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实践概论
禅定实践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禅定实践概论 > 第55章 功德与富德

第55章 功德与富德

加入书架
书名:
禅定实践概论
作者:
仙界引路人
本章字数:
15762
更新时间:
2025-06-19

001:吾友,想问你几个问题:

1.结婚了吗?夫妻生活和佛法互碍吗?

2.我在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朋友)面前都不敢说信仰佛教,学习禅定。 由于工作有时出门在外,禅定就坐不了,短则西五天,长则个数月。不知怎样解决这问题? 禅定要坐,也不能不让同事知道(在外我们住旅馆,在一个屋里睡)。

3.夫妻生活和佛法有无互通或是有阻碍呢?个人情况是有时想,不是很多,但在某个 时候会特想,总觉得这是个障碍,不如出家人方便。前几天在旅馆住,半夜被隔壁叫声吵 醒了,后来同事们也醒了。

心想这是不是考验我的定力呢?睡不着了就听她叫,一点欲望 想法也没有,下面也没有勃起。在她的叫声中又睡了……同事则坐起来吸烟……后来听同 事说那人叫了半小时!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何此时不想而有时想呢?您想时怎办呢?是随 着想法而行还是怎样克制?深深地体会到戒律的作用了,戒定慧缺一个不成。

4.请吾友介绍几本关于戒律的经。

老师:我是己婚人士,夫妻生活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互相障碍的地方,因为世间万般法 皆是佛法,如果不是这样,佛法就不能自称圆满,但是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硬要去给佛下 个定义。我妻子本身也是修行人,因此可以说就算按世俗观点来看,我俩也发现不了自己 有什么不可修之处。

关于和自己家人朋友等等的相处问题,你怎么做,我不一定需要指导 你,我只能说说我是怎么生活的,你自己参考看看。我的父母也好,朋友也好,他们知道我是佛教徒,但是也不会肯定我是佛教徒,因为 我不会对他们多提佛这个字,没什么可讲的。人人心里一种佛,但是各自都不是一个佛, 所以本身就不该讲。我们要打破这个名相,我们只需要做个讲道理的人就可以了,也仅此 而己。人人都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等等),人人都有生活上的难题, 如果我们真有什么智慧,或者说能从释迦牟尼这位老师这里学到什么道理,那核心不是什 么法术,也不是什么宗教仪式和形式,核心应该是道理。对不对?

人人因为贪、嗔、痴、 慢、疑、分别、妄想、执着而苦恼,我们只需要劝解不要执着而己,不用搬出什么形式来 唬人,也不用搬出什么圣人的头衔来唬人,对不对?

我们只需要对人说,你理性一点,执 着下去也没好结果,理性一点,喜呀,悲呀都对自己是伤害,对不对呢?我们只能对人说, 以平静的心态生活、学习、做事都比思绪万千、情绪激动中的生活、学习、做事都要更好, 对不对呢?

所以,我们自己身为追求理性的人,就更应该自己理性,说实际的部分而不该宗教化、形式化地去展现道理,对不对呢?对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法,这个才是关键点。 要记住,我们的目的是要解决很实际的问题而并不是为了发展宗教。

必要的时候化繁为简 或者化简为繁,应该随顺因缘,对不对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说明我们自己在强求某些 事情, 自己就在执着中, 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包括你说的饮食也是一样。戒律不是形式,不是仪式,是从内心发起的。

佛教导我们不要贪爱吃肉或吃素,你说 你坚决不吃肉,是不是在贪爱某种境界呢?或者干脆是贪爱素食,这都是不对的执着哦。 戒律的经文我就不向你推荐了。你需要的不是死的文字,而是由内而外的理性和清明。

你 不是需要知道该戒什么,而是需要知道一切都不可以贪爱执着,并且知道为什么不可以, 仅此而己。另外, 自己未度就度人或者自己己度再度人,什么大小乘,我们都不该执着,不该有 慢心。

可能我们自己没有什么成果,但是别人不一定不会比你先有成果。如果你是强硬地 要去灌输别人什么,这点就成了不对的贪爱和执着了。假如有人诚心问你,难道你还掖着 藏着不给人讲道理?要随顺因缘呀!最后,关于做梦之类的。

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那么说明至少是个很好的现 象,能潜意识警醒。一切无常,也许现在还不明显。清明梦之所以叫清明梦,说明你多了 一丝清明的习气呀,这是好事,好现象。唠叨一大堆,其实也没讲什么。保持理智,保持清明,不要执着贪爱去强求什么,要 随顺,你必见道。

003:请问下,道教对吃素吃荤这方面是怎么划定的?

