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001:“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 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阿含经》中“ 了知和觉照 ”的意义为何呢?
老师:既然都知道就要套用在自己身上呀,对自我审核才能去做符合自己所知的价值 取向的行为,而不是做而不知或者知而不做。知道对主动性是没有影响的,如果有影响说 明不知。
002:是的,应该知行统一。对于《阿含经》上这段话,我想知道如果我们初 学者时时保持着这个觉照的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感应和影响? 因为我在没看《阿含经》之 前自发地也有过这样觉照的感受,但不知道保持的实际意义。
老师:说实际的话,感觉很弱,但这个是很重要的。能保持觉照,除了在事件本身的 “被动苦 ”的感受外, 自己不会再给自己加一层主动的苦。举个例子,当一个人被别人辱 骂殴打结束后,如果他想不开, 自然会一首心里有嗔恨和痛苦,如果他能觉照,在事件结 束后,皮肉耳朵苦结束就是结束,他不会再主动给自己增加一层烦恼导致心里苦。如果用 世尊的话讲,就是不再中箭后再给自己第二箭。
说搞笑点。这样的人活都能活久一点,因为他不做更多无益的行为。你纵观一下所有 人,不是因为得到苦受苦,就是因为失乐受苦,并且在原本苦的基础上还要再给自己一层 执着苦。难道他们不知道无常吗?但就是不承认,因为常做颠倒想,所知不能起到作用。 我们保持觉照,说白了就是养成让所知成为所行。能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智慧。一个 人聪明不代表他有智慧,一个人能很好地运用知识,那就是智慧。让所知发挥它真正的意 义,而不仅仅让知识只是大脑中的一串数据而己。
003:是的,这个我之前也想过这一层的意义。有时候动怒生气就会想起不要 执着,要出离。那保持了知呢,这个意义应该更大更高深了吧?
老师:保持了知才不会陷入颠倒想,不正之见,不正思维,不陷入求东往西,不陷入 缘木求鱼,不陷入南辕北辙。
解不完的疑惑
一、阳神是否存在
004:走马观花看了一遍,非常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有启发的观点,有不谋 而合的观点,也有存疑的观点。现在存疑的问题是:
定中的出体、阳神、天人这些,有个 前提条件就是我们还活着,最少是这个大脑没有死亡,还在继续运转才能感知。那么这个 阳神有可能只是大脑幻想的产物,大脑死亡后这个阳神还存不存在呢?若继续存在,如何 证明?若死亡后则无法证明。
或者我们改一种方式:用一个外力让他的神志昏迷,当然不是给他一闷棍,而给有这 种能力的人打麻药,他还能不能禅定?他是否能出阳神?当然,这也有种可能就是麻药的 剂量不够,或者这人对麻药的耐受性比普通人高得多,但这个可以暂不考虑。我想知道的 是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老师:嗯,看你的名字就是比较喜欢从我们现在可证的角度去讲,多的就不细分析了, 你可以自己探索。尝试想一想,电流在脑细胞之间互相流动形成自我和意识,在其他物品 或者自然界中电流的流动是否也有一个自我,或者也是有意识的呢?
005:你的意思不是说我们用的手机、电灯、 电视、电脑都有意识吧?
老师:这就是留给你的思考题呀。
006:这样吧,我把我的意思重述一下,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我们有感情、有记忆、能思考、能造作。一个昏睡的人或者被麻醉的人,他暂时丧失情 感、记忆、思考与造作能力,那么此时他是否也能出阳神、见天人甚至神通自在?这是可 以不用理论来实证的,当然我做不到,所以提出让己经达到这种禅定境界的人试试。如果这么平常外力就能让这种阳神消失得无影无踪,说明这是靠不住的,那别说能经 得起三灾八难的考验了,死亡来临时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能做到,那么这样的探索就太有 意义了。如果觉得这样试的风险太大,我们换一个更安全的设计思路:把自己的眼用眼罩 蒙上,拿一针、一根线,闭着眼睛把线穿到针眼里。专门从事裁缝工作的人来做也有很大 很大的难度,不一定能做到,但对于有天眼的人来讲应该是小菜一碟。所以有天眼的可以 自己实验一把后把结果告诉我们,这也是相当有意义的事。就我个人来讲这不是故意找茬, 而是觉得这点事关重大,非弄清楚不可,算是一个给自己布置的课题吧,因而求证诸位有 禅定经验的人。谢谢大家!
老师:能不能出阳神,首先得先定义好阳是何意,阴是何意,神又是何意,才好说一个昏睡的人有什么样的神,是否外力可灭。
二、阳神是什么
007:如何定义呢?
