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慧解脱之一大家关于究竟法和涅盘的讨论己经持续很多天了(《禅定实践概论》 的最后部分),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实话,能跟帖跟到那么高的楼层来并且还能踊跃地讨论, 说明各位道友都根基不浅啊,十分难得。我是很鼓励大家多讨论的,只是各自都有修行方 面的偏科和侧重,所以最后还没有一个定论出来。
我也谈不上一定能给出一个定论来,但 是我希望下面这些东西能变成填充剂,把大家各种知识块中间的缝隙填补起来,也许这样 更,也就更容易把断层的认知联络起来。能走到这几个楼层的道友肯定都是学习能力 很好的,所以我也不怕细化知识,开始给大家填充名词和概念了。
己经对这些了若指掌的 朋友,可以顺带帮助我向大家更详细地补充解释。有的朋友可能基础薄弱一点,不太跟得 上来,就靠帖内的各位菩萨们发光发热帮助了。我先走在前面讲了。先回答一下@ 提出的问题:持戒对禅定有何影响?首先要知道,禅定就是“止 观 ”之学,而持戒本身就是属于“止 ”的本领。也就是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定力的培养, 定就是稳定、固定的意思。我们能坚持不做对自己不好的事情,这就是某种戒律。
实际上, 一切事物都跟这个有关系,我们人生在世有很多目标去追求、造作,最后能成功,中间都 离不开坚持。这个能坚持的本质就是定力。我们刻意地持戒,其实培养的就是我们能固定、 稳定习气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定力就能在禅定中生效。讲到这里就不再往细里说了,你可 以多问这帖子里的朋友,他们都能更细地给你讲解。下面开始系统化讲解我们前面的修学了,那就是本帖一首在讲的止观之学。
先做一下 名词解释。禅:就是止观,包括止禅(三摩地)和观禅(毗婆舍那) 。本篇文章其实主要都在介 绍这个。止:就是保持专一不动、平静安宁、集中不散乱的状态。观:就是首观地觉察一切现象的本质,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名法、色法) 的各种有 为法现象。我常常喜欢用内在和外在来形容名法和色法,到这个阶段应该回归原本名词了。
大家修习到这个阶段该建立这个名词概念了。色法:指物质的现象和运作规律。这些是纯物质的,我们可以理解成客观物质现象。名法:就是指精神现象,分为心法和心所法。心法:指我们的心(八识心王)对应色法所产生的认识、辨识。我们的认知是建立在 心上的,这个“心 ”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心王。
心所法:指我们的心对应心法,对应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进一步感知,包括感受、 想法、趋势、评价、分析、指望等等。如果用专有名词来概括,大概就是触、受、想、思、 一境性、作意、寻、伺、喜、欲、信、惭、愧、念、贪、嗔等等,一共 52 种起心。有兴趣 深入了解的同学,可以上网搜索“心所法 ”和“52 心所 ”进一步详细了解。
以上讲的色法和名法(心法、心所法)都是有为法,意思就是明确实在的世间现象。 这些法有没有究竟法呢?其实是有的。所谓究竟法就是能够完全概括,完全总结这些世间 现象的认知。
我们所学到的基本概念其实都是究竟法。比如,色法的究竟法有西大(地水 火风)、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尘(色声香味触) ;又比如,名法的心法(六识)、心 所法(52 心所) 。这些就是对色法和名法(有为法)的究竟概括了。我们一路修行来,知道这个世界的现象(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是互相攀缘,互做因 缘的。
比如,对于我们来说,物质世界需要我们的精神世界来认知才得知其存在,精神世 界存在也是因为它在认知物质世界。于是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物质世界不断流转变迁, 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不断流转变迁,都是属于无常的范畴。所谓苦,所谓轮回都是建立在 这些有为法上的。
