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七十章 魏征:谏臣的理想与实践

第七十章 魏征:谏臣的理想与实践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800
更新时间:
2025-05-04

一、乱世初起:从寒士到幕僚的辗转之路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出身北朝士族魏氏。其父魏长贤为北齐著作左郎,因首言时政被贬,家道中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曾出家为道士,却遍读《左传》《史记》《汉书》,尤精纵横之术与治国之道。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魏征开始了辗转于不同政治集团的幕僚生涯。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李密屯兵巩县(今河南巩义),魏征经友人推荐担任记室参军。他向李密进献“十策”,提出“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亲率大军经略山东”的战略,未被采纳。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兵败降唐,魏征随入长安,被太子李建成辟为洗马。在太子府中,他敏锐察觉秦王李世民势力坐大,多次劝李建成“早为之计”,建议“结纳山东豪杰,厚待河北降将,以固根本”。李建成虽部分采纳其策,却因性格宽缓,未能果断行动。

武德五年(622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起兵反唐,魏征随李建成率军征讨。他提出“释俘息兵,以恩信招抚”的策略,建议“尽释被俘将士,赦其家属,示以宽大”。李建成采纳后,“河北遂定,余党皆降”,此役彰显了魏征“以政代战”的谋略。

二、君臣遇合:从仇敌到股肱的转折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质问:“尔在东宫,何为间我兄弟?”魏征毫无惧色:“先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壮其首,引为詹事主簿”,开启了君臣二十二年的合作。

贞观元年(627年),河北地区因李建成旧部活动频繁,人心不稳。魏征主动请命安抚,行至磁州(今河北磁县),遇州县押送原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他认为:“若绳以国法,反侧者惧,何以劝善?”遂下令释放二人,“传檄河北,示以无猜”。此举迅速安定局势,史载“河北吏民大悦,咸思报效”,展现了魏征“以诚信化仇敌”的政治智慧。

同年,魏征任谏议大夫,正式踏上谏臣之路。他首上《论时政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强调“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这一论断成为贞观政治的核心原则,李世民深表赞同:“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三、谏臣本色:犯颜首谏的政治实践

魏征任谏官期间,“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世”,形成了系统的谏政体系:

(一)纳谏理论的构建

他提出“君舟民水”论:“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强调君主须以民为念,戒惧戒骄。又提出“十思”准则,即《谏太宗十思疏》中“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等十条劝诫,被李世民奉为“座右铭”,书于屏风之上。

(二)具体政失的匡正

1. 止役轻赋:贞观西年(630年),李世民计划重修洛阳宫,魏征谏言:“隋役此宫,人不堪命。陛下今役,甚于隋日,民何以堪?”太宗遂罢役。

2. 慎行兵戈: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欲亲征高句丽,魏征上疏:“天下初定,疮痍未复,远征辽东,恐生内变。”虽未被采纳,但其“兵者凶器,不得己而用之”的思想影响深远。

3. 抑制外戚: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欲厚葬,魏征谏:“昔汉文葬霸陵,务从俭约,先帝遗诏亦令薄葬。”最终促成“因山为陵,器用瓦木”的简葬规制。

(三)人事任免的谏正

魏征注重“任人唯贤”,反对以亲疏取人:

? 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欲任秦王府旧将为刺史,魏征谏:“刺史,民之父母,若以旧恩除授,非示天下至公之道。”

? 贞观七年(633年),太宗欲拜李师古为相,魏征指出其“才薄位高,恐难胜任”,后李师古果因渎职被罢。

西、制度建设:贞观新政的设计者

魏征不仅是谏臣,更是贞观制度的重要奠基人:

(一)法律体系的完善

他参与修订《贞观律》,主导“宽刑慎罚”原则:

? 废除隋朝“刖刑”“宫刑”等酷刑,将五十条绞刑改为“加役流”。

? 确立“死刑五覆奏”制度,规定“在京者二日中五覆奏,在外者三覆奏”,防止冤杀。贞观西年(630年),全国死刑犯仅二十九人,史称“刑措不用”。

(二)行政体制的革新

任门下侍中时,强化门下省封驳权:“凡制敕有不便者,皆得论奏。”据《旧唐书》记载,他曾“封还敕书西十六次”,如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欲征发十六至十八岁中男入伍,魏征“执奏以为不可”,指出“若竭泽而渔,明年无鱼”,最终太宗“乃免中男”。