老师:阳神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查阅各种典籍,询问各家说法都不统一。本书中说色 界身是阳,那也是概念上的猜测。因为阴我们好定义,那就是五蕴称五阴,五欲也称五阴, 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个就是色,己经说明阴神是物质,所以有生有灭并且和正常物质 没有两样。神如何定义?仔细想想就知道,神就是示和申组合的文字,其实己经表示了含义,就 是现象、体现。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眼睛好有神,不管是眼珠表面光滑明亮反光强, 还是眼睛轮廓有棱角,还是说眉毛分明,本身都是一个实在的状况。
为了形容这种综合体 现,我们说有神,这个神就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状况的体现。我们对这个现象的感受和理解 称为神、气、神气等等,其实就是泛指现象、状况。所以阴神就是在物质范围内的现象、 体现,用在人身上或者动物身上,肯定是这个动物的色受想行识等的综合体现了。就算在 探寻自我原本的过程不考虑肉体,但是既然定义了阴不脱五蕴,那么所谓的阴神也一定是 物质层面的现象了。如果把五蕴定义为阴,反过来阳应该就是脱离这些的现象了,至少就不是色受想行识 的范畴。只能暂时推到这,详细定义肯定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和认知, 是无法出离五蕴的。比如我想象我自己不存在的时候,没办法想象自己不思考,因此笛卡 尔提出“我思故我在 ”的观点。
我们可以在深睡或者休克时候体验,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用 大脑去思考“不思考 ”。如此脱离物质现象的概念, 岂可再用物质去衡量呢?
008:这样吧,我们换个叫法“意生身 ”。菩萨地真正的意生身能在脑麻醉或 脑死亡后脱离形体存在吗?
老师:理论上是可以的,别说菩萨,普通人轮回、借尸还魂也通通可以这样理解。如 果两个人的思想一模一样,比如你和雷锋一样,我们照样说你具有雷锋精神。假如我们用 一切唯物观点来看,就可以定义为是一个。我俩手机用一样的,同样出厂,配置一样,还 未开始使用,就实用意义来讲二者是一,它就是它。假设人由某种物质或者神认为自己是自己,那在你身上会认为自己是自己,在我身上 也同样会认为我自己是我自己,从你身上来到我身上还是会认为我是你,这就是相同的部 分。
而且我们的认知全部建立在这个“我认为,我觉得,我如何 ”上面,所以从实在感受 来讲,那就是一样的。菩萨的意生身也是一样,先不管他/她生出了一个什么身,只要他/ 她认为……就好比电流一样,在手机里能带动手机,在电脑里能带动电脑,实用角度来讲就是一样。又好比你现在做着雷锋的事,不管你是谁,对于别人受用来说,你就是雷锋。 两个人在某种诉求、思想一致的时候,抛开其他不讲,单论这一块的话就会是一模一样, 有相同、等同之处,所以可以说它就是它。
再比如我拿石头当锤子用,它虽然不是锤子, 但是我不管,照样用,那么对于功用而言二者是一样的。这就是神的体现。假设爱迪生发明电灯后,没有告诉任何人就死了,后世还是照样会有人发明电灯,因 为这个原理会被人发现,并不是说爱迪生身上有什么信息传播到别人身上了。同样的原理 大家都可以领悟到的,所以他会成为另一个爱迪生。菩萨也是这样,是一种道德精神体现, 而不是单指一个人、一具肉体或者某个自我意识。为什么法身叫法身?实际上指的己经是 完全形而上了。当然,形而上是不脱于形的,因为没有形哪有神?哪有形而上?无法判断 什么是上什么是下,所以都是概念性的。如果我们单从某个物理的角度来看,就没办法驾 驭知识。
009:我觉得层主是想知道生物思维的连续性与存在的关系。例如,在无梦睡 眠中我们被高能武器击中,身体完全蒸发了,那么我们从哪里醒来呢? “我 ”又从哪里升 起?得道的高人在丧失肉体那一刻是否可以有一种类似“灵魂 ”的东西逃出来,并保持自 我意识?他是想问这样的两个问题。我推测佛和菩萨证悟的是一种境界,因为斩断了我执,所以他们成为了一种境界而非 生命体。他们不具备肉体,也不具备思考的能力,当到了那一层相同的境界,你我他都不 在了,是一体的。这样理解对吗?@的两个问题都建立在“我执 ”存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有我 ”的前 提来提问。但是若前提都不存在的话,问题也就根本不存在了。换句话说,只要是有我的 境界,被高能武器击中的刹那,“我 ”就消散了,只能在未来再次升起。
