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解脱第八讲:
花了很多讲来描述审查智,终于差不多讲完。那是因为大多数修者,没有很好的禅修训练,他们没有止禅的基础。无法明确细微的体验现实中的各种现象,以及自我感受。所以大多数人都在靠用理解,用思维,分析,逻辑的方式思考苦乐生死解脱等等。所以用思辨的方法来带领大家。
我们快速的回忆一遍要点啊。苦乐,生死,轮回,解脱这些概念统统都是建立在自我上的。所以我们要审查自我,分析自我。得出,一切自我现象分两种,一种是物质现象的色法,一种是精神现象的名法。从物质现象来说,是找不到源头的,物质现象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都是一首存在,无头无尾,所以是无始的。而且如果只是物质现象的话,那么是无我的,所谓自我只是自然现象而己。
而另一种,精神现象决定着我们自我的行为这样的物质现象,所以它不像是纯物质现象一样是没有头绪的,我们从决意的一刹那,就是行为的起因了,行为证明自我的存在,我想迈左脚迈左脚,想迈右脚买右脚,这个是主观的。所以它有明确的起因,就是我们的决意,这就是有因缘的起点。决意是因为倾向,贪爱所导致的。所以贪爱是我们的潜在诞生原因,称为不善根。
所以色法和名法两头分析我们找到因缘的起点,而得出是贪爱使得我们存在的。
于是,我们如果不愿意再继续轮转下去,要消灭这个苦乐,生死,轮回的接受者,体验者,这个自我,我们必须消灭贪爱。
于是开始想方设法让自己寡欲,离欲,训练自己不贪爱名色法对象,比如财色名食睡这些很明显,很容易发现的贪爱对象。
于是开始形成行舍智。
好了,这就到这次的话题了。什么是行舍智?
简单的来说,就是诸行的舍,说首白一点就是种种贪爱行为的舍弃。
针对的目标五花八门。比如一位修者,他觉得自己贪爱自己的身体,他在前面的观智下,他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无常的,坏灭的。所以他开始停止任何保养自己身体的行为。他的目标是自己的身体。
又比如一位修者,他认为,自己贪财,他舍弃这样贪财的自己,于是他放弃掉很多赚钱的机会。来克制自己对财富的贪爱。
又比如有的人明确知道自己贪爱女色,男色,于是他刻意的疏远异性。
还有比如知道自己贪爱美食,所以刻意的拒绝吃精美可口的食物。
还有要消灭自己对名誉地位的贪爱,他甚至甘愿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做乞丐,**的工作体验生活。
还有为了克服对舒适的贪爱,于是他制定自己不可以睡觉超过多久,不可以睡多舒服的床等等。
于是这个世间充满了各种看起来是智者的人,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禁忌和忌讳,为自己制定了一些逼迫自己遵守的戒律,犹如很多人戒烟戒酒戒网戒手淫一样。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戒律。并且他们心里清楚,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戒除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贪爱。当然有的人只是因为知道贪爱而不自知的后果。比如身体健康之类的。也有少数人,他们是因为观智的成熟,他们发现了贪爱是自己诞生轮回的原因。所以他们目标是无生,涅盘。
这个阶段的话,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达到行舍智的人,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来。
包括各种五花八门的苦修。
比如我们在现今就能看到的,很多印度苦修的僧侣,咱们国家终南山里很多苦修的隐士。各种宗教里苦修的僧侣。当然有的是因为行舍,有的为了其他原因。
就犹如当年佛陀出家以后,其中六年在山林里的苦修,比如不吃饭啊,饿肚子,每天只是吃极少的食物来勉强维持生命,比如不洗澡,比如不睡觉,枯坐,甚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修行各种艰苦的瑜伽姿势。
现在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修者,一步一拜,吃得极少,休息极少,行走千里万里等等。
他们其实都是在试图用一些方法来消灭对事物的贪爱。包括我们常常听到的言论,比如身体就是一具臭皮囊而己呀。比如美女只是一副白骨啊,比如好吃的美食吃到肚子里最后还是变成屎啊,比如富翁大官,到头也是个凡夫啊……这些是我们经常从很多修行人嘴里听说的言论。说不定他们也正在苦修着。
这些舍弃自我贪爱对象的行为,就是行舍的过程,因为智慧而行舍,那就是行舍智了。
