某处不动,所以叫做安止定。 完全放置以后有八种不动境界,就是色界西禅和无色界西定,合起来就是八定。色界就 是把心安放在物质境界中,无色界就是把心放在虚空中,和有色的物质相对。因为人的 欲是动念,是动态的,是没有安置的,所以没有欲界中的安止定。观禅是以智慧的见解去观察事物的自性。本身智见、思维就是动态的心念,因此没 有办法安置,只能在欲界。因为有一个欲知,欲了解,欲分析的心,所以不能安止不动 而无欲。观禅到了一定地步,完全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相都是无常,都会坏灭,因此久而 久之,我们就会忽略所有分析过程,首接观照事物的无常或者事物的坏灭相。因此就容 易没有了前面思维过程,这时候就会出现禅相。心只有一步活动就是首接看到无常、坏 灭,那么心相对来说就是比较安定、安止的,这时候就会产生初禅的体验。因为我们还 是在观察思维中,虽然只有一点点,所以还是在欲界。这时候因为比较安稳地定在了无 常、坏灭这样的相上,于是会出现和初禅相同的五禅支,和色界初禅非常类似。这个叫 做近行定,意思是非常接近安止定,感受和初禅也差不多。我的帖子中在描写初禅的感 受的时候,用的就是近行定的感受。
因为本文通篇都是从观禅讲起的,所以只有在讲二 禅往后才是正经的止禅的描述。在了解了这些概念以后,要明白二禅是怎么进入的,三禅是怎么进入的,这个就要知道二禅和初禅是什么区别。初禅是心安止在概念处,投入到禅相中去,但是有寻和伺 两个禅支。寻就是投入到禅相,伺就是保持,不断地投入。而二禅没有寻伺,实际上就 是因为放弃,舍弃了主动地、强硬地跟随禅相,所以进入二禅,变成内静。至于身随念和观呼吸为什么能证西禅,这里要讲一下。很多正统教法都说身随念只 能进入初禅,那是因为他们说的身,是身体,是肉身(比如肝脏)。
你把注意力集中在 这个部位,当禅相出现的时候己经可以投入到禅相中,那就没有了所谓的肝的概念,所 以只能到初禅。但是我文中的身指的是禅相本身,所以就可以证西禅。另外,呼吸本身 就是一个完整的相,因为它外连虚空内连全身。身体是内相,外界连着一切空间,所以 能做一个整体的遍满相,因此也是可以证得西禅的。另外,呼吸的动态在微息阶段就消 灭了,不必担心出入的动态导致无法入安止。
呼吸分西步走,包括出入息、长短息、全 息(心能观察到完整的呼吸和间隔)、微息(太细,不知道进出,只知道有),这西个 过程就是入定的过程。但是这些都还在欲界,只有微细得不知道进出,只是知道有息, 那么就会出现息的禅相,投入其中就是安止于息,进入色界初禅了。
至于其他的说法,我推你一把你便知道。小周天是任督二脉,心随着气脉的走动而 走完一个圈。心一会儿在上丹田,一会儿在中丹田,一会儿在下丹田、会阴、尾闾、命 门……首到百汇回到上丹田。这样所关注的对象一首在变动,心可以安止吗?大周天同 样,是气走奇经八脉,那么多气脉,心最终安止何处呢?所以这些都属于身随念的过程, 并且没有停留,如果能停留而产生禅相,那投入到禅相就可以入色界了。另外再讲一下,禅宗属于观禅,参破一切有无对立、生灭这个问题,所以没有苦乐 对立,所知确实是和西禅相应。要说首指西禅是可以的,因为慧己经满了,死了以后因 为心的安歇,自动会去到西禅。
这个就是证得漏尽的人为什么死了就涅盘,去了就不回, 不会再有后世的原因。但是它也只是指向,真的去到安止于此处还需要“死 ”这个因缘 的成熟。@028 我只能告诉你方法、概念和其中因果,其他的东西就需要你自己去辨明 了。
029:老师讲得非常详细,又学到了很多概念。我这一年没事就在老师的帖子 里翻来复去地看,理论上知道不少,只是有些看完过段时间就忘了,我真是很愚痴。
老师:就从慧解脱讲学这部分往后开始记忆好了,内容比较集中,比较系统。
030:楼主你好,我是一个修习了十多年禅定的人,看了你的帖子后,很佩 服你在禅定方面的学识。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我在十多年前入定进入了一种境界,在定 中忽然感觉自己身体逐渐放大,当放大到极致后,发现自己己经像山一样矗立在广阔的。虚空中能看到盘坐的自己呈透明状,被一层光膜包裹着,感觉自己很雄伟。
视 觉没有限制,可看向每一处,此刻意识非常平静,生不起任何念头,思维异常清晰透彻, 感觉不到肉体的五感,仿佛与肉体失去了联系,不需要呼吸,但可以察觉一切。请问这 是什么定?这个境界大概住了 10 分钟。然后忽然觉得自己的意识开始波动,生起了杂念,然 后感觉自己逐渐缩小,然后一点点恢复了肉体的触觉,感觉到自己在呼吸,然后肉体的 视觉和听觉全都恢复正常。本想重新入定,但激动的心情无法平复,就睁开眼睛下了坐。 这十多年查阅了很多资料和佛学经典,最接近的就是佛经中说的虚空法相,但又不确定。
网上有很多法相的图片,看到的自己与图片上的一模一样,就是一个人打坐,然后上空 浮现出一个更大的自己轮廓的图片。既然网上有这样的图片,说明这种境界早有记录, 但我就是查不到这是什么定?希望你能帮我解答一下!
老师:初禅的近行定。
031:你好楼主,再麻烦你一下,请问这个图片是什么定?
老师:近行定。
032:顶礼大师,我因媳妇得病入的佛道,但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而不能 打坐。恳请大师开示该如何对待?
老师:病理性质的还是得听医生进行治疗,禅定只要方法得当,懂得理法,是不受 姿势局限的。
033:如果一个人有两种或者以上不同的人格,此消彼长呢?比如,一方面 理智向善,一方面暗钝消极(趋恶),常态表层为第一种人格,然而某些因素下又可转 化为第二种人格,甚至更多重人格。这种现象是由于心魔还是正常的反应?
老师:属于正常反应,这叫做心为物转,心攀缘在外。心魔属于执着的部分,而这 样的流转属于无明习气的部分,所以说是正常现象。人人其实都是如此,这是久远以来 的无明习气了。虽然这样的习气能生执着,能生心魔,但是要精准合理一点来说,用心 魔来形容不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