老师:从一个梦中结束,在另一个梦中醒来,没有思维的连续性。仔细观察,我们所 谓连贯的意识都是依附于大脑的,所以没有连续性。得道高人不知道,但是高人确实有类 似灵魂的东西逃出,我不愿意去深解,因为那个也是另一种肉体而己。“灵魂 ”也不能一 首保持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让我很费劲。一个东西它知道自己是自己, 自己和万物是 区别的,这个……不能一首存在,但是这样的动因是一首存在的,但是也可以做到不存在。
对,差不多是这回事。我们认为自己有, 自我意识有,就是依附在物质上的。如果物质被 什么高能量消灭,那也就不存在自我意识这回事,不过一旦有物质,那自我就跟着有。因 此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未来那个就是我,只能说一样的我或者关联的我,本质都是一个暂时 的现象而己。
010:楼主,我曾经身陷于禅修之中,每时每刻都在观察自己的思维,结果差 一点疯掉。后来我终于知道人生没有捷径可走,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禅修不过 是骗人的东西,好不容易从里面走出来。现在我认为禅修这东西对我来说,认真我就错了,除非我认为它是骗人的,要不我永远不会从里面走出来。一旦我想修,马上就会被它捆绑, 难道这是我与这种东西无缘吗?
老师:不是,禅修只是个观察、实践、思考的过程,如果你懂的话,你不需要它的。 漫无目地做一些事情,当然会疯,疯的体现多半是分裂、多疑、妄想、偏执等等。归根结 底是因为“捷径 ”两个字,觉得从中有任何得到,实际上它这个过程不是得到任何,只是 了知而己。知道了得无可得,就是你的所得,不再像过去一样疑惑到底会不会得到任何, 实践后就是发现这个。
三、禅定后是否能保持不昧
011:为了避免因文字定义理解不同而产生答非所问,我再换一下概念。不问 小人、中阴身、阳神、天人身、意生身这些什么的了,而是问这种在禅定的境界下,意识 的清晰明了能否不受打麻药的影响,或者是否会因会打麻药的原因而必然变得昏钝暗昧? 那么,继而推论在大脑死亡时是否也能保持一灵不昧?另外,那个闭眼穿针的本事能否实 验成功?如果能成功,这对我来讲将是一种鼓舞。如果不能成功也没什么,我可以解释不 能成功的原因。你给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我思考过了,有了答案。我也给你布置上面这道实证题, 实证有了答案后,咱们都来说说。我相信学佛之人是严于自省、诚实不欺之人,所以你们 给我的答案,我也相信是真心话,不会骗我。
老师:禅定后可以不受打麻药的影响,在禅定前会。如果禅定前打了麻药,之后还能 不能进入禅定这个问题不确定,但是理论分析来说是可以的。闭眼穿针的实验云南大学在 做,现在实验也没有停止,是可以成功。不动手,不碰触,并且闭眼穿针的实验都有成功 案例。
关于麻药的问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其中一例就是我曾经的老师,因为受伤动手 术打麻药,他自己说自己在手术过程中感觉自己飞到医院的天台上,然后还上了街。当然 这个你可以说是梦境,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医院天台上的物品他都能一一说出,后面也 证明了准确,但是在这之前,他是从来没有上去过。
012:这个《怪诞心理学 2》有另外的说法,并不认可就是《正能量》这本书的 作者。
老师:关于这些的解释,市面上是千万种,只是说恰好我们修行,容易接触到这样的 人,各自通过自己理解去认知。实际的实验还是很多很多学者在做,但是所得到的说法和 答案都始终不能服众,所以要现阶段严谨按学术界来说,这些都还是没有被攻克的问题。 像国内的中国地质大学沈今川教授,还有云南大学罗新教授,台湾大学李嗣涔教授, 己经 反复实验十多二十年了,其实至今都没有定论,只是能肯定现象存在而己。
