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七十一章 李勣:三朝柱石的政治智慧与军事经略

第七十一章 李勣:三朝柱石的政治智慧与军事经略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5276
更新时间:
2025-05-05

一、瓦岗崛起:草莽中的战略眼光

李勣(594—669),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人。其家族为北朝士族,父徐盖“好施轻财”,在地方颇具声望。大业七年(611年),十七岁的李勣投身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以“不取乡里”的策略崭露头角。他向翟让建言:“宋、郑两州地接御河,商旅往来,船乘不绝,若剽行至此,资用可给。”此策使瓦岗军在一年间扩军至数万,奠定中原义军核心地位。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杀翟让夺位,李勣因支持李密遭翟让旧部砍伤颈部,仍以大局为重,协助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同年九月,王世充突袭瓦岗军,李密败走降唐,李勣接管黎阳仓。面对李渊的招抚,他选择“籍郡县户口以付密,使自献之”,此举被李渊赞为“纯臣”,赐姓李,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

二、归唐征伐:从草莽到元勋的蜕变

(一)统一战争中的锋芒

武德三年(620年),李勣随李世民征讨刘武周,在雀鼠谷“一日八战八捷”,追击宋金刚至介休。武德西年(621年),他参与虎牢关之战,策应李世民生擒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武德五年(622年),李勣在洺水之战中诱杀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平定兖州徐圆朗之乱。

贞观三年(629年),李勣与李靖分道出击东突厥。他率部从云中首捣阴山,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败颉利可汗,“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此役彻底终结东突厥对中原的威胁,李勣因功封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

(二)边疆经略的制度化

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陀可汗夷男侵扰河套,李勣率轻骑三千突袭,在诺真水(今内蒙古达兰鄂罗木河)以“长槊冲阵”战术击溃敌军,“斩首三千余级,获马万五千匹”。战后,他建议在漠北设立羁縻府州,推行“以夷制夷”政策,使铁勒诸部“咸请内附”。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勣出任并州都督。他在任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主持修建晋阳宫城,加强边防体系,史载“突厥不敢南牧,塞垣安静”。唐高宗即位后,将其治边经验推广至全国,并州模式成为唐代边疆治理的典范。

三、灭国之功:唐帝国的疆域重构

(一)高句丽的终极征服

显庆五年(660年),李勣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二十万东征高句丽。他采取“水陆并进、分进合击”策略:

? 陆路:亲率主力从新城(今辽宁抚顺)突破,连克十六城,在金山(今辽宁海龙山)“斩首五万余级”,迫使高句丽权臣泉男生投降。

? 海路:派薛仁贵攻占扶余城(今吉林农安),切断高句丽与靺鞨的联系。

? 合围:总章元年(668年),李勣会师平壤城下,以“地道爆破”战术破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结束其705年的割据历史。

此役后,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版图。日本学者池田温评价:“李勣的东征彻底改变了东北亚政治格局,为东亚朝贡体系奠定基础。”

(二)军事制度的创新

李勣在战争中总结出“因敌制胜”原则:

1. 骑兵战术:在灭东突厥时,首创“轻骑奔袭”战术,以三千精锐破十万之众。

2. 后勤保障:东征高句丽期间,推行“军屯制”,在辽东开垦荒地二十万亩,解决粮草运输难题。

3. 情报网络:设立“细作司”,培养突厥、高句丽降卒为间谍,掌握敌方虚实。

西、庙堂博弈:权力漩涡中的生存智慧

(一)废王立武的政治抉择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反对。李勣以“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表态支持,成为关键转折点。他的立场实则基于三重考量:

? 制衡关陇集团:长孙无忌代表的关陇贵族长期垄断朝政,李勣作为山东士族领袖,需打破其专权。

? 维护皇权:李治欲摆脱权臣控制,李勣选择“效忠皇帝而非权臣”。

? 历史教训:玄武门之变时保持中立,避免卷入皇室斗争,此次延续“不结党”原则。

此举虽被《新唐书》批评为“一言丧邦”,但客观上推动了皇权集中,为武则天改革扫清障碍。

(二)托孤重臣的谨慎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临终前故意贬李勣为叠州都督,试探其忠诚度。李勣“受诏即行,家不还私”,展现绝对服从。李治即位后,立即召回李勣,拜尚书左仆射。李勣深知功高震主之危,多次上表请辞,最终以开府仪同三司身份参议朝政,实现“出将入相”而全身而退。

五、文化遗产:医学与军事的跨界贡献

(一)药典编纂的突破

显庆西年(659年),李勣与许敬宗等编纂《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全书收录药物844种,新增114种,首创“图文对照”体例,对药物形态、产地、炮制方法详细记载。日本学者丹波康赖在《医心方》中评价:“《唐本草》实为东方药学之母。”

(二)军事思想的传承

李勣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兵书,提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理念。他在《卫公兵法》中强调:“夫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以料敌,信以服众,仁以恤下,勇以制敌,严以正军。”这些思想被李靖、郭子仪等后世名将继承,成为唐代军事理论的核心。

六、历史镜像中的多维评价

(一)官方叙事的推崇

《旧唐书·李勣传》:“李勣始事李密,后归唐朝,参预百战,勋高望重。出将入相,为唐室之宗臣。”

《新唐书·李勣传》:“勣用兵多筹略,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李靖并称,世谓‘英卫’。”

(二)名臣论赞

李靖:“徐世勣智略过人,吾不及也。”

褚遂良:“英国公勋业冠世,然性善隐忍,非可测度。”

(三)后世争议

王夫之《读通鉴论》:“李勣以狡狯保身,视利而动,终为武氏篡唐之阶。”

现代学者陈寅恪:“李勣代表的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的博弈,塑造了唐代政治生态的多元性。”

七、权力的终章:贞观十七年的政治隐喻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追赠太尉,谥“贞武”,陪葬昭陵。其葬礼规格空前——灵柩由禁军护送,墓前立石人石马,仿照阴山、铁山形制,象征其灭东突厥、薛延陀之功。

然而,家族命运却充满悲剧:孙子李敬业于光宅元年(684年)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被诛,李勣墓被掘毁。这种“生前荣耀、身后凄凉”的结局,折射出唐代功臣的复杂宿命。

从瓦岗寨到凌烟阁,李勣的一生是隋唐之际寒门士族崛起的缩影。他以“智略兼人”的军事才能开疆拓土,以“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周旋庙堂,以“跨界创新”的文化贡献泽被后世。正如《资治通鉴》所评:“李勣之功,非独在疆场,实乃盛唐气象之基石。”其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鲜活的唐代政治军事教科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