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您这话说的,我又不是嫡长子,这么有出息干嘛,我和老三就安安心心当个藩王不就得了嘛!”
他话音刚落,一旁的朱高遂也连忙附和道:
“就是就是!还是当藩王好,当皇帝太累了,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皇帝狗都不当!”
听完小儿子的话,朱棣脸都绿了,这就是你朱高煦带出来的兵,什么时候皇位还成烫手山芋了?
于是无奈之下,朱棣只好看向老大,虽然看着还是有点胖,但比以前那病怏怏的模样可好太多了,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然而原本站在一旁默默无闻的朱高炽见自家老头子将目光转向他,顿时就心头一跳,连忙开口道:
“爹!其实老二比我强啊!无论文韬武略,老二都在我之上啊!而且爹不是常说老二才是最像你的那个嘛,您看我这体弱多病的是万万担不起这重任的,您还是让老二来吧!”
朱高煦听自家老大居然要将这太子之位扔给他当场就不乐意了。
“诶……大哥,你可是嫡长子啊!天底下哪有嫡长子不当太子的道理啊,而且大哥从小饱读诗书,政治才能出众,我朱高煦妥妥一个莽夫只知道带兵打仗,这太子之位非大哥不可!”
朱高遂:“就是就是!非大哥莫属!”
“我,体弱多病!!”
“我,纨绔子弟!!”
“我,年龄尚小!!”
“你功劳大。”
“你是嫡长子!”
“你军中威望高!”
“你是嫡长子!”
“你最像父王!”
“你是嫡长子!”
……
“你就不能说点别的?”
“你是老大!”
“淦!”
朱棣看着三个儿子在那里吵来吵去顿时头都大了,从古至今哪家皇族不是为了皇位争个你死我活,结果到了他这儿怎么就变了呢。
“够了!高炽!你是嫡长子,等我登基后你自然应该是太子!”
在朱高炽丧气的表情中,朱棣首接选择了乾坤独断,而后在看向另外两个小兔崽子。
“至于你们两个,自然应该是亲王,但是就先别去就藩了,给我留下了帮忙!”
啊?
看着朱棣决绝的模样,朱高煦也不能再反驳什么,至少老大是太子,那他后面想摆烂还不是信手拈来嘛,在哪摆烂不是摆烂,至于帮忙?
那就得看他心情咯!
在太子这件事情上,朱棣没有询问任何人的意见,主要是没必要,下面三个嫡子就没一个想当太子的,所以立嫡长子为太子想来也不会有人反对。
……
一个月后,新皇登基举国欢庆。
应天紫金山巅。
这里是当年朱元璋叩告苍穹建立大明的地方。
今日这里依旧人满为患,文武位列两旁,数十万大军整齐列队旌旗遮蔽了天空。
今日朱棣也要在这里完成他的登基仪式。
朱棣身穿明黄色龙袍,身上龙威升腾,一身气势不怒自威。
而在他旁边的是穿着凤袍的徐妙云,一身气质端庄典雅,朱高煦三兄弟分列两旁,身上蟒袍神采奕奕。
方孝孺在下方念着又臭又长的继位告文,总结下来就是:朱棣是天命所归,朱允炆不太行,所以朱棣造反是正义的,是遵循朱元璋意志的,所以今天登基理所当然。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将建文这个年号给废除了,首接将洪武年号延续了下来,而明年开始则启用他的新年号,永乐!
明年便是永乐元年。
嗯!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等所有的事情都结束,接下来自然就到了大家翘首以盼的封赏功臣环节了,大伙儿提着脑袋陪你造反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嘛!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原燕王妃徐氏,出生名门,人品贵重,贤良淑德,阴阳和合,化育万物,将北平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朕稳定后方免去后顾之忧,特此封燕王妃徐氏为皇后,正位中宫,以承宗庙,母仪天下!
嫡长子朱高炽,文德兼备,有勇有谋,替朕稳固后方,劳苦功高,今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世子妃张氏为太子妃。
嫡次子朱高煦,文韬武略,英勇善战,改良火器,训练士卒,多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首将倾,每战必先百战百胜,保存高皇帝遗诏,功在社稷千秋,今日立高阳郡王朱高煦为汉王,封征虏大将军统帅皇城兵马司,赐先斩后奏之权。”
轰!此诏一出众人皆惊,统领皇城兵马司啊,皇帝这是将应天所有的兵马都交给汉王统领啊,如此权柄即便是太子都没有啊!
一时间下方大臣心思各异,他们仿佛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而一旁的朱高煦也懵了,他没想到自家老头子会给他来这一手,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吗?
就算大哥不计较,但满朝文武这么多人,难免不会有人起坏心思啊!
“嫡三子朱高遂,文武双全,今立为赵王,为皇城兵马司副指挥使,封锦衣卫都指挥使,统领锦衣卫。
宁王朱权,自愿献出朵颜三卫,有功于社稷,念大宁苦寒,今改封南昌,以表圣恩!”
得,老头子这是要将他和老三绑一块儿来跟老大打擂台啊,难怪历史上的汉王和赵王没一个是有好下场的,这样的权力拿在手里谁把持得住啊。
可惜!太可惜了!
可惜老头子还是小看了我的摆烂之心。
朱高煦这么想,但其他的文武大臣却不这么想,现在他们考虑的是该站队哪边,历来皇位之争都无亲情可言,一旦占错了可能会累及全家。
念完这些,只见一个太监又从怀中掏出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原燕王府副将张玉,有勇有谋,每战必先,多次舍命护驾,封为英国公。
原燕王府副将朱能,骁勇善战,摧城拔寨,多次斩将夺旗,封为成国公。
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许僧服入朝,长居僧寺!”
对于姚广孝的册封大家都没什么意见,朱棣能够顺利靖难成功,姚广孝居功至伟,说他是靖难之役的总设计师都不为过。
而朝廷百官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们明白姚广孝在朱棣心中的地位,自然没人敢去触那位黑衣宰相的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