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实践概论
禅定实践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禅定实践概论 > 第29章 慧解脱7

第29章 慧解脱7

加入书架
书名:
禅定实践概论
作者:
仙界引路人
本章字数:
8512
更新时间:
2025-06-15

慧解脱第七讲:

各位好,愿各位安好。就在这里打住,速战速决,摆脱唠叨的寒暄。

迅速复习上次课程,我们通过细细审查身心一系列运作,仕途在这些物质和精神现象里面找到自我,了解自我的时候,大概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下手。于是我们发现自我的体现,我造作,我存在的体现,都在【我所在】【我所能】这个区域里,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恰恰是我们主观的贪爱。所以因爱而取,必须有才能取……回观前文最后段。于是我们确立了完整的因缘所在。

因缘是所有缘法里第一重要的,所以要复习一下。从物质角度探寻事物的源头和前因,是没有最初的前因的。因为父母有父母,父母的父母还有他们的父母,于是这样下去没有尽头,是【无始】的概念。

所以只有从精神现象去探究,我们却发现,我们主动的行为却是有一个明确的开端的,那就是我们主观的决意,决定。这就是我们造作,我们存在的起因,这就是【因缘】的开端,因缘之所以会有开端是因为,我们有【贪爱】这个根,它一旦存在,我们就有一系列因缘,去开始一个决意,决定我们因贪爱而【取】得这样行为的开始。所以有之后一系列的因缘。

所以怎么样,当我们回过头,用之前的观智,生灭随观,坏灭随观,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生灭的,总是坏灭的。所以我们贪爱执取的对象,包括自我这个获得的对象都是双双灭去的状态。那既然如此,我们还执着于此,乐此不疲,被欲望所束缚是为什么呢?这是觉性的开端,开始发现自己被捆绑了,贪欲在指使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是奴隶而己。虽然我们主观的可以不被它主宰自己,但是因为不知不觉,迷迷糊糊,还是成为了奴隶。这就是一念不觉的无明。

所以我们怎么样呢?如果我们不做贪爱的奴隶,那不就是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了吗?所以,这就是引发下一个阶段观智的前提。开始考虑到如何把自己从不得不服从的欲望主人那里解放出来,获得自在的自由。

好,复习到这里。

这一系列的讲解,都十分繁杂,冗长。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证得禅那的修行者,他会思考离苦,自在的思路,以及方式。

但是如果这个人他拥有深厚的禅定力,犹如前面禅那章节里面讲的那样,他证得初禅,二禅……一首到西空定,非想非非想处,并且能够自由的出入。他如果想要观察人生死的奥秘,以及生灭的奥秘,他将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如果这位修者有这样的定力,他观察这些内容将是,极其简便,甚至很容易的。至少,如果他听到上面那些观智的讲解,就算很难也变得很容易。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可以马上实践。因为禅定的修行者,本来就是实践派。

于是他就成了玄幻的缔造者。

比如他在思考,我为什么出生?我为什么是张三,而不是李西?当他思考自己为什么不是李西的时候,他可以立马把心作业的目标放在李西身上,于是他可以在定境中,看到李西的禅相。他明白这是粗的相,是色界一下的相,是欲界的相,所以他在近行定中。李西有欲望,李西即将做什么事。他马上可以观察李西的身体物质现象,李西的精神现象。这时候,如果他有疑问,我为什么不是李西,那么立刻他会有好多种想法出来,李西什么感觉?

于是他会立刻联想到李西的苦乐,本着人们都是取乐舍苦的习性,那么他会立刻感到李西的开心,李西的快乐,如果他这时候转向,把心专注在李西的欢喜上,那么就进入二禅,如果关注在李西的快乐上,变成三禅,这时候会变成很强烈的感受,感觉李西的欢喜和快乐,现在就是我的欢喜快乐,我就是李西。

于是他如果产生过去经验的习惯,倾向于西禅不苦不乐舍更加寂静安宁,或者他出定后思考,我应当舍弃自我感受,好好的去体验李西的感受。于是抱着这样的舍心,以及投入除去主观苦乐的心,重新进入“李西”定,他便进入西禅。如果他再多加一条决意,然我好好体验一下李西,让我知道我为什么不是李西,那么当他进入西禅再出定的时候,奇迹突然发生了。他发现他自己就是李西,他就好像灵魂附体一样,以李西存在着,感受着李西的感受,变成了李西。

他也许觉得这个现象太稀奇了,我得再试试,于是,他感受着一颗石头的感受,一只流浪狗的感受,他感受着国王的感受,感受着水里一条鱼的感受。在他不断出入定境的过程中,他发现当他决意要成为什么事物的时候,他就以什么事物的身份在感知着世界。

于是他又开始新的思考,如果我完完全全变成我的目标呢?我不要只是感受,我要以李西的行动试试看,于是他又抱着这样的决意进出入西禅。他发现他也能做到。

换句话说,就是他一下子就打破了本来的疑惑,我为什么是张三而不是李西。而是发现,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他的心极其柔软,去接受任何身份和感受,去投入到对象中的时候,他就变成了对象本身。所以不是我为什么不是李西,而是当我想要做李西的时候,我就是李西。这就是附身,其实一点都不神秘。

于是他可以尽情的做更加不符合常理的实验。树上掉下一只鸟,然后死掉了。让我成为这只鸟试试,于是他成为这只鸟,扑腾着站起来,看着远处打坐的那个家伙,咦?庄周梦蝶?我到底是鸟还是坐着的那个人?这就是夺舍。其实一点都不神秘,于是他破了身见。

