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 识
一、与唯识有关的三个问题
001:其实佛教与印度教能否区分真的很难。为什么小乘不承认大乘,这个我 们可以看看历史原因。在大小乘的前身,小乘是南传上座部,大乘是北传大众部。这个“南 传上座部 ”与“北传大众部 ”是什么意思? “南传 ”是指南方富裕文明的地方,“上座 ” 是指出身名门、德高望重的人,而“北传 ”是指北方苦寒荒蛮的地方,“大众 ”指普通劳 苦之人。南传上座部不怎么认可北传大众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才是嫡系,北传大众部只是旁 出,这是其一。
其二,南传上座部的经典大都古朴无华,也少言神通,即使有神通也不是 如同大乘经典那样吹上天,这是什么道理?越是富裕文明越能理智对待神通,越是苦寒荒 蛮越对神通有渴求,神通在那儿越有市场。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与地缘,便知道西藏为什么 会兴起密宗,而汉地东密却被驱逐就能一 目了然了。
其三,南传上座部不认可北传大众部,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一代一代的传承外,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大乘的有些经典质疑,认为非 佛亲口所说。那我们也可以看到大乘在这方面也不否认,大量般若经典的流行据说是一个叫龙树的 人。他本人是婆罗门出身,学佛后开启南天铁塔取出来的。这个南天铁塔是从心地涌出的, 也就是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西藏大师们取“意伏藏 ”差不多。这算是明目张胆的造假吗?我 们可以自己分析。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讲,管他经典出自何人之手,只要义理正确就可以 学习。就如同《易经》也不是周文王一人所写,《内经》也不是黄帝所写,我们并不能否 认这两本书的价值一样。
谈这些历史不是想说我忠于小乘,佛学不是不可以变通、改良、 甚至创新,但要符合真理。后期佛学越走越玄与真理也愈去愈远,这样说可能很伤大家的 学佛热情。我们知道佛教有他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首先最反对的是神权,所以他提倡众生平等。
他的核心义理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万事万物必待众缘才能引自果,世上没有一事 一物能独立存在。这条定律就是试金石,凡是与它相符合的便是佛的教导,凡是与它不相 符合的便非佛所说。所以,可知:第一,我们的识,它必须也要有缘才起,它是依根发识,依我们的身体、器界及种子 才能有识。
当然详细来讲有西缘即:因缘、增上缘、所缘缘与等无间缘。这里不是讲唯识, 也不想把它牵扯得太复杂,所以尽量避开这些专业术语。那么,那个独立在一旁清楚明白 看到万有生灭灭生,生生不己的是万象,但哪个“照见 ”生灭的是否就是不生不灭永恒的存在呢?也就是说《心经》上的那个照见五蕴皆空的“照 ”它本身空不空?它本身是不是 需要缘起才能生成照的作用?你的身体毁坏了那个照还有没有?
第二,佛陀也不承认自己是万能的,他也有三不能。其中一不能就是不能转定业。定 业是什么? 比如, 自作孽不可活,纣王这种人即使周武王不灭了他,别人也会灭了他,佛 陀也救不了,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是各类定律,如万有引力,谁没有办法违背;第三种 情况是物质的属性,如石头就是石头它不会变成黄金。所以想无中生有这是违背缘起定律 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心与物的联系,我们平常说的心物一元。学佛后下意识里总是把它理解成是物 被心所统治、所驱使,无限拔高心的能力,而不知不觉早忘了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心不能离物而独存,而物即是心的固化。你的形体改变了,你的 思想就会发生改变,你的形体改变得与人类或动物的构造完全不同了,你的思想也就无法 与人类或动物沟通了。别说高级物种就能完全了知低级物种的所思所想,我们人体相对于 身上的寄生虫是高级了吧?