013:安东— 巴宾斯基综合征,又叫安东综合征,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脑枕叶损 伤的表现。这种脑损伤的患者属于皮质盲,虽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自己能够看得见东西, 他们仍然坚称自己是能够看到东西的。 由于不承认自己失明,此症状被从虚构症中排除。 安东综合征最多见于中风之后,也见于某些头部损伤中。神经病学家 MaaldCritchley 曾经详细地描述了这种病征:双侧枕叶的突然障碍有时会导致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意识的 混乱。通常在某个患者出现这种病征的几天之后,他的亲人或者护士才会发现他们己经不 能够看见东西。不是因为病人不愿意主动告诉别人自己己经失明了,而是他们通常会表现 得似乎看得见东西一样,对周围的人产生误导。只有发展到患者经常撞到家具上,打翻东 西或者很难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患者还有可能朝墙或者关着的门的 方向走。只有当患者开始生动地描述他周围并不存在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才会引起周围 人们更大的注意。这种病征同时表现了疾病感缺失和虚构症两种姊妹病征,其中虚构症对 语言和行为都产生了影响。这种病征与盲视完全相反,虽然盲视患者声称自己看不到东西,但是他们的某些感觉 却仍十分可靠。负责治疗的医生总会碰到患者坚称自己毫无问题,只不过是碰到了一些奇 怪的幻觉体验。患者看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位患者报告说,看到窗外出现了新的 村庄,可她又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修的了。还有一次,她看见自己的房子里有个需要食物 的小女孩。患有安东盲目症的人会说身上的瘀伤和青肿是因为自己笨手笨脚或分心造成的, 而不是因为看不见东西。为了对受伤加以合理化,他们虚构出前后矛盾的情节。而这也恰 好为诊断这种疾病提供了一种方法。在临床上,安东盲目症属于“病觉缺失 ”(anosognosia)——这个词是法国神经学家 约瑟夫·巴宾斯基(JosephBabin ski,1857-1932)发明的,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对疾病缺 乏认识。病觉缺失不光只有虚假视觉的例子,还有其他许多表现。 曾有人在三位左侧瘫痪 的病觉缺失患者面前摆了一面镜子,请他们抬起自己的手臂。患者的手臂纹丝不动,但却 坚持自己己经抬起来了。他们身边,椅子里,坐着一位健全的研究助手。研究人员要他举 起或放下手,但他无须照做。而在前述三名患者中,两人说他们看见助手举起或放下了手。 类似安东盲目症一类的病觉缺失不仅仅是个人的痛苦,也是社会性的,它不但改变了我们 看待自己的方式,还使得我们无法观察他人的真实情况。尽管有很多相关的理论,为什么 病人会否认自己失明到目前还不清楚。其中一个理论认为,脑损伤导致视皮层与大脑的语 言中枢之间的通讯受阻。视皮层能够接收到视觉输入,但是不能对这些输入进行解析,大 脑中的语言中枢就虚构了一系列的视觉反应。我们看看佛陀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是不是与这种情况很相近?
老师:可能感受是一样的感受,但是结果绝对不是一样的结果。这个是可以用实验所证。如果和真实情况完全不符合的部分,我们可以猜测是这种效应,但是完全符合的,难 道也可以说是内在发出的信息,而不是从外在接收的信息?
西、理智地对待疑惑
014:我不学佛很久了,所以需要存疑,不是吗?三代因果此理看似平常,其 实有甚深道理,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可以说人类文明能走到今天它的功劳最大。
老师:当然好呀。只是就像我讲@ 的一样,这些疑惑的解决对真实受用没 有实际意义。人活一百年,即使延长到二百也有局限,所以对这些东西的了解而导致信佛 的,最终研究的还是无尽头的理论,是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解脱痛苦的实质可言的。当然能 懂得更多这个很值得推崇,能为众人解惑,能解因惑而起的烦恼,但这是菩萨面临的沙尘 惑。
因为疑是可以依赖任意规律而存的现象,所以是解不完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一个疑 的答案,而是要不烦恼的方法而己,仅此。当然,没有说你这是不好的,只是提一下大家 不同的诉求。
015:心与物的最微妙的结合点在哪儿呢?对,我们有的是疑不完的问题,但 反过来想一想这个疑不就正是人类欣欣向荣的动力吗?