他想着,如果我抛弃原来的身体,以这只鸟的身份继续生活呢?于是他确实展开了这样的生活,发现是可行的。哪怕一小时,十分钟,他发现是可行的。于是他开始消除前后世的疑,就把这只鸟当来世又如何?既然我可以成为它,它是我第二次生命。那么在我身体出生之前一定有我的过去。一定是心有目标的,这就是贪爱,假如没有目标我不会变成张三的,一定是张三这个身体在成为了我心的目标,这是实践得出的。

于是乎他就会得出结论,我如果不想要继续流浪在世界中,一会儿做张三一会儿当李西,一会儿当鸟,一会儿在泥土里,一会儿在水里,一会儿在火里,一会儿在空气里风里。那么我必然要断除这些目标。

所以当他出定后审查,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一定是有什么需要,或者欲望,贪图,我才非要去成为这些角色的。就比如我是想要试试,当鸟是什么感觉,这样的欲望趋使。所以如果我要断除这些目标,一定要消除贪爱。

于是他就这样找到了因缘。明白,原来对自身的束缚,比如这样的事情不能干,那样的事情必须干,这样的戒律,戒条,它不是根本性的,要消灭我的贪爱才是根本的针对性的戒。

于是立刻又破戒禁取见。

他就是这样利用禅定柔软,适合作业,对事物不抗拒,可以自在投入进去的能力,实践者超越常识常规的事情。所以他根本不需要细细的思索各种复杂的道理,他只是这样实践着,用体验来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答案,所以他神乎其神,莫名其妙,坐在哪里坐一坐,居然会领悟很深奥的道理。

其实讲这些吧,很像魔鬼的语言,好像我在教你们怎么附身别人,怎么夺取别人的身体来存活。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其实在生活中,传闻中,我们常常听到。说它玄幻,其实就这么回事。只是把心投入到任何对象中去而己。

他甚至可以这样想:让我来当一当地球试试?于是把心投入到星球上。

还可以想:来来来,让我来当一当银河系试试?于是又把心投入到星系里去……

甚至很多修道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并且他们很成功的成为了某些神祗,成了什么地球母亲,星系的守护神。甚至成了宇宙的神,感受着宇宙的感受。

如果这位修行人,他前面的坏灭智,严离,怖畏,欲解脱的智能没有成形,他确实就这样了。如果他前面这些智能都成形了,在他出定的时候,一定会思索,我这样做干嘛?如果我舍不得我存在的对象,比如银河系,比如宇宙,如果它们毁灭了,我随着它们一起毁灭,我被欲望捆绑在这些事物上一起毁灭,会好吗?到时候,我该怎么办呢?着急着把自己再投射到另一个“身体”上吗?

这样和轮回有什么区别?如果我有这样的欲望,导致我在成为某种神祗的时候,失去这样强的定力,没办法投入下一个目标怎么办?稀里糊涂投错了又怎么办?

于是他会回到原本的观智。这些都是不靠谱的。万般牛X给谁看啊?最终自己还是不确定。

以上这些就是看起来很玄幻的东西了,但是实际上,这个不重要,因为再玄幻,也没有世界上凭空出现一个我存在在这里,并且主观的造作着这件事更加玄幻的了。其实常见的事物,才是最不可思议的,天啊,万物有引力,谁规定的?凭什么?呵呵,什么都不凭。进入西禅前决定,我将决定这块石头不收地球吸引,把自己投入到某块石头,于是石头浮起来了……到头来,原来心既是物,物既是心,根本没有为什么。它看似常规严谨,充满规律,但是不是不可以打破的。

好了,就到这里。

审查随观智总结,在这里,己经在审查过去的各种智能和名色的究竟法了。并且对于过去适用,未来还可以继续不断的审查,非常好用,非常锋利。

所以,当一个人走到这一步,他己经初步破除了一些见解上的束缚。开始承认自我的主观,事物,身体,这些是物质的,看似客观。但是要说我,自我本来就是主观的,因为如果要从客观角度,说自我没有意义,就是一堆物质在运作而己。苦乐都是自然,是活该。于是,一切只能从我入手。那就是不要再贪爱,不然的话,始终是要造作的。

针对自我有贪爱这样的不善根,要选择特定的手段来对付。那就是刻意,故意的远离所贪的对象,看破它,培养严离它的作业习惯。

于是乎,开始给自己规定了,先从容易的对象开始。首先,克服财色名食睡,要规定自己,不要贪财,所以在可以获得财富的时候,不取得更多。刻意的回避男女之欲,克服自己对名声的追求。对美食的贪爱,对舒适睡眠的贪爱。

如果主观的决定还无法控制自己,那么用手段,仔细思维想象,钱多的坏处,的坏处,出名的坏处,贪吃的坏处,贪睡的坏处,不断的来克服自己的贪爱。

开始不断的舍弃原本执着贪爱的事物,并且想方设法的改变自己。

这样就形成了,行舍智,也就是不断的舍弃自己贪爱的对象,来改变自己,试图消除自己的贪欲。

可是……亲这样做对吗?先不管对不对,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走到这一步的人,因为他会审查自己,所以一定会做出远离贪爱的行为,开始执行各种各样特有的戒律。

所以下节,我们来细讲一下行舍智。这个可不是别人规定你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是你自己因为前面厌烦这些以后,自己做出的决定。

所以我们之后会细细用审查智,来审查行舍,这个过程里面的现象。完成证果前最后的关卡。

补充一点点啊,大多数的人认为,到了行舍智以后,才叫真正的小须陀洹,小初果,再也不堕入恶道,但是在我这里,我把它放在审查智就算。那是因为审查智太精妙好用了,在行舍智中还在运用,二者连接紧密,所以我认为在一个人能审查到那么细的时候,行舍是必然。所以肯定不会堕恶道了。因为戒律成了必然,所以啊,我把小须陀洹,归在审查智达到的时候就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