行舍智阶段,多多少少都会体现出各种各样的戒律,各种各样的形式,各种各样的苦修。不过时间长短不等,只是说,我们很容易在行舍智出现的时候这样,或者看到有行舍智的人搞这样苦修的一套。
从经文里面还有特别极端的行为,什么割肉喂鹰啊,伺身喂虎啊等等过去释迦成佛前的本生故事。很多人还拿这些来当作慈悲的代表故事。当然我不否认慈悲的部分,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欢用这些故事来说,你看看,佛陀过去多么傻,做这样的事情。用这个言论来攻击佛陀的教导。
实际上理性一点来看,这有什么,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行舍的方法而己。另外还有一点,这一点特别重要。
佛陀每次讲到他过去有过的这些行为,比如割肉喂鹰,伺身喂虎。他最后说了什么?他说他当时这样做了,但是呢?他这样做以后,他没有成佛,他没有成就,那一生就这样了。他没有因为这样的行为,导致他成就了。
试图各种攻击的人,他们可以断章取义说这些行为是愚蠢的。但是我们如果真要对自己负责,要明确知道结果,佛陀确实过去这样做过,但是没有结果,所以并不是正确的 m道路。
行舍导致苦修,苦修,却是没有结果的。很多人很长久的卡在行舍智这个阶段,时间长得不可思议。苦修好久好久,但是一首还在苦着呢。
这个时期的修行人特别容易受攻击。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说:佛教,老庄,你们就是消极厌世,什么无为,不治理,不主动改善,不生产劳动,抛家弃子,逃避现实,缩头乌龟,不繁殖,反人类……
呵呵,说厌世,哎,还真没错,确实是挺讨厌这个世界,试图离开就不再回来。但是那些什么不生产啊,不劳动啊,不繁殖啊……哎哟,这只是半路上而己。有的人不生产劳动,但是他繁殖,有的人他不繁殖,但是他还是生产劳动的好吧?每个人给自己设计的都不一样的,个人是个人。先不讲这些,下面好好看,好好学,才知道,不可能是这样的,这样修个屁呀。好,废话不多讲,继续走着。
如果前面我们审查智没有成熟,那么长久以来我们一首持戒,一首想方设法来远离所贪爱对象的方式,它居然最后没有结果的。
所以为什么行舍起不到明确的作用?
我们利用审查智,马上来审查,立刻就会知道了。审查智啊,一旦获得了,就很好使,马上使用。
这里需要用双论来审查,也就是二元论。什么意思?
苦的对立面是什么?是乐。光明的对立面是什么?是黑暗。远方的对立面是什么?是近处。
所以,我们其实根本没有办法舍弃什么。
舍弃富有对不对,不愿意富有对不对?那么我们的心在排斥钱财。确实表现出来就是不贪爱富有了。但是呢?对立面就是清贫,我们是否己经在贪爱原来目标的反面了?贪爱清贫?
舍弃男女之欲,远离异性,表面上我们心在排斥异性对不对?但是呢?对立面是否就是一个没有异性的境界?我们是否己经在贪爱一个没有异性的环境?
舍弃名誉名声社会地位,表面上舍弃了身份,不再贪爱身份。那么是否心己经在排斥名望,而贪爱名望的对立面呢?
以此类推。我们会发现,无论我们远离什么东西,我们就在亲近这个事物的反面,我不愿意贪图光明,那么就去到黑暗里。我不愿意吵闹的环境,于是刻意排斥吵闹,排斥宁静,排斥这个,排斥那个……我们会发现两个对立的极端,不是贪爱一个事物,就是贪爱它的反面。
于是这里重点来了,我们发现,我们排斥一样东西,这个叫【嗔】恨,它就是贪爱的反面,我们不是爱一样事物,就是嗔一样事物。贪爱的反面就是嗔恨。
二者相辅相成,如果我们不嗔恨一样事物,我们远离它干嘛?就犹如我们因为嗔恨轮回,嗔恨各种名色法的坏灭,嗔恨各种苦,所以我们厌离它。
嗔恨就是原本贪爱的反面,或者说贪爱原本对象的反面。
还有一个核心,其实我们发现,不管是因为贪爱亲近比如张三,或者因为嗔恨远离张三。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心以张三为目标。如果是贪爱,那么见到张三就靠近。如果是嗔恨,见到张三就远离。我们亲近和远离虽然是不同的行为,但是作意目标依然是一个。张三还是我们心的所缘啊,我们所缘的还是名色法呀,还是因缘法呀,还是有为法呀。
这样怎么可能离开名色法呢?自然是一首在贪爱的。反面就是一首在嗔恨的。我们的行舍过程,其实根本什么都没离开。什么都没有消灭,仕途消灭贪爱的时候贪爱的反面嗔恨成长了。
这就是为什么苦修没有结果,强硬的戒律没有办法使人解脱。这是第二次破【戒禁取见】。虽然我们的初衷,为了试图消灭贪爱而持戒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审查智来发现嗔恨的话。行舍智就到底了,还是没有办法真正的破除贪爱。更谈不上无明了。
以上就是行舍智的情况了,我们审查行舍,得到完整的行舍智,发现了嗔心。于是怎么办?继续审查呗。
因为贪也不是,嗔也不是。于是,完整的观智出现了。
我们怎么对应贪嗔啊?
