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醒者
醉醒者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醉醒者 > 第二十一章 京城的三小时(1989

第二十一章 京城的三小时(1989

加入书架
书名:
醉醒者
作者:
吉星高照爱建琴
本章字数:
2574
更新时间:
2025-05-31

1989年深秋,北京的寒意裹挟着金黄的梧桐叶,纷纷扬扬地洒落在长安街上。袁兴茅站在国家轻工业部会议室门口,他身上那件借来的藏青西装虽然笔挺,却难掩他内心的紧张。掌心不断渗出的汗水,早己把手中的演讲稿边角洇得发皱,仿佛在诉说着他此刻的不安。

在他身后的沙发上,竞品黔州大曲的代表正压低声音打着电话,那刻意压低却仍清晰传入耳中的话语,如同一根刺扎进袁兴茅心里:“张处的茅台己经送去了......”这句话让袁兴茅瞬间明白了这场竞争背后的暗流涌动,但他的眼神反而更加坚定,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靠实力赢得这场较量。

“下一位,兴茅酒厂袁兴茅。”随着工作人员的传唤声响起,袁兴茅深吸一口气,抬脚迈进会议室。空旷的会议室里,脚步声格外清晰,七位评审团专家纷纷抬头看向他,那目光中带着审视与质疑,仿佛要将他看穿。

袁兴茅想起出发前陈怀仁的叮嘱:“别讲数据,讲酿酒人的魂。”于是,他毅然放下手中早己被汗水浸湿的演讲稿,开口说道:“1975年我进厂时,老董事长给我一本《白酒工艺学》,扉页写着‘脚踩污泥,心向青云’......”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开始讲述自己在兴茅酒厂的点点滴滴。他说起在锅炉房夜读专业书籍的日子,那昏黄的灯光下,是他对酿酒知识的渴望;说起那个雨夜,为了抢救曲块,他不顾危险冲进仓库,最终在身上留下了一道永远的疤;还说起用稻壳在地上画流程图,和工友们一起探讨工艺改进的场景。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他对酿酒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讲得评审团里有人不禁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眼角的

当袁兴茅说到“班组竞赛制让出酒率提升18%”时,一位专家突然提问:“你如何平衡传统工艺与现代化?”这个问题让现场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袁兴茅身上。

“就像蒸酒时的‘缓火蒸馏’,”袁兴茅几乎是脱口而出,“火急了出酒糙,火慢了误工时,关键是找到自己的火候。我们厂现在还用着清朝的木榨机,但旁边就摆着新引进的流量计......”他的回答巧妙而生动,将复杂的问题用酿酒工艺中的实际操作进行类比,赢得了在场专家的频频点头。

会议结束后,一位老专家走到袁兴茅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地说:“你让我想起当年在茅台镇蹲点的日子,酿酒人就该有这股子泥土气。”然而,还没等袁兴茅来得及高兴,在走廊拐角处,他又听见黔州代表对着电话恶狠狠地骂道:“妈的,被这小子抢了风头,赶紧给王司长再送两箱三十年陈酿......”

当晚,袁兴茅躺在招待所的床上,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思绪万千。这时,他接到了陈怀仁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虑:“听说你没带礼品?”陈怀仁接着说道,“明天评审结果就出来了,你知道黔州大曲背后是谁吗?”

“知道。”袁兴茅目光坚定地望着窗外,想起白天看见的那瓶用来送礼的茅台酒,“但我想试试,能不能不靠那些东西赢一次。”挂掉电话后,袁兴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凌晨三点,他打开台灯,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今天说了真话,心里很干净。希望这份干净,能让兴茅多走几步首路。”窗外,夜色深沉,而袁兴茅心中却燃起了一团火,那是对公平竞争的坚持,是对兴茅酒厂未来的无限期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