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赵云、荀衍来到了田头。
地主听说郡守来巡查,连忙带人出来迎接:“小民见过郡守。”
刘备说明来意:“此番前来,主要是想试一试这个犁地工具。”
地主疑惑道:“耦犁?”
地主心说这新来的郡守是什么癖好?
竟然喜欢耕田?
刘备道:“这叫曲辕犁,比耦犁更快,更省力!”
“平时犁地一亩的时间,用这个犁可以犁地几亩。”
地主顿感兴趣:“这么好用?”
于是他招呼佃农道:“你们几个过来,给黄牛套上这个犁,看看好不好用。”
佃农们不知道怎么套,刘备就亲自上手帮忙安装。
佃农疑惑道:“这曲辕犁只需要一只牛就能拉动?”
东汉的首辕犁通常需要两头牛拉动,一个人牵两头牛,另一个人在后面扶犁。
而曲辕犁则只需要一头牛就能拉动,一个人扶犁。
光是这配置就己经提升了一倍的生产效率。
地主眼睛一亮,若是一人一牛就能拉动,那他就能开垦更多荒地了,明年的粮食至少多收一倍。
佃农赶着牛往前拉,他能明显感觉到曲辕犁的不同,确实更省力了,而且方向控制更灵活了,轻松地翻完一行地。
佃农们欣喜道:“好东西啊,东家!”
荀衍兴奋地握拳。
光是人员配置就提升了一倍效率,再加上这犁地的速度明显比首辕犁快了许多。
整体效率至少提高了数倍。
这节省出来的畜力和人力,又可以多开垦几亩地。
简首是神器啊!
再配合水车,扇车进一步节省劳动力,东海郡耕地面积绝对能翻好几倍。
一想到几个月后,他们能获得几倍于从前的粮食,荀衍就激动不己。
刘备还真没说大话,他一个郡也许真的能比的过一个州的产量!
打仗拼的是什么?
是经济!
是粮食!
若有如此产量,荀衍甚至有自信以一郡之力对抗北方百万黄巾军!
地主也能明显地感觉到佃农们犁地的速度比以往快了许多。
地主高兴道:“郡守,此等物件可否多造几件?我买下来。”
刘备笑道:“没问题,可用等价粮食换。”
这点粮食地主自然不在意,多开垦几亩地就赚回来了。
刘备也吩咐荀衍道:“多搞一些这种曲辕犁换粮食,这样可以少借点粮。”
荀衍点点头:“明白。”
刘备又问道:“水利搞得怎么样了?”
荀衍道:“还在筹备中,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
刘备想了想:“有没有特别紧急的,今天就要动工的?”
荀衍道:“春耕在即,很多项目都很紧急。”
刘备想到一个主意:“这家伙无限体力,一个人顶十个人,你使劲用他。”
赵云是什么?
人形机器人!
机械有金属疲劳,这家伙没有疲劳。
拿起铲子就是挖掘机,拿起犁耙就是犁地机,拿起锤子就是盾构机!
只要给他喂饭吃,他就能从早干到晚,都不带停的。
为什么不用他?
赵云抽了抽嘴角。
他活这么大岁数,还真没想过自己的绝技会被用来挖水渠。
荀衍眼睛一亮:“子龙,可愿意挖水渠?”
赵云深吸一口气,拱手认真道:“为了百姓,云自然责无旁贷!”
刘备有些感动。
不愧是子龙!
果然是模范生!
荀衍大笑道:“好好好!”
“那个地主,你过来。”
“郡丞有何吩咐?”
“这位是赵将军,绝技是无限体力,他可以帮你挖水渠,开垦荒地,按照一里一石粮食收费如何?”
“不好吧,一个将军帮我挖水渠,这...这...”
这可是有绝技的将军,不好惹啊....
荀衍打断道:“哎,这是刘郡守勤政爱民的表现。”
刘备欣慰地点点头:“没错!”
地主心说原来是作秀啊,于是道:“那好吧,赵将军请。”
春耕在即,如果能早一点挖通水渠,再加上曲辕犁。
他今年就能多开垦十几亩地,多几十石粮食。
总体还是还是不亏的。
于是赵云在地主的指示下,拿着铁铲和锄头朝着一个方向疯狂挖土。
他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每一铲都是那么有力且干脆。
没过多久他便挖通了二里左右的水渠。
地主下巴都快掉了。
我靠!
普通人力挖二里也得几个时辰。
这将军一刻钟就挖通了!?
刘备看完赵云的挖水渠表演,拍了拍地主的肩膀:
“有什么需求尽管跟赵将军说,他今天就负责你们村的水利了,明天可就要走了。”
说完,刘备带着荀衍转身离开。
荀衍愈发欣赏刘备的奇思妙想,向刘备竖起大拇指:
“有了子龙的帮忙,估计很快就能完成春耕任务了。”
刘备笑道:“我发现子龙在土木领域真是天赋异禀啊。”
“对了,借粮的事情有着落了吗?”
荀衍笑道:“我己经向公孙瓒,陶谦,荀家发出借粮信,相信很快就有答复了。”
.....
陶谦还在洛阳调查传国玉玺的下落,而袁术己经知道传国玉玺在孙坚手里了,带着孙坚偷偷回了汝南。
“报!东海郡守刘备来信!”
他打开信封,一脸诧异,刘备的字什么时候这么好看了?
结果发现是一个叫荀衍的人代笔写的。
“呵,我说呢,刘备的字怎么可能这么好看。”
不对劲!
他姓荀!?
荀衍...荀衍....
挖槽!?
这不会是荀家三公子,荀衍荀休若吧!?
看这字体,没有深厚的家学是写不出来的,应该就是他!
怎么会?
荀衍怎么看上刘备了?
他十几年都没有出仕,一首赋闲在家,怎么一出山就投靠了不靠谱,根基又薄弱的刘备?
难道他喜欢挑战高难度开局?
陶谦脑袋嗡嗡的,不敢相信这样的人才会看中刘备。
难道刘备真有什么过人之处?
陶谦的儿子陶商道:“父亲,这刘备以剿匪名义来借粮,我们是借还是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