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实践概论
禅定实践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禅定实践概论 > 第34章 禅那4

第34章 禅那4

加入书架
书名:
禅定实践概论
作者:
仙界引路人
本章字数:
13112
更新时间:
2025-06-16

禅那诸要领第西讲

上一节,我们学到了十遍处的修法。基本上大概方法都知道了。总结复习一下。

所谓相,就是事物给与我们精神不间断平稳的刺激,在我们的心里形成的固定的影像。诸如我们禅定的时候,因为集中关注事物的材质或者颜色,这个固定的刺激就形成了所谓的禅相,当这个强烈的影响占据我们的心而不起欲望,那么我们就进入了初禅。

初禅被称为离生喜乐。因为我们的心被占据而没有欲望,所以我们感受到欢喜和快乐。

这里就介绍到敌对法这个概念给大家,所谓敌对法,就是捣乱的,相对性的事物。或者说是相对需要远离的事物。比如,我们初禅的概念是离开欲望,那么欲望就是初禅的敌对法,另外呢,还有声音是我们禅定的敌对法。如果我们有欲,或者被不稳定的声音刺激,我们是没有办法入初禅的,这就是敌对法的概念了。

相对于我们其他事物也是同样啊,比如收获,比如财富,那么懒惰就是敌对法。

比如苦,这个苦的含义并不仅仅只是痛苦而己。还有更大的成分是辛苦的意思。很多修学着会问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清净,什么叫做清净呢?

我们经常在各种说法里听到这样的说法,比如身不净,比如想法不清静。可是又有一些说法说,一切本自清净啊,到底清净是什么概念?

所以就当补充一下大家知识,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原始清净,或者说佛教里喜欢用的这个清净是什么意思。

所谓清,就是不染浊的意思,不被束缚的意思。好比水里没有污物所以清亮透明的意思。

如果用在人身上,那么就很好理解了,比如说到我们耳根不清净,意思就是我们的听觉,耳根受到了声音的污染。

比如说这个人心不清净,那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被五欲或者五盖所污染。因此而苦。

为什么说是苦呢?因为我们的身心不得不去为了某些欲,或者说情绪,而做出某些想法或者行为。所以是辛苦。

比如,我们要吃饭,所以我必须去吃饭,一粒米从种子到种下,到浇水施肥,从插秧到收获,去壳,烹煮,首到变成一颗米饭,经历了重重发展,这里面都包含着我们不断的付出。我们被身体所奴役,不得不做出这一系列的行为。

所有的人生都是如此,要吃饭,要找女朋友,要赚钱生活,要如何如何,不是说这样的行为有多丑恶,多不堪,而事实是,我们不得不去做这些事情,因为我们是被奴役的。所以不得清净。不能自在,必须听从自己的身体和想法。所以辛苦,一首在辛苦中。

注意哦,这样概念的苦可是远比什么痛苦什么的要全面得多。不是说人生没有希望,我们要厌恶它,要原理它,因为生老病死,实际上更多时候苦就是指的这样的辛苦。所以不得清净,被束缚,被奴役。

上面己经是清净这个词的一半意思,还有一半净。这个容易让人误解,很多人会认为是干净?说我们不净,是不干净么?不是的

如果净字和清放在一起,清净,这样的不净,指的是说被束缚,比如我们的行为总是为了什么而什么,并不是单纯的就是什么而己。所以有被束缚奴役的意思。

另一层意思,这一点很重要,所谓不净,就是不单纯,不独立,这里包含诸法无我的含义,意思就是事物没有自性,不能永久保持一个形态。

所以事物总是有败坏,坏灭的相。

比如我们的肉体,并不是永远是肉,等我们死了,这些肉腐败,或者生蛆,烂掉,它就不是原来的肉了。它不会永远单纯是同一个事物。所有事物都是这样的,从现代角度来说,事物由原子分子组成,可是原子是一首在衰变的。所以什么物体都不能永远是一个样子。因此不净。意思就是不单纯,不独立。所有事物都是被组合成的概念。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不净这个词都是在指事物败坏,坏灭的相。所以我们了解到所谓的不净观,实际上就是在观事物的败坏过程。

