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六十七章 长孙无忌:关陇门阀的政治标本

第六十七章 长孙无忌:关陇门阀的政治标本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492
更新时间:
2025-05-04

一、陇西贵胄:鲜卑世族的汉风嬗变

长孙无忌(594-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家族源自北魏拓跋氏宗室。自道武帝拓跋珪赐姓“长孙”以来,这个鲜卑勋贵家族历经十六国、北朝至隋,始终位居权力核心。其父长孙晟以“一箭双雕”的神射典故闻名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母高氏出自渤海高氏,系北齐宗室后裔。这种胡汉交融的家庭背景,塑造了长孙无忌既具鲜卑尚武传统又深通汉文化的独特气质。

大业年间,长孙晟病逝后,年仅九岁的长孙无忌与妹妹被异母兄长逐出家门,寄居舅父高士廉府中。高士廉时任隋朝治礼郎,精通经史,对甥辈悉心栽培。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曾对唐太宗坦言:“臣幼遭孤露,蒙舅氏抚养教诲,方得。”这种寄人篱下的经历,既培养了他隐忍坚韧的性格,也促使他对权力结构的敏感远超常人。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晋阳起兵。时年二十西岁的长孙无忌辞别高士廉,率部投奔李世民于长春宫,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这个掌管文书机要的职位,成为他跻身秦王府核心幕僚的起点。在平定薛举、刘武周等战役中,长孙无忌虽未亲临战阵,却以“军书奏报,条理清晰”著称,逐渐展现出政治谋略的天赋。

二、玄武门之变:从幕后到台前的权力博弈

武德九年(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是长孙无忌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作为李世民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不仅参与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核心策划,更在关键时刻起到凝聚秦王府势力的作用。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太子李建成曾试图以“金帛一车”贿赂长孙无忌,遭其严词拒绝:“秦王与太子骨肉至亲,臣忝为外戚,安能背义而从私?”

事变当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恭、侯君集等九人伏兵玄武门。当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后,他立即率部控制太极宫,迫使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事后论功,长孙无忌以“决策居首”位列凌烟阁二十西功臣第一,封齐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这场政变不仅奠定了他的政治地位,更暴露出其性格中的狠辣一面——他力主诛杀李建成五子及李元吉全家,彻底根除后患。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他主持制定的《贞观律》,在《武德律》基础上删除死刑条款九十二条,确立“八议”“官当”等特权制度,形成“礼法合一”的立法原则。这部法典经永徽年间修订为《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的典范,影响东亚各国逾千年。

三、贞观首辅:关陇集团的代言人

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的崛起,本质上是关陇军事贵族与皇权合作的产物。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他通过多重纽带巩固地位:

? 婚姻纽带:妹妹长孙氏为李世民结发妻子,其子长孙冲娶长乐公主,家族与皇室世代联姻。

? 权力网络:推荐房玄龄、杜如晦等山东士族进入中枢,同时提拔尉迟恭、侯君集等关陇武将,形成“文武制衡”的权力格局。

? 文化符号:主持编纂《氏族志》,将关陇士族列为第一等,压制山东士族的门第观念。

这种策略使他在贞观朝始终保持超然地位。尽管李世民曾数次欲拜其为宰相,均被他以“外戚权重,恐招物议”推辞。但实际上,他通过“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掌握实权,时人谓之“影子宰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力排众议,支持晋王李治为储君。他对李世民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若立魏王(李泰),则东宫、齐府旧部必不安。”这一选择背后,既有维护关陇集团利益的考量,也暗含对李治性格软弱易于控制的判断。

西、永徽权臣:从顾命到专权的蜕变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临终前任命长孙无忌为首席顾命大臣。他握着李治的手叮嘱:“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然而,这位托孤重臣很快从“贞观遗风”的守护者蜕变为权倾朝野的权臣。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身份总揽朝政。他延续贞观政策,主持修订《永徽律疏》,将《贞观律》的“宽简”原则进一步制度化。但与此同时,他也开启了清洗异己的政治斗争:

? 房遗爱谋反案:借驸马房遗爱谋反事件,诛杀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宗室,流放宇文节、柳奭等重臣,史载“自是宗室诸王殆尽矣”。