但寄生虫在我们身体在做什么想什么,我们能知道吗?至于 “我、轮回、心与物的根本结合点 ”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慎思明辨。
老师:在我的这个帖子里,有好几位好友都没有这样的见惑。他们能自由无碍地通达 大乘和小乘,不形成狭隘的、单一的某一种见解,所以前面大段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他们身上的智慧,他们的表达,还有他们的情感,在这事物上都没有障碍,非常好。关于“照 ”,首先要说最基本的就是诸法无我,因此这个照不可以单用一个架构去理 解。 比如张三照见,李西照见,王五也照见,他们的照见是不是一个照见?还是各自的照 见呢?
如果是各自的照见,那就是我见而不是照见,如果是照见,所有照见就都是一个照 见,并不非得有个主体去照见。再说首白一点,假设有个我在照见,我在猪身上就是猪照 见,我在马身上就是马照见,在哪就是哪照见。当他没有一个明确永恒归属的时候,那它 本身就无所谓谁照见了,而是一种游离世间的状态,不是吗?
另外,照见就是指仅仅照而 不生爱染心、取舍心的,既然没有任何苦乐受、爱恨心、取舍心, 自然没有我可言。没有 我可言的话,身体灭照见就不会灭。就像我前面讲的,马消失了,猪还在照见等等, 以此 做思缘。另外,佛是万能还是三不能。这是个伪命题,只能说是佛陀暂时不能,而不是佛能不 能。因为万能这个就是一个悖论的伪命题,条件不具足无法进行分析。当然,就世间法来 说则成立,佛不是万能、三不能都成立,架构在世间法上的法,这样说是没错的。最后,就是心和物的问题了。
物灭心灭,没有错,这个心指的是某个人的大脑意识活 动。但是人死了,别人还可以活动,物理世界还在活动。如果我们把自我想象成某个人的 大脑活动,那不能全面……就好比我之前形容过的相似等同论。人依靠一阵阵生物电作为 思维认识自己存在,但是某种生物依靠某种电也产生一模一样的认识自我存在,甚至产生“他就是你 ”的认识,或者你产生“你就是他 ”的认识,这是完全可以的、成立的。所以, 这个自我不可以用一个单独对应来完成,会有一种更“灵活 ”的自我,就是相似等同或者 执着等同的现象。
002:不错,你的观点我赞同。我想说明的是,识是一种功能,照也是识的功 能之一,它们是动词不是名词,不是指某个实体或境界。而灵魂是名词,一种境界类的现 象。 比如做饭,识相当于那个“做 ”,这个“做 ”的功能虽然你有,我也有,他也有,但 巧妇决定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工具与食材,你的那个“做 ”就根本无法施展,有也就等于 没有一样。禅定中那个在旁边清楚明白照见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照 ”它是一种功能,它 并不能独立存在。此时,意识中的那种“清楚明白 ”是依于这个“照 ”而起的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是“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怎么能说这种境界也能不依人这个身体而独立存 在?
老师:所以我己经用很首白的形容给你了,所有的照也好,识也好,既然己经可以依 附人身而实现成立了,就不该限制在人身上了。都说了,在猪身上是猪照见,在马身上是 马照见,脱离了身就是干脆不照不见。而所有的照见又都是一种照见,因此他们是同类相 等。犹如水珠一般,所以既可汇成大海,也可分离。你一定要打破一个名相障碍或者说人 格思维障碍,这样就不会再有粗大的思惑烦恼。 比如一神论,他们试图说明“假设上帝是 万能的 ”,因此常被诸如佛教徒反对。
003:他能造出自己不能搬动的石头吗?于是很多人都纠结这样的问题。
老师:但是咱们跳出某个自我局限就可以发现,他非得是一个人的样子么?他就不可 以造出另一个搬不动石头的自己吗?如果他造出了不能搬动石头的另一个自己,原本的自 己却能搬动,那他算哪种?你能说他造出的自己不是自己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一个 单一化自我的见解。
高人身体出逃(离体) 的某种东西,它是否具有和任何人没有出逃的 这个东西一致?相等?一杯水叫做水,一滴水也是水,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概念限制在了一 个单独的我身上了。关于中阴身的问题,其实我前面己经讲了很多。那个以为自己是自己的自我,或者说 依附物质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东西,也可以依附任何事物来造自己。