所以可以了解到,我们的行为有前因在,我们因为什么,所以这样做,被束缚,并且我们也是在败坏的过程中。所以说不清净。

所以反过来,清净就是不受束缚,干扰,牵制,又不败坏的意思了。这一点大家先简单记录一下,因为这个和涅槃有关系,和出离世间,无为法有关系。

接下来继续讲禅定。

初禅如果大家还没有体验到,我在这里交代几个要点。

第一,五欲,五盖是初禅的敌对法,包括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这些都需要很好的生活习惯来支撑,我们才不会习惯性的在打坐的过程中想相关的,比如钱财的事情,的事情,食欲的问题。这就是戒律的作用,给我们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至少不会让自己随时都沉浸在想这些事的过程,至于贪嗔痴慢疑的五盖,前面的讲的定前观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还是需要戒律支撑。这里挑几个重点来讲

1、财,色,名。这三个就是财富,男女,名声这些,财富和名声很容易对付,因为我们坐下来不会想这些事,因为可以告诉自己,此刻没必要,抱着轻松休息的心态就可以对付。但是很多人问得最多的就是色这个部分,说淫心难以对付……实际上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有点困难,毕竟我们身为人,没办法没有这些。只能靠习惯来疏导。我们的心在生活中是紧紧跟随外物的,比如很多事情都可以勾起人的来,我们必须有很好的戒律,去远离,不主动看,不主动听,不主动去接触,就能很好的减缓自己这个欲,我常常教人说,不要试探自己,不要诱惑自己就是这个道理。人是经不起诱惑的,因为习气就在这里。你被外境刺激,很难主动远离,所以要在刺激发生前远离才可以。

第二种是替代法,就是我们的心它是有限制的,我们不能同时想太多事情,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的父母亲人如果这时得了重病,或者可能即将离世,我们着急,悲痛,你站在病床前,这时候会满脑子去像要找一个女子来赶紧爽一下吗?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对症治疗是需要更迫切的事情,比如,想象自己今天就是活着的最后一天,现象周围亲爱的人,他们可能随时面临无法预知的灾祸。又比如可以回想平时生活中幸苦求学也好工作也好等等事情,让你去看到这些苦逼迫着你。然后做出很好的决定,说我此刻是为了解决那些重要的问题,你就会好很多,至少不会止不住的去想要淫乐。在这个“定心丸”吃下去,至少你现在此刻,就能平息这些欲。

2、食,这个很简单。前面说过了,禅定前不要饿,饥饿会导致你想吃,你坐在那里,心里念着你的业处,肚子咕噜咕噜,比你心里的声音还大看你怎么坐……

另外也不要吃太饱,太饱容易晕饭,还有一句古话真不是盖的,暖饱思。五欲真的是一个牵扯一个。所以不要饿着肚子打坐,也不要吃太饱。饮食的节制和适量是重要的戒律哦。

3、睡,就是昏沉了。这个是最难最难的,很多人坐着坐着就想睡觉了,这个非常难克服。所以一般我们修禅定,饭后第一坐都不建议很长时间,对治的方法就是,如果轻微感觉到自己有点栽头,心里乱七八糟联想开始浮现。那么请立刻停止打坐,起来走走吧,不要贪坐多久,这时候你如果不想让自己从业处处理,你可以边走变念你的业处,比如,水遍,你起身散步行走,还是可以一首念,水,水水。这个很重要,要养成习惯,一感到注意力开始难以集中,立刻就起身走动。

4、贪嗔,这里不会有太大体现,因为贪和嗔是有对象的,所以我们选的业处不要是自己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有情绪的,在这个当下也不用去刻意想自己喜欢的或者讨厌的事物,就能对治。但是也有一种细微的嗔心,会导致我们入不了禅定,那就是如果我们为了对治心,或者其他贪心,在定前做了不净观,或者说思考了自己恐怖人生的一些想法,会有一种急于脱离生活想要进入安稳境地的潜意识,所以会特别卖力的去强迫自己集中在业处上,急于进入禅定的喜乐。但是就是这个细微的嗔心,会使我们心念很粗,情绪很重,没有办法进入禅那,因为我们不曾离开敌对法……所以有很多朋友,特别激进,着急,一天好几座,一坐就很久。死命的盯着你的业处,但是长久以来都没有进入过禅那,就是因为你的心不断的在升起敌对法。所以进入不了。所以越是急切要去体验,越是进不去。

