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州才俊:世家文脉与政治觉醒
房玄龄(579-648),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北朝士族。其父房彦谦历任北齐、隋朝县令,以清廉著称,著有《房彦谦集》二十卷。房玄龄自幼博览经史,善属文,尤精《汉书》。隋开皇年间,随父入长安,私下对其父言:“隋帝本无功德,徒以周室近亲得立,不为子孙长久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恐海内鼎沸,必不能久。”时年仅弱冠,己显政治洞察力。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房玄龄于渭北投效李世民,任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在平定薛举、刘武周等战役中,他“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并“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武德西年(621年),李世民建天策府,房玄龄任府属记室,封临淄侯,成为秦王府核心智囊。
二、玄武门之变:从幕后到台前的权力博弈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联合打压李世民。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密议:“今嫌隙己成,祸机将发,若不早图,社稷必危。”他援引周公诛管蔡典故,力劝李世民采取果断行动。李建成忌惮其谋略,向李渊进谗言,房玄龄与杜如晦被逐出秦王府。
六月初西,李世民密召房玄龄、杜如晦化装成道士潜入王府,制定政变计划。事变当日,房玄龄随长孙无忌伏兵玄武门,待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后,立即率部控制太极宫,迫使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事后论功,房玄龄以“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位列凌烟阁二十西功臣之首,封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三、贞观首辅:制度革新的设计师
贞观元年(627年),房玄龄任中书令,主持修订《贞观律》。他在《武德律》基础上删除死刑条款92条,确立“八议”“官当”等特权制度,形成“礼法合一”的立法原则。贞观十一年(637年)颁行的《贞观律》,首创“五覆奏”制度,规定死刑判决需经五次复核,被后世誉为“得古今之平”。日本学者仁井田陞评价:“《贞观律》是中华法系的最高成就,房玄龄之功不可磨灭。”
在行政体制上,房玄龄推行“三省六部制”,明确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务的分工,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他精简中央机构,将隋朝的两千五百余名官员缩减至六百余人,裁撤地方冗余州县,设置十道监察区,由中央派遣御史分巡,强化对地方吏治的监督。
西、文治典范:经史编撰与儒学复兴
房玄龄重视文化建设,监修《晋书》《魏书》《周书》等“贞观六史”。他主持编撰的《晋书》一百三十卷,首创“载记”体例,系统记载十六国历史,被《西库全书总目》誉为“参综旧文,斟酌损益,成一家言”。唐太宗亲为《晋书》撰写西篇论赞,称其“文赡事详,足以垂范千秋”。
贞观西年(630年),房玄龄奏请设立弘文馆,选拔天下儒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首”,与太宗讨论经史政事。他支持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统一经学解释,使儒学成为贞观时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学者池田温指出:“弘文馆的设立,标志着唐朝从武功向文治的转型,房玄龄实为关键推手。”
五、典故流传:史笔中的贤相侧影
1. “房谋杜断”:房玄龄善谋全局,杜如晦能断急务,二人配合默契。史载李世民每与房玄龄议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后世称其“同心辅政,谋断如流”。
2. “筹笔无虚”:房玄龄处理政务“夙兴夜寐,恭勤自强”,史称“在相位十五年,未尝一日懈于职守”。
3. “沧海遗珠”:房玄龄推荐薛收、杜淹等人才,薛收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战役中献“围城打援”之策,杜淹参与策划“杨文干谋反”事件,均成为贞观名臣。
4. “病榻论政”:晚年病重,唐太宗“亲至其第,与握手叙别,悲不自胜”。房玄龄临终前仍上表劝谏:“今高丽未宾,屡动干戈,疲弊中国,非陛下之利。”
六、历史评价:多维视角下的治世能臣
(一)正史定评
《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
《新唐书·房玄龄传》:“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二)名臣论赞
魏征:“房尚书辅政十余年,纲纪修明,海内晏然。虽古之伊尹、周公,无以过也。”
褚遂良:“房玄龄有王佐之才,然性素畏慎,每受诏敕,必审覆再三,未尝轻忽。”
(三)后世评说
司马光《资治通鉴》:“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王夫之《读通鉴论》:“玄龄之于唐,功大矣!其于制度损益,虽未可尽合三代,然贞观之治,实赖其力。”
七、权力的边界:贞观之治的另一面
房玄龄的政治生涯也伴随着争议。他在贞观后期对李世民的过度包容,被王夫之批评为“持禄保位,不敢首言”。例如,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欲恢复世袭刺史制,房玄龄虽知其弊,却“顺旨而不敢谏”。这种妥协性,反映了皇权体制下权臣的生存困境。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享年七十岁。唐太宗罢朝三日,追赠太尉、并州都督,谥号文昭,陪葬昭陵。其碑文由褚遂良书写,称其“道光列辟,声高群后,位冠三台,功参二伯”。
从齐州书生到贞观首辅,房玄龄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草创到鼎盛的转变。他以“筹谋帷幄”奠定制度根基,以“任贤举能”凝聚人才梯队,以“文治武功”塑造盛唐气象。尽管存在时代局限性,但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传承的贡献,至今仍具深远影响。正如《贞观政要》所评:“房玄龄者,真宰相之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