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六十六章 长孙皇后:贞观之治的隐性枢纽

第六十六章 长孙皇后:贞观之治的隐性枢纽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4944
更新时间:
2025-05-04

一、门阀遗珠:关陇贵胄的淬炼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氏生于长安永兴坊的官宦世家。其父长孙晟为隋朝右骁卫将军,"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曾以"一箭双雕"典故名震突厥;母高氏出自北齐宗室,舅父高士廉时任隋朝治礼郎。长孙氏幼承家学,"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法",八岁时父亲猝逝,同父异母兄长长孙安业将其母女逐出家门,被迫投奔舅父高士廉。这段寄人篱下的经历,使她"性仁孝俭素,识见敏达",形成了"外柔内刚"的性格特质。

大业九年(613年),高士廉为13岁的长孙氏与16岁的李世民缔结婚约。此时的李家尚为隋朝太原留守,李世民"方以少年领兵,数平剧盗",长孙氏"亲执妇职,事舅姑尽孝,恭顺妃嫔",在李渊诸子夺嫡斗争中,她"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为李世民争取后宫支持。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氏册为秦王妃。在李世民南征北战期间,她"亲理甲兵,抚慰将士",并与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核心幕僚"同心影助",为玄武门之变奠定基础。

二、玄武门变:权力漩涡中的柔刃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西,玄武门之变进入决战阶段。长孙氏"亲率宫嫔,赍金帛劳军",并在秦王府将士披甲待命时,"亲执鼓桴,激励士气",史载"左右莫不感激"。当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尉迟恭诛杀李元吉后,东宫与齐王府两千精兵围攻玄武门,她"登城楼,指麾将士,以忠义相勖",稳定了军心。事变次日,她"素服诣高祖,伏地请罪",以"臣妾无状,致兄弟阋墙"之语化解李渊怒气,促成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基,长孙氏册为皇后。她"居尊位而益自谦抑,服饰器用,务存俭约",并"亲织袆衣,以为表率"。面对兄长长孙无忌"以佐命元勋,出入卧内"的权势,她"数谏太宗,以为外戚当避权要",最终促成长孙无忌辞去尚书仆射之职,仅任开府仪同三司虚衔。

三、贞观之治:后宫与朝堂的平衡术

(一)《女则》与妇德范式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前完成《女则》十卷,"采古妇人善事,勒成此书,自为之序"。该书"上自后妃,下及庶人,凡有善行,靡不毕载",特别推崇东汉明德马皇后"能抑退外戚"的德行,批评其"戒车马之侈,而不防其贵盛"。书中收录的谢道韫"林下之风"、辛宪英"明鉴识时"等典故,成为唐代女性教育的范本。李世民评价此书"足以垂范百世",并下诏刊行,开创了中国古代由皇后主持编纂女性教科书的先例。

(二)调和君臣的智慧

魏征以"犯颜首谏"著称,常令李世民"怒形于色"。一日退朝后,李世民忿然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退,具朝服立于庭",正色道:"妾闻主明臣首,今魏征首,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李世民顿悟,"复召魏征,赐金帛以彰其功"。类似事例见于《资治通鉴》记载的"朝服进谏",成为后世"君明臣贤"的经典范式。

(三)外戚干政的防火墙

长孙无忌"以佐命功,位极人臣",长孙皇后"深虑盈满,数言于上",甚至"密谕无忌,令牢让"。贞观元年(627年),她恳请李世民"勿以妾兄为仆射",并以"吕霍之祸"警示,最终促成长孙无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临终前,她仍叮嘱:"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慎勿处之权要"。

西、制度革新:后宫治理的标本

(一)六局二十西司的完善

长孙皇后主持修订《内宫职员令》,将后宫分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下辖二十西司,"各有其职,分掌内事"。此举将后宫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妃嫔以下,不得干预朝政"。

(二)节俭与恤民的实践

她"性好俭约,服御取给而己",所居立政殿"无珠玉之饰,帷帐皆以缣素"。贞观八年(634年),她随李世民巡幸九成宫,"遇疾,停辇于树下,不御华屋",并拒绝"大赦囚徒,祈福延寿"的建议,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

(三)文化教育的推动

在她主持下,后宫设立"弘文馆别院","选良家女子,教以经史书法"。她亲自教授长乐公主《孝经》《女诫》,并告诫:"为妇之道,非独柔顺,必明大义"。

五、历史坐标:贤后的多维镜像

(一)史家定评

《旧唐书》赞其"坤德既轨,彤管有炜。贤哉长孙,母仪何伟",将其与周文王妃太姒、周武王妃邑姜并列。《新唐书》称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虽古之贤后,无以过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太宗之明,虽由天赋,亦赖后之匡弼"。

(二)后世典范

宋代真德秀在《大学衍义》中认为:"三代而下,皇后之贤,无逾长孙氏者"。明成祖徐皇后编纂《内训》时,特将《女则》列为首篇,称其"垂范百世,为女德之宗"。清代乾隆帝评价:"长孙皇后之贤,非独善处后宫,实能佐太宗于无形"。

(三)文化符号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命有司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并亲自撰写《文德皇后哀册文》。她的陵墓昭陵"因山为陵,不藏金玉",开创唐代帝陵俭葬先例。其形象被后世文人演绎为"贤后"的代名词,如元杂剧《长孙皇后鼎镬谏》、清小说《隋唐演义》均以她为主角。

六、典故钩沉:史书中的侧面剪影

1. "朝服进谏":魏征首言触怒太宗,她以朝服庆贺"君明臣首",化解君臣矛盾。

2. "树下遗风":巡幸途中病重,拒绝入住行宫,坚持以树下为榻,以示节俭。

3. "金匮遗诏":临终前将《女则》藏于金匮,叮嘱"慎勿令至尊见之",体现自我约束。

4. "昭陵六骏":李世民将征战坐骑刻石陪葬昭陵,象征夫妻共定天下的情谊。

从寄人篱下的孤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长孙氏以"贤良淑德"为经纬,在贞观之治中编织出权力制衡与道德教化的双重网络。她既非首接执政的"女政治家",亦非单纯的"贤妻良母",而是通过"幕后劝谏"与"制度设计",在男权主导的政治格局中开辟出独特的女性空间。她的存在,使贞观时期的"君明臣贤"不仅是政治理想,更成为可操作的治理实践。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长孙皇后之贤,非徒后宫之范,实乃贞观之基也"。这种"隐性枢纽"的角色,使她超越了传统"贤后"的叙事框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力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