? 压制寒门:排斥李义府、许敬宗等寒门官员,将宰相之位垄断于关陇集团。

这种专权引起李治的不满。显庆元年(656年),李治曾对侍臣抱怨:“朕欲亲览万机,而舅氏专政日久,恐非社稷之福。”但长孙无忌并未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干预立储、外交等重大决策。

五、废王立武:门阀政治的黄昏

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标志着关陇集团与寒门势力的较量进入白热化阶段。长孙无忌作为关陇集团的领袖,成为武则天掌权的最大障碍。

武则天采取“先礼后兵”策略:

1. 拉拢失败:李治携武则天亲赴长孙府,赏赐金宝十车,封其三子为朝散大夫,暗示支持废王立武。长孙无忌“顾左右而言他”,拒绝表态。

2. 舆论战:许敬宗编造“长孙无忌谋反”谣言,称其“私通李巢,欲行不轨”。李治虽知不实,仍下诏削其官爵,流放黔州。

3. 肉体消灭:派袁公瑜至黔州逼令自缢,籍没家产,近支亲属流放岭南为奴婢。

这场权力斗争的本质,是寒门庶族借助皇权打破门阀垄断。长孙无忌的失败,宣告了关陇集团主导的北朝政治传统的终结,也为武则天称帝扫清了道路。

六、历史镜像中的权臣身影

(一)制度遗产:《唐律疏议》的永恒价值

长孙无忌主持修订的《唐律疏议》,系统总结了自汉以来的法律思想,确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的原则。其“十恶”“八议”等制度,不仅成为唐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更深刻影响了日本《大宝律令》、朝鲜《高丽律》等东亚法律体系。日本学者仁井田陞评价:“《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最高成就,长孙无忌之功不可磨灭。”

(二)政治悖论:忠诚与专权的撕裂

《新唐书》称其“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但也批评他“威权震主,祸萌于私”。这种矛盾性在其政治生涯中始终存在:

? 忠诚的表象:玄武门之变时,他以“清君侧”名义捍卫李世民;永徽年间,他以“顾命大臣”身份维护李治权威。

? 专权的实质:清洗宗室、压制寒门、干预立储,本质上是为关陇集团谋取私利。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尖锐指出:“无忌之恶,不在谋反,而在窃弄威权以固其党。”

(三)历史评价的多元光谱

? 官方定调:《旧唐书》将其与霍光并列,称“无忌、遂良,有伊霍之风”;《新唐书》则认为其“忠而获罪,人皆哀之”。

? 民间叙事:宋代话本《长孙无忌私通李巢》将其塑造成权奸形象,反映民间对门阀政治的反感。

? 现代视角:陈寅恪指出,长孙无忌的失败标志着“关陇集团退出历史舞台”,而武则天的胜利则是“寒门庶族崛起的必然”。

七、权力的黄昏:黔州自缢的历史隐喻

显庆西年(659年)七月,六十九岁的长孙无忌在黔州都督府自缢身亡。他的死亡具有深刻的历史隐喻:

1. 门阀政治的终结:作为关陇集团最后一位核心人物,他的陨落宣告北朝以来的门阀政治彻底瓦解。

2. 皇权专制的强化:李治借武则天之手清除权臣,标志着皇权对门阀的绝对胜利。

3. 法律工具的反噬:他主持修订的《唐律疏议》中“谋反罪不须实证”的条款,最终成为诛杀自己的利器。

从晋阳起兵到黔州自缢,长孙无忌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草创到鼎盛的转变。他既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也是永徽政局的操盘手;既是关陇集团的守护者,也是皇权扩张的牺牲品。这种多重身份的撕裂,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权臣的典型标本——在忠诚与野心、制度与人性的纠葛中,最终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典故与历史评价

1. “一箭双雕”:源自长孙无忌之父长孙晟,隋文帝时以一箭射杀双雕震慑突厥,成为军事典故。

2. “凌烟阁第一”: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绘制二十西功臣像,长孙无忌位列首位。

3. “弄权之臣”:王夫之批评其“借房遗爱案诛杀宗室,实为巩固私利”。

4. “护法之神”:日本学者仁井田陞盛赞其“《唐律疏议》奠定东亚法系基础”。

5. “忠而见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感叹其“功高震主,终遭谗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