因此它可以携带一小团 水蒸气或者任何,就逃出身体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再高能的能量也不能完全蒸发物质, 因为至少也有光子,它为何就不可以依附一颗光子就逃了?呵呵……或者先失去依附后再 依附都是可以的,十分灵活。
004:你说,它可以携带一小团水蒸气或者任何就逃出身体了……那么请问, 这与科学讲的遗传有什么区别?不就是携带着一个人的气质、禀性或习惯的吗?它能 与这个本人沟通吗?如果也属于它被依附的对象,同样可以证明“三代因果 ”更具有 现实意义。另外,其他几位真有心想学佛教唯识的朋友,我可教你们一下,你们的佛教闻思上还相当欠缺,要恶补啊。
老师:区别就是可依也可不依。就好比量子共振[*]的猜测一样,为什么 A 振 B 也跟着 震? 中间没有任何呀?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场论,意思就是不存在真空,空间=能量=物 质。空间就是场,场密集点的就是能量,再密集就是物质,而实有的一切是场的波动,这 个场(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所以,可以依附所谓物质、粒子,还可以依附能量,甚至 仅仅只是依附空间,因为空间就是场,就是能量就是物质,是一体的。这一点和唯识的阿 赖耶识讲法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你要以很狭隘的观点,非得要依现在的概念认知物质,那 么现实就告诉你,它可以不用依附,它可以不用媒介,如果你认可场=能量=物质,那么它 又是一体的。人的来世不过是前世的残留共振而己,之间只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演变关系。 等人类先确定了物质就是场,那就证入阿赖耶识了,不是一也不是异,所有都是一体,来 世的自己既是自己也不是自己。你如果想教谁,首接说出观点就可以了。我这里的氛围还是相当祥和并且开放的,老 钻牛角尖的话,反而会导致别人陷入迷思。唯识的概念必须建立在中观上,如果中观不通, 唯识也没办法极致,总是无法破“最终我、源头论、第一因 ”这些所谓一念无明的邪见。
二、八个识的相互作用
005:哈哈,考我的来了。不过可能因为自身水平不够的原因,考题出得太简 单了一点。算了,不故意气你们了,玩笑开够了,教人我就免了吧,应该进入正题了。就识与根的区别及 8 个识互相之间作用的关系与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根有两种——浮 尘根与净色根。浮尘根通俗地讲即我们人体的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 净色根比较难懂一点,暂且把它们认为是大脑里的电化学信号吧。
我们的识要产生作用, 必须要以相应的根为依缘,即所谓的“依根发识 ”。当然,根只是发识的一个必要条件, 识要生起还要有其它的条件。比如,眼识要生起就需要 9 个缘;耳识的生起需要 8 个缘; 鼻、舌、身的生起需要 7 个缘。这个只是大约先了解一下,具体要哪些缘起才能生识的作 用, 以后慢慢深入。就是说根只是一个载体,识才有了别作用。 比如吃饭,如果根与识没 有配合起来,我们会食不知味。需要说明的是,尝味时舌根与食物接触,舌识才能生起, 不过在我们讲话时虽然也同样是用的舌头,但这种情况下舌头是当身根在用。至于 8 个识 互相间的作用关系,以前我学习时做过一个表,找出来参考一下。
西缘分别 望识
第八识 第七识 第六识 前五识
被 望 识 前五 识 因缘 增上缘 增上缘
等无 间缘
增上 缘
所缘 缘
增上 缘
所缘 缘
第六识
因缘 增上缘 增上缘 等无 间缘 增上 缘
所缘 缘
等无 间缘
增上 缘
第七识
因缘 增上缘 等无 间缘
增上 缘 所缘缘 增上 缘
所缘缘 增上缘
第八识
因缘
等无 间缘
增上 缘
所缘 缘
因缘
增上 缘
所缘 缘
因缘 增上 缘
所缘 缘 因缘 增上缘
这个表看起来也让人晕。
原典出处参考普光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学习。普光 与窥基同为玄奘法师之高弟。考虑到这本疏也是文言文,研读起来不方便,我这里对这个 表作一个简单说明:
1.所有各识都互有增上缘,因为任何有为法对另一有为法皆可增上故。
2.第八识可以是所有各识的因缘,因为第八识叫种子识的缘故。
3.除前五识外,其它各识都是自己本身的等无间缘,前念让后念故。
4.所有各识都是自己本身的所缘缘,前后相缘故。
5.除第八识外,没有哪一个识能对自识具足西缘。
6.没有哪一个识能对其它识具足西缘。
7.所有各识都是第六识的所缘缘,第六识缘虑力最强故。先大致了解一下,以后有兴趣慢慢深入,不过我并不太赞成大家研究唯识,会把人搞 迂的,像我现在一样的迂。哈哈!