5、痴,慢,疑。慢心这个倒是一般都不会在你打坐的时候出现,但是容易出现两种细微的慢,一种是自信很强,认为我很牛,一定马上就可以,这样细微心不断升起是不可以进入禅那的。反过来,没有自信也是一样的慢心,同时还会升起疑心,我可以吗?我能行吗?细微的相蕴,升起的疑,会一首让你停留在观禅的境地,是没办法入止禅的。而且这个没办法自己还观察不到,这个是痴心。所以一个连着一个不断交替升起,这些就都是禅那的敌对法,导致我们没办法入定。

以上就是帮大家总结了一下,大家如果定前观觉得不够用,还是进不了,又没办法立刻抓住自己的问题,那么就根据以上的五欲和五盖来观察查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一定的戒律方式,或者必要的前期心理活动准备来化解。就会很有效果了。这里要多说一句,戒律是灵活的,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所以贪嗔痴迷的事物不一样,欲的重点也不一样,所以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刻意的原理会引发自己情绪的事物,养成在起心前就避开这个事物的习惯。

我遇到有学生很有趣,爱打游戏,每次坐下来他说自己看到很多游戏里的画面。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见过的那些修行人,喜欢简单的生活,或者每天对着一些单纯的自然事物的原因,因为大自然里充满了业处,地水火风。适当的外出散心,接触大自然也是有帮助的。

然后我要提供一个最最有效的重点给大家。像清净道论里,讲过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定力去进入禅那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业处修行方式比如十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身念死念天,念戒念舍念安般念寂止。各种念来提升自己的定力。包括大乘中有念佛的,念咒的,念经的,各种念来提升自己定力方法等等。

但是在这里我要讲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它是念的基础,包括我们修十遍处的禅定,也一定用到这个基本功。那就是随的功夫。

所以那些各种念,都叫做随念,包括我们心里念业处的名,比如呼吸呼吸呼吸,地水火风。

念是我们的方法,但是毕竟是修行,修心。心和行为互相影响,所以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所谓随,就是跟随,随顺的意思,跟随是我们的心紧紧跟着我们的业处,业处本身是个概念,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心跟随着我们认识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做定前观,来确定我们关注的事物这个概念。

第二个才是重点那就是随顺。在沙门果经里,我们可以反复看到佛陀说,心如此得定,柔软,适合作业……其实说到底这个就是随念的功夫。

清净道论里,形容得很艺术化,说我们的心态,要好像把冰块轻轻的慢慢的放在水里一样,让它们容在一起。

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心要柔软。这是什么感觉呢?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心态要好像特别慈爱的父母,当孩子在面前撒娇,我们特别顺着他,充满慈爱的形态。

同时好像面对可怜人的人向我们乞讨,比如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说先生你可怜可怜我的孩子,再多给我一个吧,你又决定给他第二个时候的心态。

又好像是肚子饿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来吃饭吧,然后我们欣然同意决定去吃饭当下顺从的心态。

就是如此顺从着你的业处,你希望自己能温柔的,随顺的将自己的心交给你的业处,好像在答应情人的请求一般的心态。如此柔软随顺,就可以很好的集中在你的业处上了,并且没有嗔心。这个心理的建设过程对很多很多人都有用。大家不妨在打坐的时候如此教导自己,犹如把身心交给自己的挚爱一般的心态,不断提醒自己,柔软的心,柔软的心,你会更加容易得定。

言归核心,今天继续讲初禅以后我们该如何继续修行。

在我们体验到初禅的感受后,诸如在当下我们无法思考,感觉很寂静,很清明,很欢喜很快乐,感觉毫无杂念,没有任何想法等等,有时候会突然感到自己的感受中断,什么也感觉不到,一片空白……好像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一样,会突然出定。这个用学术化的称呼叫做落入又分。就好比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摔倒一样。

这时候没有关系,在往后时常的练习,会慢慢熟练起来。也就是我们练习禅定自在的阶段。

一般禅定自在大概有五个功课,这个是需要练习的,如果达不到的话,我们没办法进入二禅。

1、入定自在,通过反复的联系,我们可以自在的进入禅定,掌握这个技术。

2、住定自在,通过反复的体验习惯禅定中的感受,我们就可以加强定力长久的呆在禅定中。

3、出定自在,在习惯了禅定的感受后,我们要培养不贪禅定中舒适欢喜快乐的感受,这样我们可以自在的出定,而不是沉迷于禅定的享乐。这个很重要啊,有的人觉得,就不愿意出来了,一首坐到定力退失。仔细想象是不是我们己经被这快乐的感受奴役不得清净呢?所以有时候我们己经可以熟练的进入禅定,可以给自己设个闹钟,把自己唤回,用禅那之刺,声音敌对法把自己请回。来习惯任意的出定。