有为法就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那么只有摆脱掉因缘和合的有为, 才能摆脱所谓的苦和轮回了,那就不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了。所以,摆脱了轮回的涅盘 就称为是无为法了。但是涅盘就成了无法说出来的法,因为我们的认识、作意、识别、辨 别全部都是有为法,都是心法和心所法,而且还依赖色法的因缘,所以不可能首接说出涅 盘是何种事物来。
也因此,大乘空宗所有涉及涅盘的概念,全部都是否定的状态,也就是 所谓的“破 ”,一破到底。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之不是就对了, 非这非那,全部非。讲到这里,大概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涅盘不是理性世界可以描述的,因为理是建 立在事上,事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非恒常态,全部都是“ 因为所以 ”的 法。只有脱离有为法,脱离理性,才是涅盘,关于涅盘的定义全部都是“非 ”。
我们只能 这样设定:涅盘等于“非理性无为法,非因缘和合,离无常苦,安稳永恒境地 ”。既然它 是无为法,那就与世间一切一点关系都没有,世间如何造作与它无关,所以才有“本自清 净 ”的含义。因为涅盘不是因缘和合,那么它从来就是恒定不变的,所以我们只能用非理 性、唯心定义它,变成它,只在乎它,只管它,但是不能理性识别和认知它。
导向涅盘的 整个修行过程,用有为法观察起来其实都是非理性的。止,为什么要止?观,为什么要观?苦,为什么怕苦?生来就在世间,为何要出世间? 真的有一个世外可以去吗?举一个话糙理不糙的例子,大家更加会体验到其中的非理性来。比如,水遇热成气态, 遇冷结成固态,这就是世间因果现象,是色法。我们又依据精神现象(名法)来分别气态 的水叫做水蒸气,固态的叫做冰。顺理成章,实打实的现象摆在眼前,但核心是什么?核心根本就是非理性的。你问问上帝,凭什么遇热就要变成气,遇冷就变成冰?到底是凭什 么?为什么这个世界现象是因果的,是因为所以的?到底凭什么呢?就这么一个我们习以 为常的常识,明确的现象,我们都没有办法质疑它。
这说明这个世界的理性本质上就是建 立在非理性上的,根本没有道理可言,一切都无凭无据的,现实粗暴地给我们一个不可置 疑的事实。因此,如果我们理性地在有为法里或因为所以里,去寻找世外的涅盘,那就是 缘木求鱼。所以,我们才打破一切固有的有为法,来进入纯唯心的非理性世界,通过对一 切有为法的汇集来做排除法,排除一切有为,即是无为。因为没有办法首接无为,所以从世间修出世间,从有为来确立无为,是咋回事呢?
世 间的一切有为法皆是流转变迁因缘和合而成,因此“止 ”就是我们刻意反其道, 以不动来 实验是否能离无常。色不能不动,看看心能不能不动,这就是止的初衷。而观就是觉知一 切有为法,从而知何是无为法。止和观实际上本身是有为法,针对的也是色法和名法,但 是实际上目标是反过来朝向无为法的。因为知觉一切有为法,才能知觉何为无为法。这就 是佛教修行的根本途径。是不是看起来很绕很复杂?简单形容一下就是,了解了所有错误的路以后,才能不再 走任何一条错路。
这是一种无奈但又可靠的方法。只有在究竟了所有错路的情况下,我们 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路,才能走向涅盘,所谓圣道、出世间之道才会出现,我们才会见 道。止观恰恰就是给我们实验的一种方法。解释了那么多,觉得有点穷尽我的语言,但是也许还是有人能看懂吧?可能我也没办 法再把它更通俗化了。
如果大家有清楚我在表达什么的话,那么之后我就要总结这篇文章 整体的思路,以正统的修行方法来讲如何一步步走向圣道了。
编者说
有唯识学或南传基础的读者会发现这里对概念的解释与传统有所不同。师父对类似问题的 曾这样回复到: “那属于标准的、教科书、照本宣科的讲述方式。我通常不用这一套,原因是 在网络的大环境里, 了解这些名词的人非常少,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去解释,就不得不一个词解 释另一个词,一大套长篇去讲。如果你不把每一个名词都解释一遍,就会有很多口舌的麻烦…… 有很多说法的差异,最终都是要解决一个逻辑自洽的问题。你选择了某一种逻辑,你必须以合 适的方式让你的很多理解能自洽。我选择某些不太传统的说法,还是为了在那个环境和受众里, 更容易被接受, 以这个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