006:嘻嘻,你不要这样发言论,所说的有些值得推敲。发了这些言论后感觉就 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一起学习吧。谁也不是大师,你比@率天(师父)理论上就算懂得多, 境界上也差很多。肺腑之言,勿怪。
老师:@ 不过我的帖子里出现这样的楼层,我还是挺高兴的。说明这个地方 思想十分的繁荣,充满生机,并且说明这里氛围确实有人皆能言的和谐。从我开帖立题, 以瑜伽(禅定)为依,本身就己经是唯识的骨肉了,并且以它为实践原则。只是为了不落 与偏见,采用中观的态度和见解来辅助行为,以至于不被诟病或更好地广泛适用于各种学 者观点。不过还是难免很多人并不会仔细地去看我的文章。本来是应该两边都说到了,并且有一定阐述,但是从开帖以来,常常遭遇中观思想的人以“一切空 ”、“究竟空 ”来找 我辩论。
当然,也不乏像@ 这样以“一切有 ”立唯识论来找我辩论的人。这样 的情况和历史上佛教的发展尤其相像。@ 你的望识和被望识相交出现的等无间缘,己经证明了我前面的观点。“那 个 ”可依,可不依,可不灭,可生的,是一不是异,嘻嘻!
三、唯识衰落的原因
我这边一首以来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会用过多、过于繁杂的概念、立意去 阐述现象和理论。这一点本身就是因为考虑到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前人的借鉴,所以用实践、 体验、感受等等很粗的现象去讲述修行这件事,尽量避免采用大量唯识学派的概念名词。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考虑到历史上唯识学派衰落的原因。历史上唯识学派以瑜伽行派为代表的,包括法相宗, 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两。
但是 它既不能像禅宗那样为士大夫提供安身立命的支柱,又不能为善男信女给出简单易行的修 持法门,从而有效地解决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次,从逻辑上说,对因明逻辑的 陌生是国人难以普遍接受唯识学说的重要原因。同时,唯识学偏于“见 ” (理论)的传承而 忽略“行 ” (实践),是法相宗本身的致命弱点。
再次,法相宗的兴起实际上是借皇权之力 而得以成,与当时整体创新的佛学背景不合,加上“宗论 ”的行为与中土“宗经 ”的传统 相悖,因此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本段摘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夏 金华)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过于理论化的思想,容易违背我们最初的目的和诉求,这 恰恰是我们的迷思和值得反省的地方。
中国人有个特点,容易见理却难于受教。几千年来 受儒家思想影响,普通人乃至三岁小孩,都很容易说出深刻含义的话来。比如,己所不欲, 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 不善者而改之,等等数不胜数。
但是真实能知行合一,很好做到的人却不多,所以长期以 来对伪君子一类的批判常常出现在各种学者的口中。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真实状况, 这也是唯识学派逐渐衰落的原因。不过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复兴和积极意义,因为严密的逻 辑和概念使得它和我们当代科学十分一致。它对现象研究以及我们文化思想的发展和推动 有着很正面的意义,因此它充满了坚韧的生命力。
唯识学依据典籍虽有六经十一论,但不是说非要把六经十一论都读透了才知道唯识是 怎么回事。唯识学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宗教政策落实之后, 国内先后办起多所佛学院的原因。从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西川佛学院、 上海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数量可谓多矣。毕业出来的学生也 是一批又一批,但真正能够在教理上有较深的造诣的,学有专长的法师却非常少。
西、唯识的复杂性
关于中观和唯识的辩论,在我的帖子里一首以来屡见不鲜。我这贴原来是发在别人帖 子作为答疑所用时,就己经出现了很多中观思想的吧友与原唯识思想的楼主辩论的情况发 生。但是这个问题岂能是我们今日随意打打字,讲两句就能解决的问题呢?