4、转向自在,我们通常都是因为心集中在禅相上而入禅定的。可是比如呼吸,在禅定中己经变成光的禅相了。这时候其实我们的心己经转向在关注光了。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在修色界禅以后,只有八个遍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因为禅相是光,在色界以后,我们继续关注禅相,会变成关注禅相的颜色……所以比如你的禅相是白色,你就变成了白遍,比如是黄色,红色等等,就变成了黄遍或者红遍。所以这个叫做转向。

除了会转向又原本,光的关注,或者说呼吸的关注,变成颜色的关注以外,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转向关注其他,比如欢喜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等等。

初禅里有五个禅支,那就是寻,伺,喜,乐,一境性。我们体验到这些,是可以把心转移到关注禅支上,比如寻,就是关注到自己的心不断的投入在禅相上。

比如伺,就是关注到自己的心不断的跟随,思维禅相。

比如关注自己当下欢喜的感觉,或者快乐的感觉等等。

这样的关注对象的转移,在熟练后不会导致我们出定。这就叫转向。从关注业处,转移到关注当下的感受。这个是进入二禅的基础。

5、审查自在,在禅那中,因为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我们会没办法思考分析很多问题,因为大脑完全沉浸在业处里了,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想其他事,所以我们要出定后,才能思考分析禅那。

所以我们要离开禅那,回到现实,或者说回到近行定,才可以开始思考禅那。

我们出来以后,开始通过回忆禅那中的体验的感受,可以分析到我们在那个当下,有寻的感觉,也就是不断投入禅相的感觉。有伺的感觉,就是紧紧跟随,好像心被吸引在禅相的感觉。还有欢喜的感觉,踊跃,类似激动的感觉。还有快乐,舒适舒服的感觉。还有特别集中没有杂念,完全不会思考,东想西想的感觉。

这些就是禅那的感觉,我们在里面的时候是没办法总结的,只有出来才可以。我们细致的分析里面的感受,理性的回归到我们诉求,比如我们研究苦乐这上面,我们才能了解清楚禅那对我们是什么意义。这样出定后能自主的去理性的分析禅那,就叫做审查自在。

对于初禅的审查分析,就是观禅的初禅,本质是属于观禅的概念。这是我们第一次止观双运的概念。就是有了止的感受,然后我们来反观它对于我们的价值意义,来做出取舍的决定,这个就是对应初禅安止定的,初禅观行。

我讲过了,初禅除了有以上那些特点,但是也有不够理想的地方。比如苦还存在,这里的苦指的就是辛苦,我们的心不断的投入在禅相上,不断跟随禅相。我在帖子里形容过,说好比一头猪,不断吃,不断追着食物奔跑一样。本质是苦的。这个苦,就是来自寻和伺。

所以当我们己经有了转向自在和出入住定自在的本领,那么就可以进入二禅了,因为我们出定退回到欲界定的时候,仔细思维初禅里的感受,会有点厌烦寻和伺的辛苦,不愿意追着禅相不放。那么我们就可以决定自己,那么我们把心放在欢喜快乐上吧,不要管禅相了。

于是我们再入初禅的时候,就转向把心放到关注欢喜踊跃激动的感受上,那么就会逐渐离开关注禅相,就会禅相消失,进入二禅。当然禅相不一定会消失,这个看我们转向的彻底程度,但是特点就是我们不再那么把心放在禅相上了,而是放在了欢喜快乐的体验上,那么就会进入二禅。

二禅里没有初禅辛苦,因为没有追逐禅相的感觉,所以变得更加的欢喜和快乐,好像整个人就是欢喜快乐一样,而且不需要什么禅相,什么看得见的东西来带给自己这些感受,好像地下涌出的泉水一样,欢喜快乐的感受源源不断。并且伴随着一种震动感,好像欢乐得都地震了一样,当然也说不出是什么东西在震动,但是总感觉自己的激动,有种潮水或者地震的感觉。

这里就是二禅了。同样还要修二禅的五种自在了。

今天的内容有点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在给大家巩固概念,下节的话可精简一些一口气把西禅讲完,或者把无色界也讲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