接下来就是随顺智的出现。随顺智,就是证果的重要门槛了。举个例子好了,比如一个鸡蛋,它立在平面上,偏左(贪爱)一点它就朝左边倒下,偏右边(嗔恨)一点,它就朝右边倒下,它必须两边平衡,它才能立住不倒。
这样想,就明白,贪爱和嗔恨都是应该消灭的对象。只有【中道】才能平衡。才能消灭贪嗔。
好了,就到这里,己经发现【中道】了。中道引发的智能就是随顺智,随顺智一达到,立刻会在一个刹那间,不足一秒的时间内,引发种姓智,道智,和果智。就这一个刹那,立刻断掉所有疑惑,证得初果须陀洹。
具体是怎么样的呢?下节我们好好讲讲这个随顺智。
很多人肯定要说,切,你讲的这些,我几百年前就想通了,我怎么还这个样子啊?告诉各位,学处是很细微很细微的。前面任何观智的不圆满,不实践,它永远只会停留在有所知的层面,永远不会是有所证的层面。好比纸上谈兵。比如看了很多驾驶教学的书,但是从来没有好好的练习开车,这个人懂得很多,但是始终不会开车一样的道理。
所以,行舍智里的苦修,或者持戒的阶段,是不可能避免的。我才会说,很多人都出现苦修的经历,或长或短。但是基本没有任何人是没有这个阶段的。
另外,如果厌离智,欲解脱智(出离心)不成熟,后面的观智都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包括为什么我先讲贪爱再讲嗔恨。因为如果出离世间,嗔恨世间的心不成熟。怎么个明确嗔心啊?半贪不嗔的,修者无法明确知道自己是贪还是嗔。所以他智慧难以成熟。
有分心
尽量用通俗的方式给你讲一下什么是有分心,至于灭尽定,之后的章节会讲到这里就不提前讲了。至于死亡的心路,你得先知道心路是怎么回事,有分心是怎么回事。知道以后就不需要我细讲了,自己就知道了。
先说心路把,心路,就是心的作业通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的五根门,还有意门。这六根,所联系的,就是我们作业的目标,比如我们眼睛看见一个苹果,苹果的的光线传达到眼根,然后到意门,意门立刻起识别,辨识的心,以苹果为目标,思维分析苹果,以苹果为目标想,这是苹果,这一个完整的路线,就是心路了,就是我们心作业的通路,之前我讲过的,心在目标与自我之间是来回作业的,这样的通路就是心路。比如看见事物,就是事物传到眼根,到意门,意门思目标,想目标,然后灭去,这个就是看见事物一个完整的心路,整个过程非常快,一瞬间完成。这就是心路了。
那么什么是有分心?我用简单通俗的形容给你,心路,就是我们心作业的通路。
比如假设心是一个光子,我们所看见目标比如是一面镜子,我们的意门是另外一面镜子,这样光子在两面镜子之间来回反射,形成一个稳定的通路,那就是心路。
但是前提是,意门这个镜子它得是平整的。不然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不平整,光子射过来的时候,就被不平整意门,这个镜子散射出去了。
比如苹果的光照到我们意门,然后反射出去不是瞄准苹果的,而是旁边的梨子,再反射回来,又反射出去又不是梨子,又变成旁边的桃子,虽然只有一颗光子在运动,但是每次来来回回形成了无数条通路。在一瞬间完成,我们就没办固定的思,想,同一个目标,如果目标过多过散,我们就会抓不住任何一个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看见什么。因为心失去了目标,被分散了。所以叫做分心,但心路被不稳定的意门分散成很多条路的时候,就叫做有分心。
禅定中就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突然失去了目标所缘,会立刻落入有分,也就是说一下子抓不住自己到底在感受什么。于是就会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抓不住任何目标,所以没办法思想。
这就是落入有分了。艺术化的形容就是,神识散了。
实际上无想定就是这样的结果,长时间定在有分心里,导致没有目标,变得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想。
死亡的心路,就是心不再在取,或者取不到五根的所缘,只能是意识里的。心只能取过去的心路为所缘,所以人死的时候,会突然看电影一样回顾一生。然后因为这些过去的心路为所缘让人产生贪爱或者嗔恨的对象,于是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或者过去的目标,形成未来结生的贪爱或者嗔恨。大体就是这样,细节的话,有机会吧再讲。
至于灭尽定,它不是有分的心,而是不分,所以它是以究竟法涅槃为目标的。是有明确所缘和业处的,所以他不像无想定一样,不能感知,它只是不感知了而己。不是不能。这个就是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