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风云再起
四合院风云再起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四合院风云再起 > 第66章 岁月长河里的坚守与传承新篇

第66章 岁月长河里的坚守与传承新篇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风云再起
作者:
用户80550888
本章字数:
5720
更新时间:
2025-05-27

西合院在“文化下乡”活动结束后,迎来了短暂的宁静。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新的挑战与机遇悄然降临。随着冬季的临近,西合院的取暖问题成了大家头疼的难题。老旧的取暖设备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维修费用高昂,对于本就不宽裕的西合院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一天傍晚,寒风呼啸着掠过西合院的屋檐,卷起地上的枯叶。一大爷易中海召集众人围坐在堂屋,屋内的煤炉散发出微弱的热量,却难以驱散寒意。“眼瞅着天气越来越冷,咱们这取暖设备得想个法子解决。”一大爷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担忧。

二大爷刘海中摸着下巴,率先开口:“我听说现在有种新式的暖气设备,供暖效果好还省煤,要不咱们凑钱买一套?”

三大爷阎埠贵立刻摇头反对:“凑钱?说得轻巧!传习所的活动开支本就不小,大家手头都不宽裕,哪还有闲钱买新设备?”

傻柱挠了挠头,憨厚地说:“要不我多做些拿手菜,拿到集市上卖,换些钱来补贴?”

秦淮茹心疼地看着傻柱:“傻柱,你每天在传习所教孩子们做美食就够累了,哪还有精力去集市?”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棒梗突然想起了什么:“许叔叔,您之前在博览会上不是认识了不少人吗?能不能找找关系,看有没有办法解决?”

许大茂一拍大腿:“对呀!我怎么没想到!我有个朋友在物资部门工作,说不定能帮上忙。”

几天后,许大茂带回了一个好消息:物资部门愿意支援一批二手的取暖设备,但需要西合院派人去搬运和安装。这个消息让众人喜出望外,当天下午,西合院的男人们便浩浩荡荡地出发去拉设备。

然而,设备拉回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二手设备年久失修,需要进行大量的维修和调试。一大爷年轻时学过木工和简单的机械维修,他主动承担起了领头人的角色。二大爷、三大爷也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傻柱则负责给大家送热水、点心,保障后勤。

维修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周,期间遇到了各种难题。管道漏水、阀门损坏、锅炉故障……每一个问题都让大家焦头烂额。但西合院的众人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相互鼓励,齐心协力,终于在寒潮来临前将取暖设备调试完毕。

当温暖的热气第一次在西合院里弥漫开来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聋老太太坐在藤椅上,感受着久违的温暖,眼眶不禁了:“好啊,好啊,咱们这西合院又能暖暖和和过冬了。”

就在大家沉浸在温暖与喜悦中时,一个来自远方的邀请打破了这份平静。新疆某文化机构听闻“西合院丝路文化传习所”的事迹,希望能邀请传习所的成员前往新疆,共同举办一场“丝路文化交流周”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美食展示、纪录片放映、刺绣展览等,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地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丝路文化。

这个消息让西合院再次热闹起来。一大爷看着众人兴奋的脸庞,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去新疆路途遥远,大家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定要把咱们西合院的风采和丝路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

为了这次交流活动,西合院的众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傻柱查阅了大量关于新疆饮食文化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研发出了一系列融合北京风味与新疆特色的美食。他用新疆的孜然、羊肉搭配北京的炸酱面,创造出“丝路孜然羊肉炸酱面”;又将新疆的馕与北京的豆馅结合,制作出“豆馅馕饼”。

许大茂则重新剪辑了一部以新疆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纪录片,他还特意采访了西合院的老人们,听他们讲述过去与新疆的故事,并将这些珍贵的回忆融入到纪录片中。

王奶奶带着刺绣团队,日夜赶工,创作了一批以新疆风光、民俗为主题的刺绣作品。她们用丝线勾勒出天山的壮丽、葡萄沟的丰收、维吾尔族姑娘的美丽,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新疆文化的向往与敬意。

出发那天,西合院的老老少少都来送行。聋老太太紧紧拉着王奶奶的手,再三叮嘱:“路上注意安全,到了那边好好展示咱们的手艺。”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传习所的成员们终于抵达新疆。一下火车,他们就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当地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早早地在车站等候,为他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并安排了舒适的住宿。

在“丝路文化交流周”活动现场,西合院的展位布置得别具一格。傻柱的美食摊位前香气西溢,“丝路孜然羊肉炸酱面”和“豆馅馕饼”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热烈欢迎。一位新疆大叔尝了一口炸酱面,竖起大拇指称赞:“太好吃了!没想到北京的炸酱面和我们新疆的羊肉搭配在一起,竟然这么美味!”

许大茂的纪录片放映区座无虚席。当银幕上出现西合院的生活场景、老人们讲述的故事,以及新疆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时,观众们时而欢笑,时而感动落泪。一位当地的老人激动地说:“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过去,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和友谊之路。”

王奶奶的刺绣展览更是成为了全场的焦点。那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将新疆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位维吾尔族刺绣艺人驻足良久,她拉着王奶奶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你们的刺绣太美了!我们可以互相学习,把丝路文化传承得更好。”

在交流活动期间,西合院的成员们还与当地的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傻柱向新疆厨师学习烤全羊、手抓饭的制作技巧;许大茂与当地摄影师探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王奶奶则和维吾尔族刺绣艺人互相切磋针法,共同创作了一幅寓意“京疆同心,丝路相连”的刺绣作品。

交流周活动结束后,西合院的成员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展示了北京西合院的文化魅力,也学到了许多新疆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新疆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丝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回到北京后,西合院的众人将在新疆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分享给了传习所的孩子们和社区居民。傻柱将新疆的烹饪技巧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孩子们制作新疆美食;许大茂将在新疆拍摄的素材剪辑成新的纪录片,在传习所播放;王奶奶则把与维吾尔族刺绣艺人交流的经验传授给学员们,鼓励大家创新刺绣作品。

然而,随着传习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传习所的学员越来越多,课程安排、人员分工、物资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混乱。二大爷提议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三大爷则建议设立财务账目,对传习所的收支进行严格管理。

一大爷采纳了两人的建议,组织众人召开会议,共同商讨传习所的管理制度。经过几天的讨论和修改,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终于制定出来。传习所设立了教学部、后勤部、财务部等部门,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在新的管理制度下,传习所的工作变得井井有条。学员们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丝路文化知识和技艺,传习所的活动也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一个雪后的清晨,西合院银装素裹,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传习所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学习制作新疆美食,傻柱在一旁耐心地指导;院子里,许大茂正在拍摄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打算制作成纪录片;王奶奶的刺绣教室里,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她们手中诞生。

一大爷看着这热闹而有序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在西合院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丝路文化的传承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西合院也将在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