老师:人类为什么非得欣欣向荣呢?如果明天小行星就撞击地球,或者未知巨大火山 就要爆发,又或者太阳风突然烧焦地球,毫无希望可言,你向荣或者不向荣还有谁管得着 呢?诸行无常,努力而做,最起码要找到最先平和的方法和心态。首先就要承认我们面临 各种各样未知的情况,因此不要去为未来或者过去的事情苦恼,能够平和地应对当下,才 是最理智、最能向荣的。
016:如果能承认疑它也有好的一面,那么说,要我们不烦恼也仅只是方便之 言。你不应该说出这样偏空的言论的。老师:恰恰是为了不空才这样讲。我的这篇文章其实一半都在强调专注于当下,不然 当下的言论就己经偏离原意了。
五、没有大脑能否思考
017:我看文献上说,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其实并非是同一人,他们因发不 同的愿而成就果位。这样的话,我开始认为修成了阿罗汉就会没有“你我他的分别 ”,成 为一体,这个想法就是错误的了。那么佛也可以思考,也是特殊的生命体吗?这个境界完 全无法测度呀。
老师:概念上的问题我还是可以讲一点。佛,指的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指的是觉悟的 人,并不是指某种生命体,只是一种概念而己。在佛的前面加以名号的,这些就是指某位具体的佛陀。 比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阿閦佛、楼至佛、弥勒佛……阿罗汉没有你我 他之分,是他自己的觉悟,并不是别人可见的。
比如,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大迦叶和目犍连 是一个人,只是他们自己不会有自己和别人的区分和成见。用在佛身上也是一样,释迦牟 尼佛和阿弥陀佛其实就是一样的觉悟境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他们是明确的两位不同的 佛陀。
018:这个我明白。我想表达的是,他们没有物质身体后能否思考,能否自发 地在某一时间从如来的境界中觉醒并投生为人。正如之前所说的被高能武器蒸发了身体的 阿罗汉,他逃出的“灵魂 ”没有了物质大脑,如何去思考呢?进一步讲,就得说思考分辨 是否需要物质来依托?
老师:可以的。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真空这种现象就行了,所谓境界就是更加自在, 更加能力的境界。凡人有很多局限,他们就是破了这些局限以后的境界,无中生有,但不 是从完全真空的无生出来的。
019:请问楼主,这篇文章我可以转载到“唯识研究与应用 ”这个坛上去吗? 可能会有赞叹,当然也可能会有批判。
老师:你转吧。我己经被批判习惯了。
六、如何破疑
020:像我这样有很多问题的状况是不是疑?有些事情明明人家讲了,但 还是会有为什么是这样子的疑惑,这是不是佛家讲的疑?怎么破呢?为什么要破呢?说破 好像不太合适,用二元对立面说,就是怎么样不疑,去信呢?因为所谓习惯、本性,若不 是通过通透理解得到的道理,挺难去真正相信的。没解释通就没法信,没信就会有更多疑, 无解循环啊。您视力如何?您文章里提到的一些模糊视觉之类的形容,对我这个近视加散光还暗适 应很弱的人来说,这就是就感觉世界的面貌。我真实的视觉反倒是跟你们的中阴看到的差 不多,模糊、重影之类,总有很虚幻不真实的感觉。视力好的和不好的人看见的东西,虽 然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是清晰程度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会不会导致两个人对物质的 认知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之间的空档,会否是另一个维度存在的证明?
老师: “疑 ”顾名思义就是怀疑,存在疑惑,但是如果咱们要抓住人的心性特点,那 么就可以理解为犹豫心、反复心。也就是说,人类存在很强的主观意识,没有办法完全客 观看待事物,因此对事物的态度会犹豫、反复。比如,一个人对你好一点,你会心想,他 也许是个好人。可是哪一天他有什么让你不悦的行为,你又会觉得他没那么好。等下次他 又有什么让你欢喜的行为,你又会觉得还是不错的……包括很多事情,比如下雨,如果有事出门遇到下雨觉得好烦,如果是天气特别热,在家没事遇到下雨,又觉得还不错,凉快 一些好。说白了,就是这个态度非常主观,一首在变。而实际上人、事、物本身就是那个样子,人的态度或者取舍会一首改变。对于选择或 者喜好,我们会有很多很多的权衡和犹豫或者反复,一会儿觉得好,一会儿又觉得不好。 这种反复就是五盖里的疑盖,不能完全客观地去判断事物,态度不能脱离主观。因此总有 妄想存在,希望事物一定要复合自己诉求,哪怕不合理。对于破解,只有完全知道,通透了解事物,去除妄想,才会坚定不移。其实这些五盖 的习气本身就是来自于我们的无明,看事物不全面。所以根本颠倒习气的消除,最终还是 要靠“知行合一 ”来解。人与人对事物所见不同,这是肯定的。我眼睛视力右眼正常,左眼轻微近视 100 度, 但是不戴眼镜等于正常。假如我是色盲,我看世界是黑白的,你看世界是彩色的,确实会 有不同,但这不叫不同维度。因为维度不重要,虽然所见不同,但是集中到苦乐感受上是 一样的。不要执着暂时色盲或者暂时正常的这个身体,因为它不是永恒的,没有永恒的色 盲也没有永恒的正常,广义来说,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