老师:道教分全真道和正一道,分出家不出家,全真要求出家。对在家人和佛教是一 样的,要求五戒,没有要求荤素但不得饮酒,另外还有更严格的十戒、十二戒等等。全真 十戒中第六戒就是要求不得喝酒、吃肉(单指肉食),出家全真道士的三百条戒律比和尚 的还要多,荤腥一律要戒。

004:修观,观自己身体可断身见。那么戒禁取怎么断?还有戒禁取是哪些词 合成以及是什么意思?

老师:戒禁取,取就是认为的意思;戒就是某种戒律;禁就是禁忌,意思是某种形式。 戒禁取见的意思就是,认为某种戒律或者某种具体形式的修炼可以解脱。这种见解是不对 的,因为形式和戒律都只是手段,本身是依附在针对我们偏见上制定的,不是解脱的关键。 比如对吃荤吃素的要求,是因为一般人普遍认为荤比素好吃,迷恋味觉的享受。

假如一个 人不吃荤,但是费尽心力在素菜上下功夫,做出绝美的素食,那么他虽然没有吃荤,但是 对味觉的依赖是没有摆脱的,还是被美味奴役,不能自在。所以破戒禁取见表达的就是仪 式和戒律都不是固定的,不是根本的,是辅助我们解脱的手段而己,要破除这种“戒禁取 ”的见解。

005: 比较好奇楼主现在的饮食。

老师:素食但是没戒蛋奶,肉类只有亲朋好友聚会时为了不让别人对我做分别想,我 会吃。主要目的不是因为我怕吃肉的因果,或者说因为杀生各种原因,主要是降低自己对 饮食的欲望。

我怕嘴巴说得厉害, 以后自己却离不开美味感受,所以在养成自己不分别食 物的习惯。

006:赞! 因为我记得几个月前你一脸坏笑问我吃素没的。我最近吃得都比较随 心所欲,没什么心里负担。

随着禅定加深,是不是对于肉食会产生味觉变化? 比如越来越 觉得不好吃,进而对所有食物的依赖都降低?

老师:事实证明我做的素食也是很好吃的,只是吃久了素,再吃肉觉得有点腥气,但 是该觉得香还是觉得香,只是要把这个依赖的习惯抹去而己。

007:请问做善事具体指什么?每次打坐必睡着因为什么?怎么克服呢? 谢谢指教!

老师:善三分:持戒、助缘众生、禅定。善六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 智慧。

008:善是恶的对立面,修到一定境界两者应该都会舍去吧。善或者慈悲我 感觉是初学者的方便法门,如同施舍一样是摒弃欲望执着的方便法门。所以经常谈到佛和 菩萨的无条件慈悲,我不太理解,除非众生皆是我。那些几岁就出家的比丘要如何布施积 累福德呢?只有法布施吗?

老师:布施波罗蜜就是法施、财施和无畏施这三施。出家本身就是布施,未成年的是 沙弥,成年以后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这是从世间法上去说的。德是福的因,德是造作的 能和力,能造作所求之福的业力,就是积累的方法。一般这些方法就是粗分为六种,又叫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增长智慧。

009:请问师父,平时日常生活中做了一件好事,然后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给 阿藕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回向要不要说出声呢? 回向给法界众生了,还可不可以回向给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回向这样说: “悉与一切众生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怎样才能说出一个非常好非常完美的回向词呢?

