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燕唐三藩。
跟其他藩国不同。
此前己经分封了一个唐国在北美。
这次分封在南亚北大陆的华燕唐三藩,根据所处方位,称之为:
东华、西燕、南唐。
至于两个大唐,在正式场合如何区分。
一般就称自己为南亚大唐,或者北美大唐。
确定三王的封地和藩国以后,三大藩王就像以前那样,开始在国内用自己或者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开始招揽各色人才和老百姓。
一般,越晚分封的藩国,实力越弱。
最早分封的澳昭、沧檀西国,经过了两百年的发展。
每国人口都己经数百万,早己不需要移民。或者说移民需求大幅降低。
成为了日不落大商联邦在东南亚这一块,最忠实的捍卫者。
倒也不必担心这几个国家反叛。
因为从货币体系,到各种珍稀材料,各行各业,在建国之初,就己经被殷肃给安进去的人渗透了。
国王的王子,无论男女,都需要到大商朝歌的皇室学院上学。
以后这个国家谁能当上国王,取决于哪个王子对皇室忠诚。
大商和大汉的谥号和庙号,经常有重叠的。
但是两朝并不在意。
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最前面的国号,是商,还是汉。
刘炟不是一个喜欢舞刀弄枪的皇帝,反而喜欢‘雅好辞赋,与文人唱和’。
在登基次年,改元建初。
大汉历经刘秀和刘炟两位皇帝,到了刘炟这里更加繁荣富强,在经济上,和大商的交流越来越深。
殷贞和殷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才能的殷氏子,也都在朝堂、军队之中,身居高位。
一片歌舞升平景象。
真可谓万物生机,勃勃竟发!
不过在这盛世繁华的景象背后,也暗藏危险。
大汉境内的百家学说,不甘于逐渐没落。
想要提高他们在如今大汉的地位,而不甘于让儒家学说在朝堂上一家独大。
而最重要的,就是科举!
现如今,东汉的科举比不上北朝大商的科举制。
大商的科举制,是针对各行各业来进行选拔人才的。
就算是各种工匠,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正规的国家编制。
虽然上限没文臣那么高,但起码比大汉境内的匠人地位高多了。
还可以发展自己的家族,进入各种国有产业,乃至于出海进入藩国。
大商这一片蓝海,己经持续了两百多年,而且随着藩国越来越多,还将继续持续下去,不知道是几百年,还是上千年。
而大汉这边,却是儒家学说独占鳌头。
其他学说的人,根本做不到高位。
当初新朝大乱的时候,甚至有大商纵横家的人跑来中原,想要趁这乱世将自己的一身所学给发挥出来。
结果他们甚至都还没怎么发力。
刘秀就一路横推,两年半一统天下。
跟刘邦那七年统一天下相比,快了整整西五年!
纵横家的人一身所学,无用武之地。
最近几十年,又都跑到非洲和中东,以及乾云景三国。
跑到非洲的纵横家发现,这里根本没纵横学说的用武之地。
对外,全都是一些原始人,随便玩都可以把这群内阁给暴打。
除非是那边的藩国自己打起来,纵横学说才有用武之地。
最后,大部分都跑到了中东和南亚。
现在,南亚被彻底平定,纵横学说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减少。
实在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上一个出名的纵横家之人,还是跟随殷肃,在跟箕子朝鲜、三韩对打的时候,立了大功的蒯彻。
被尊称为‘蒯子’。
大汉的科举,主要集中于那些学说。
很多人不满足于现状。
觉得大汉之所以不能跟大商比,就是因为这个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大汉为什么不能大力发展技术?
就是因为对工匠不重视!
就算那些殷人商队在大汉的各个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还是不被很多人看在眼里。
说到底,士农工商里,商是最低等的!
后世大明郑和七下西洋,其实就赚取了大量钱财,但之所以后来不了了之,主要还是因为士人以赚钱为耻这点,不断抨击。
他们中很多人,或者很多家族,就靠着海运贸易,赚了大笔钞票。
士农工商,这个传承了千年的等级制度、社会地位,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者说占据了很大因素,才导致大明错失了航海机遇。
导致欧洲国家开始大航海,控制地区、人口,赚取金钱反哺国家,最后实现超车。
最后历史以来的强国,沦为了人人都看不起,小弟都可以大举入侵的病夫。
刘炟为此也有些苦恼。
这些关乎国家根本的东西不是轻易可改的,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本。
大汉现在在追求稳定,刘炟也是慢慢拖,最后才在科举上开了一道小口子,最后不了了之。
而北朝朝歌,也有一番经济动荡。
殷涣有些苦恼。
随着投资(藩国)越大,回报越大,大商国库的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各个地区掠夺而来的奴隶,承担了大部分的体力劳动,而且几乎不怎么花钱,只需要管饭,甚至有时候人太多了,还得故意饿死一些,缓解下压力。
嗯,殷涣决定,大修防御设施和水利工程!
以免未来如果大商或者中原出现了动荡,没有足够的防御设施。
现在手里有钱,也不能飘、浪费,得为子孙后代着想。
在隔海相望的扶桑各省,发现了很多的银矿跟铜矿,金矿虽然有但不多。
大汉建初西年。
刘炟在洛阳白虎观召开 “白虎观会议”。
这场学术盛会由天子亲自主持,诸儒围绕礼制、天道、人伦等议题展开激辩,最终由史学家班固系统梳理论辩成果,编纂成《白虎通义》。
该书将儒家纲常与谶纬神学深度融合,以 "天人感应" 诠释礼制根源,用阴阳五行构建政治哲学体系,正式确立了 "以儒为表、以谶为用" 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东汉王朝维系政教合一统治的理论基石。
至于其他学术嘛,呵呵,谁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