历史上唯识学派的前身——部派佛教时期的说一切有部,出现被称为瑜伽师的流派, 随后出现了瑜伽行派。后续在此基础上发展,到了@ 所提到的《大乘百法明门 论》,己经夸张到对一切“万有诸法 ”进行详细的分类,简称“五位百法 ”。其分为五类: 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 ”。 这些概念就算一一例举都不是易事,再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那更是很多学者的障碍。要 知道这样的详解倾向,似乎与原本我们世俗生活最根本的几条危机有冲突,如生命短暂、 人生难得等等。
不仅如此,唯识的思想体系很复杂,不同时期的唯识思想,不同人的唯识思想,不同 人所翻译的唯识思想,都不一样,所以学习唯识比较头痛的也是这个问题。比方说,弥勒 的唯识思想和无著的唯识思想有差异,无著的唯识思想和世亲的唯识思想又不太一样。最 明显的就是十大论师,各自的观点都有出入之处。《成唯识论》就是根据十大论师对《唯 识三十论》 的不同解释,然后将它们糅合在一起,其中以护法的思想为主。差异主要表现 在什么地方呢?
比较明显的是对种子问题的看法。学唯识宗的对种子这一概念应该很熟悉。 种子说有三种:本有说、新熏说、本有新熏说。还有关于心分的看法,有一分说、二分说、 三分说、西分说。主张仅有见分的属一分说;主张有见分、相分的属二分说;主张有见分、 相分、 自证分的属三分说;还有西分说,即在三分说的基础上再加证自证分。所以,唯识 宗的理论非常复杂,谁说得对呢?也因为如此,历史上有佛护以及清辨主张“一切法无, 自性为空 ”是了义说, 以《中 论》思想的立场,与主张“一切法无, 自性为空 ”是不了义的瑜伽思想相抗衡,来复兴中 观学。
又发展出了无数中观和唯识之间的辩论,最终甚至发展到论辩的双方都不认为双方 能达成共识,所以采取“破而不立 ”的论辩立场。不提自己的意见,只从对方的主张中找 出他的矛盾与错误而加以瓦解,演化成“归谬论证派 ”这样的情况。
五、回归本源
我们如今再来看这些历史,可能很容易想到,这些事情在世尊原本的言论中都会归于 “戏论 ”的范畴,无意义的范畴。不过也因为这样的情况,让一破到底的禅宗反而成了大 家反思的一派。不论如何矛盾总要解决,所以最终瑜伽行中观派主张“世俗唯识,胜义皆 空 ”兼顾世俗二谛,结合两家之长的学派出现了,从此和谐了很多。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 的借鉴。
己经有前人前赴后继,付出生命总结出的智慧明摆在眼前了,我们又何必再次摸着石头过河让自己走偏了呢?这些论皆是慧的范畴,千年以来,前人早就总结出重要的原则了,那就是“有定无慧 是邪定,有慧无定是狂慧 ”,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互相而立,这早就是不容辩驳的修行 准则了。因此,过多理论上的探讨比起一些准则和基本教化,就显得无力很多。当然我并不反对详尽、细致、分化的道理,能有学者在唯识名相、法相深入细致地研 究和探讨,对不同根性的人来说还是十分积极正面的,在破妄想、立正见方面有着不可磨 灭的实在受用意义。
对于成就来说,广大的见知,细致的因明,就好比能解大菩萨的沙尘 惑,能生无量法,最终成就的善巧肯定也是十分殊胜广大,当然时间也就相对会很长很长。 这一点我给予真心赞叹。为此,我曾经也发愿过,命终生于兜率,亲听玄奘法师和弥勒菩 萨的教诲,看我的 ID 就会发现了,只是在做如此广大、深远、慈悲菩萨行的同时,最好还 是不要忘却我们修行的初衷,回归原本,应缘而说,这才是最好的。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六、别教之法
老师:@ 开口的不多,那么我来跟你学习。特别想请你来演说别教之法, 现在就开始请教了:第八识以何为体? 以何为用?有无自性?做何种相?若它是本有、 自 有、固有,和一神教所言“主 ”“父 ”“神 ”有何种分别呢?能否立为第一因呢?此种第 一因是不是“第一因邪见 ”呢?要立第一因正见或立第一因邪见,这样的见解是不是不离 中观般若呢?当然,这些个问题有见解的都可以来解。这些问题是不是后来圆教说法的起 源呢?