老师:回向是一种助缘,用心布施就是完美,而不是形式。

010: 就是我们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行善不是目的而是从心底发 起的见到弱小就想帮助的善心,是要故意去行善事,并且希望得到回报的那种心态去行。至于缘故我忘记了,楼主说过的。

老师:那么容易就忘了呀?其实楼上几位说的都是对的。我让你希望得到回报,但不 要去执着索取回报,之所以让你可以去希望,是因为让你的回向从心发起。因为就象前面 讲的水滴汇入大海,这个水滴是心而不是嘴巴语言,所以你先就要抓到自己的心,明明希 望又说不希望,那就不对了。先抓到自己的心,跟随它,在你的布施中它会形成舍的习气, 从希望自己如何会变成希望大家如何,就好像露水汇成河流,你跟着它最终会进入大海。

011:我不知道布施的时候心里想的什么,希望别人安乐可以吗?糟了,连这 个都要学了。每次做完一件好事心里就想: “我的福德资粮又多了一点。 ”这样可以吗?

老师:你不要刻意去想,你先观察自己的行为。我布施某人,第一,我希望他好;第 二,我也希望我自己好。希望自己怎么个好法,对方就怎么个好法,你再开始展开想象去 祝福这二位。顺理成章以后,你的愿就能映射到更大的范围去,世界和平、世间无苦、人 人成佛……然后就会变成:我学佛是因为……我讲法是因为……我说这些话是因为……我 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因为……你发现没有,我每次讲话映射问问题的人也在映射自己。坚 定的理由就是你行为的动力,行为坚固你的习气才会坚固,习气坚固就能拉着你我他一起 前进。

012:请师父开示一下,最近嗔恨心太重影响了生活,以至于打坐心静不下来, 该怎么办?

老师:唯有生死时时刻刻紧逼能让你放弃嗔恨。你可以静坐观想这样的事情,如果突 来横祸,你可能会立刻离世,那么你此刻要做什么。你可以常常去想,执着必然逐渐衰减。 不要以为人很强大,脆弱起来一口水就会呛死,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可能性,就得好好想想。

013:其实这些我也想过,只是不想见到的人出现在面前时,自己的情绪就无法 控制。宽容大度被人认为是好欺负而肆无忌惮,得寸进尺,听其说过:“老实人就是傻子!”

老师:要善于远离恶人,你可以防坑,你可以不吃亏,但是不要恨明白吗?

014:弱弱地问一下,地府和天界存不存在腐败的问题?

老师: 问我吗?你怎么确信我会知道天界的事情呢?呵呵,这种问题不敢讲。

015:为什么不敢讲,讲了的话会有什么后果?那些拍神话剧的电视泄露那么 多天机,为什么还是每年都有神话剧看呢?

老师:凡是欲界就有腐败,因为未脱贪欲,不过是条件允不允许而己,多的我就不讲 了。拍电视剧也不叫泄露天机,而且与我无关。

老师:关于你问的救毒蛇的问题,我帮你延伸一下。你救毒蛇那是你的行 为,毒蛇咬人那是毒蛇的行为,被毒蛇咬那是被咬的那个人的报,不过之间确实有因缘关 系,但是果报却不同的。

讲因果大概就要讲到果报这个问题了,果报分为功德边和福德边。 下面给你讲一下其中细微的概念。你如果己经起心想要救蛇,那你心念己经起了诉求,你救了蛇止住的就是你的心念, 你不会因为没救它而有各种苦恼,这个叫做功德边。

你得到的就是,心情起伏,然后因为 你的行为平复了心情。这个是自身受用的,你没有办法分给别人享用,所以叫做你自己的 功德。

如果你一开始起心就是不该救这个蛇,它是坏的,会咬人什么的,你没有救它,那 么你也同样得到了你平复的功德。从起心到灭心的过程很分明。福德边是什么呢?

假如今天不是一条蛇而是一个人,哪怕他是坏人,你救了他,如果 他有感恩之心来回报你,这就是你的福德边,这个是可以给别人分享的。

比如他拿水果来 感谢你,你可以分给朋友亲人,这就是很现实很物质的。蛇也好人也好,他感谢你,给与 你的就是你所造的福德。假如这条蛇咬了人,被咬的人来怪罪你,那么就是你的另一种报 了——没有福德。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起善心做善事会有功德,但是不一定有福德。这也 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造作努力,追求福德,但是他不一定得到了的缘故。