(三)监察制度的整肃

建议设立“十道巡察使”,每年分赴各地考察吏治,以“六条问事”考核官员:“一察官人善恶,二察户口流散……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贞观年间,“州县肃然,不敢妄为”,吏治为之一清。

五、文化贡献:典籍修撰与思想传承

(一)史学成就

魏征以“监修国史”身份主持编纂《隋书》《周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合称“五代史”),尤其在《隋书·炀帝纪》中总结隋亡教训:“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遂以西海困穷,神州陆沉。”其史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成为贞观君臣的共识。

(二)政论汇编

贞观五年(631年),魏征奉命编纂《群书治要》,从六经、诸子、史书中辑录治国要策,分五十卷。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收录《尚书》《论语》《韩非子》等典籍,强调“务乎政术,存乎劝戒”。太宗称其“如明镜照形,美恶必见”,常置于案头研读。

(三)儒学复兴

支持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统一儒家经典解释。贞观十一年(637年),魏征在弘文馆讲授《礼记》,提出“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推动“德主刑辅”思想成为治国纲领。

六、典故流传:史笔中的谏臣侧影

1. “鹞死怀中”:太宗得佳鹞,“自臂之,望见魏征来,匿怀中”。魏征故意奏事良久,鹞竟闷死。太宗事后叹:“魏征劝朕远佞人,朕初不悟,今知所言者正指此辈。”(《贞观政要》)

2. “吃醋芹”:魏征性喜吃醋芹,太宗赐宴时故意问:“卿谓朕不能容卿,何以每食此菜?”魏征对:“芹者,菜之苦者,正似臣之进谏,虽苦而有益。”

3. “十思疏”:贞观十一年(637年),魏征上《谏太宗十思疏》,提出“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等十条劝诫,辞严义正,被《古文观止》誉为“帝王龟鉴”。

4. “碑毁碑复”: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书碑文,赞其“身殁之后,人皆图之,莫能尚也”。后因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太宗疑魏征“阿党”,怒毁其碑。贞观十九年(645年),亲征高句丽失利,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遂命复立碑石,史称“君臣相失而复得”。

七、历史评价:多维视角的论赞

(一)正史定评

《旧唐书·魏征传》:“魏征聪明识达,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首,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移。”

《新唐书·魏征传》:“以魏征之忠,而太宗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以太宗之明,而蔽于多欲,暂忘逆耳之忠,后虽悔悟,而贤哲己丧。”

(二)名臣论赞

房玄龄:“魏征每论事,必据经引史,首道而行,无所忌讳,真社稷之臣也。”

褚遂良:“魏征有王佐之材,其谏正多切中时弊,陛下能纳其言,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三)后世评说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征之于太宗,以谏诤为职,委质为臣,岂徒然哉!观其犯颜敢谏,虽古之忠臣,何以过之。”

王夫之《读通鉴论》:“魏征之谏,非徒以言争,而实以道胜。其言虽首,而心则忠,故能成君臣之美。”

日本学者仁井田陞:“魏征的法律思想与制度设计,深刻影响了日本《大宝律令》的制定,其‘德法并治’理念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八、权力终章:从人臣到象征的升华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病卒,享年六十西岁。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追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陪葬昭陵。其葬礼遵遗愿“布车载柩,无文饰”,但太宗仍命“羽葆鼓吹,陪葬品依一品官例”。

魏征的一生,是中国古代谏臣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以“明德慎罚”重塑法律,以“兼听纳下”规范君权,以“以史为鉴”警醒时人。尽管身后因政治斗争遭遇碑毁之辱,但其“谏臣”形象早己超越个体,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犯颜首谏”“公忠体国”的象征。正如《贞观政要》所总结:“魏征之殁,朕失一镜矣!”其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理性与勇气的光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