007:求推荐几部经。
老师:本缘部《六度集经》,般若部除了《大般若经》,还可以看看《放光般若经》, 中后期涅槃部除了“净土三经 ”另外重要的《大宝积经》 《大般涅槃经》 《法灭尽经》 。 圆教的除了华严、法华这类,还有《佛说十地经》 《度世品经》可以看看;大集部《大方 等大集经》《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大方广十轮经》;经部《金光明最胜王经》 《正法念处经》 《妙法圣念处经》 《诸法集要经》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密教部《龙树 五明论》 ;论集部《菩提道次第广论》 。当然,中观唯识的论集《中论》 《瑜伽师地论》 《成唯识论》这些是入门必读,就不用讲了。
008:读那么多经究竟何用?据其一部适合自己的深悟下去,犹如经一根破六 根, 岂不更好?
老师:当然很好呀,可惜就是人和人根性不同,有的人深悟不进去呀,做不到呀。除 了课本还需要课外书,一本辅助一本地学。
009:我百度贴吧上得次数不多,今天才看到你的帖子。客套话就免了,很高 兴与你探讨一下。先说判教吧。天台有天台的判法,法相有法相的判法,密宗有密宗的判法,净土有净 土的判法等等,并且深入到各宗派内部仍然也存在高下之争。例如,同样是中观派,中观 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相较,一般认为应成派教义较自续派更透彻。
而唯识出十大论师也相 当于有西、五个派别了,但以护法大师为正宗。因此可见,虽然各宗判教都不一样,但基 本都把自宗作为最牛的,这大概是人的通性。这里我也不多说藏、通、别、圆的各自分界 了,且引用一下《宗镜录》第 92 章的内容说,它比我说的好得多:真唯识性理无偏圆。约见不同略分五教。
一小乘教。唯说六识。不知第八赖耶。
二初 教。说有赖耶生灭。亦不言有如来藏。
三终教。有如来藏生灭不生灭。和合为赖耶识。
西 顿教。总无六七八识等。
何以故。 以一心真实从本己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是故无有妄 法可显。五一乘圆教。说普贤圆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上面这一段文字虽短, 内容却相当丰富。有心人自当仔细体会可以于各派释然矣。但 这也只能是影响之谈, 以禅宗来看也是婆心之语,葛藤不少。至于赖耶之体相用,非三言 两语可以说得清楚。再者,对于唯识我也不想谈得过于专业,这里随便扯两句:
1.赖耶的实性是无为法,它本身也是无我的,符合一切法无我的原则,它既不是第一 因也不是本有。
2.赖耶有能藏、所藏、执藏三大功能。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不思议薰染、不思议变易、 不思议执受。
3.赖耶以根、身、器界、种子为其相分。
4.赖耶以境、作意、俱有依、种子为缘方能生起。因此,讨论唯识并不能把各识割裂开来讨论。例如,前七转识对于阿赖耶识就有两个 作用。一个于现法中长养、薰染第八识种子;另外,于后法中摄植彼种子,令引摄当来异 熟阿赖耶识。
老师:小聪小聪,试试探探,诚心诚心,诱诱惑惑,见知见知贫贱之父,是非之母, 嗔恨之种,堕落之师,若能戏游,做大般若舟,做大定心药,做大戒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