这些现 实的、物质的,没错确实就是要用智慧去做。如果所求的是现实的物质的,那么你思考这 些也是对的,但是如果所求的不是在这里,那这些就是没有必要的思维了。

016:忽然有感,“善恶到头终有报 ”会不会只是一句美好的愿望?因为这个世 界是无明的,人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所引起的或者被其他人反馈的结果和行为, 由于无明的原故是无序的、混沌的,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原理。 比如前面的施主救毒蛇,可 能引起毒蛇的误会而被蛇咬,也可能是毒蛇感激你,还可能像你说的,因为你救的毒蛇咬 了人导致别人怪罪你。

又比如,可能因为布施被人盯上遭到抢劫,这就是善心没得到善报。那么我们平时做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我们做一件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对于可 能产生的蝴蝶效应的判断算是“智慧 ”吗?

比如武侠小说里面遇到的“杀一人而救百人 ” 的桥段,如果在这种己知的条件下,是应该救人还是应该杀人?如果站在对自身带来结果 的角度,杀一人引发的止住这个人的恶缘,如果救了他引来的是百人的恶缘,是不是杀了 他更划算?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因为善心而招来恶报这样的不平衡呢?从理论上来讲,是不 是对于恶缘也不能生嗔恨心,这样才不至招来冤冤相报的恶缘?

老师:你把目光放得过于宏观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如再宏观点。实际上杀一人救百 人这件事,是个至今为止世人都难解的问题。你救不救这坏人功德都是有的,但是福德确是不一定的。

不过重点不是去算计什么,你要明白,真正的救助是消灭他的恶心,这才是 无漏的福德。坏人感激你那是你对他有恩德,被他所害的人对你的怨恨是不会深的。若被 他所害的人怨恨你,那就是福德“所漏“之时。世间种种有为法,哪有不漏的?所以,你 宏观到这个地步的时候,还有什么好迷思的?

017:如果能消灭他的恶心就是圆满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能,我无论救与不救, 心念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所以是功德,至于福德的漏失可以不用在意了。但是我可能会因 为救一方而对另一方产生愧疚之心,而内心不能平复,这是不是对功德的损失呢?

老师:那是新的起心,需要新的功德来填平。对于凡夫, 问题就在这里,因为不能止 住不断升起“爱取有 ”,因此不停向前滚动轮回。修行就是为了阻断这样的滚动。

018:我之所以要做选择,是因为升起了心念,选择之后此心念得到平复。如果 我认为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就不会产生新的愧疚心念升起,那么这件事就是结束了。

老师:一件事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层面。外在就是事的本质,它是停不下来的, 内在 就是精神层面,精神层面是可以停下来的。人的行为都是精神来导致行为,因此未来还会 有报应报来你身上,这是外在的。但是如果你的精神己经停了,那么报完了以后就没有后 续了。如果精神不停就还有新的造作,所以止住心念,其实就是事情结束的倒数第二步了。

019: 即使我做出选择之后不升起愧疚心,这个精神层面是结束了,但是这件事 的因果还会运作,可能一方因嗔恨心会来报应我。现在我知道这个原理后,可能就需要想 办法平复那一方的嗔恨心,这算是又产生新的心念了吧?

除非把此心念的任务完全做完, 或者坦然接受可能产生的因果报应。那如果我一开始产生救还是不救的念头的时候,同时 想到会带来一系列的非常麻烦因果,然后有产生不管这件事了的念头和行为。这样是不是 也是一种处理方法呢?假设对方不知情,这样他不会因为我不救而产生嗔恨心。

019:感觉越来越不明白了。我这一念是善的,那么就得相应功德。事和行为不 是判断功德的主要依据,但事和行为可能会给其他众生带来伤害,而这个伤害可能会影响 到你的福报,但是并不会影响你的功德。是这样吗?

老师: 是的,功德在念上,福德在行上。功德是智慧所得,福德是行为所 得。因此,不管你是觉得该救这样粗浅的小功德,还是不该救这样的大功德,还是用更巧 妙的方式救对方的智慧这样的无量功德,都是功德。

你的起心善巧程度不一样,功德大小 不一样,但都是以利于他人为起心的善念,因此都是有功德的。功德是意识界受用的,所 以从起心到受报都是意识界的感受。比如禅定就是属于功德边,能因为起心或者心的作用, 享受到禅定的喜悦快乐,然而无法分享给他人。

布施、持戒、精进、忍辱这就是属于福德边。你施与人的,人早晚还你,你夺取的, 别人必定抢回去,所以不能抢夺 A 的福拿去施舍 B,不论是牺牲少数利益多数还是牺牲多数来利益少数重要的都不对。只有平等施与的,都能受用的,纯属于自己利益施舍与他人的, 才是纯福德,不然就是德与缺德同行,善报与恶报一起感召。

我的过去世, 曾经因为看一个人穷发善心,劝一个小偷把偷来的东西拿去卖掉贴补家 用,他很高兴供养了我财物,但是他在售卖的过程中被人打死,从此记恨于我。这一生他 成了碰瓷的老人,一次就碰掉我二十万。整件事中的福德边,我就是既有善报也有恶报。

020:老人碰瓷你赔付后,因果结束了吗?有没有新的造作?果是不是新的因? 如果是的话,发心和止心这一过程不是无穷尽了吗?

老师:确实是无穷无尽,并没有结束。事物因果不断推动,但是我们有心可以转恶为 善。上一生因为他被打死,我精进了修行,这一生因为被碰瓷,我又精进了修行。因为没 有怨,我和他的宿怨己经解了,但是推动了我新的修行。

021:再好的福报又有什么用?解脱生死后你会发现去积累福报是毫无意义 的。我觉得积累福报应当随缘,而不是去主动故意去积累。

老师:话不是这样讲的,解脱本身就是福报。没有福报靠慧解脱?没有福报哪里来的 慧?就是要故意去做,要很故意很故意,不然随缘会去做吗?无意中做吗?那这就等于是 无明驱使。

022:出世间后发现世间法都是造作,毫无意义可言,有所行为、有所思考便 是虚妄。为何不以解脱生死为要,而去追求这虚妄不实的福报呢?好事坏事都不做可以吗?

老师:什么都不做也要看你是有漏还是无漏。无漏就是涅槃,有漏就是无记业、呆业, 呆业有呆报。

023:各位大德,鄙人未得开悟然而却有些拙见妄想,现写出来,还望予以 指教。

世界乃至宇宙可以归为物质粒子组成,包括人的意识。而每个人都有惯性,也就是 习气,说明有一股力在推动着我们,然后我们就随着这股力所产生的惯性,飘来飘去。我 们人自身也在不断地施力,而施力就必然要承受相等的力的反馈,于是产生各种演变。人 最大的惯性应该就是饮食与性,所以佛陀制定戒律,通过持戒、布施等种种方便来消除惯 性。

这时惯性消除,力暂时达到平衡,于是就会进入一种奇妙的境界,称之为禅定。禅定 就好像一个平台,可以借力,而福德就好像重量,重量加上平台,渐渐就好像须弥山一样 厚重,然后外力不可撼摇。

老师:说得挺好的。

024: “一命二运三风水,西积功德五读书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如果说读书 排在积德后面我还可以勉强接受,但是风水居然排在积德前面,这个我实在接受不了。既 然风水比积德还重要,那么人人都去学风水好了,比行善积德方便快捷多了。

老师:这个排序是代表事物表象的明显程度,并不是说作用大小,也不是说重达千斤 就绝对有效,你要知道西两也可以拨千斤。假如本身功德不到,人都做不了还学什么风水?

智力不够学都学不会,想学遇到恶师父,骗了学费还不教你真东西呢。万事万物相辅相成, 单独看一样都不能成事。

025:她说每个人有很多业障,要每天将功补过才能改变命运,业障才会消掉。 福德够了再想想如何开悟吧,否则会遇到很多问题。

老师:这个地方我要稍稍讲一点了,消业障是没错的,但是定业是消不了的,未定业 可以,不过积攒功德福报我是认可赞成的。

026:请教楼主,如何积累智慧福德资粮?

老师:勤布施三种福田,恩田、敬田、悲田。

027:楼主能不能解释一下风水呢?一个人死后埋的位置居然会对他子孙后代的 运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所谓的“龙穴 ”还能诞生皇帝。这样开挂真的合适吗?

老师:为什么不合适呀?努力行善争取投胎到他家呗,既有效又无效。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