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年科学论坛的邀请函压在实验台的咖啡杯下,林暖的指尖无意识地着烫金纹路。沈初阳的白衬衫袖口沾着扩建区的墙灰,正在用游标卡尺校准新设备的安装角度:"组委会要求补充三个月的气象数据。"
唐小雨嚼着泡泡糖往新实验室搬除湿剂,突然踢到墙角的老旧铁盒——二十年前的光谱仪维修记录里,夹着张泛黄的明信片,邮戳日期是父母参赛后的第一个雨季,背面写着:"待梧桐树长到七楼时,记得看看云。"
扩建实验室的落地窗映着忙碌的身影,林暖踮脚擦拭新安装的光谱仪镜头。沈初阳突然按住她的手腕:"往左偏2.3度,当年你父亲在这个角度做过标记。"果然在窗框凹槽处,褪色的刻痕组成一个克莱因瓶符号。
唐小雨举着首播设备转圈拍摄:"家人们看!二十年前的学霸连装修都要做数学标记!"弹幕突然刷过层层叠叠的"泪目",有人认出这是当年实验班特有的暗号。
教务处的中央空调发出年迈的叹息,林暖将补充数据报告递交给主任。泛黄的档案袋突然从柜顶滑落,散落的照片里,年轻的苏柠夏正蹲在同样位置安装设备,林青屿在背景里举着水平仪。主任突然摘下老花镜:"当年他们在这间办公室写检查,现在你们在这里交报告。"
沈初阳的手机震动,父亲发来张泛黄图纸——扩建区平面图与二十年前被否决的设计稿有87%的重合度。
跨时区视频会议的提示音在凌晨响起,林暖裹着毯子窝在转椅上。当第七次解释湿度修正算法时,英国评委突然打断:"这个参数来源是?"沈初阳抓起父亲修复的棱镜对准摄像头:"1999年的原始设备验证过37次,误差率始终在黄金分割区间。"
会议室突然沉默,有位白发评委颤抖着举起泛黄的实验日志——正是苏柠夏当年寄给国际期刊被退回的版本。
梧桐大道的路灯在细雨中晕开光斑,林暖抱着国际快递往实验室跑。沈初阳的白衬衫淋得半透,手中工具箱里躺着父亲连夜寄来的校准仪。当第七枚螺丝钉嵌入设备底座时,新安装的报警器突然鸣响——湿度值跳回二十年前的雨季参数。
"用这个!"唐小雨嚼着泡泡糖递来老式除湿剂盒。数据曲线归位的瞬间,观测窗倒映出三人身影,与墙上的老照片形成奇妙的重叠。
校史馆的深夜只有应急灯亮着,林暖将论坛材料存入新建的"星轨计划"档案盒。沈初阳调试着互动屏幕,突然弹出加密视频——二十年前的此刻,苏柠夏正在相同位置整理资料,镜头外传来林青屿的声音:"要是二十年后有孩子接着干,就把这个给他们。"
泛黄的牛皮纸袋从档案架顶层滑落,里面是未启封的"国际论坛答辩指南",扉页写着:"给2033年的传承者:当星轨断裂时,记得雨滴的折射率是1.333。"
晨光中的实验室飘着现磨咖啡香,林暖往第七版PPT插入老照片。沈初阳的白衬衫熨得笔挺,正用父亲留下的钢笔誊写答辩稿。唐小雨突然举着手机冲进来:"快看邮箱!"
国际论坛组委会发来最终确认函,附件里是当年驳回苏柠夏论文的评委亲笔信:"请代我向1999年的星轨守护者致敬。"
机场安检通道的提示音此起彼伏,林暖的行李箱贴着二十年前的实验班贴纸。沈初阳检查着随身设备箱,突然摸到夹层的牛皮信封——父亲的字迹写着:"当年没能抵达的远方,正在你们脚下。"
飞机冲破积雨云层的刹那,机舱屏幕亮起航线图。林暖突然发现,此次论坛举办地的经纬度坐标,正好与父亲日志里某页的星轨异常点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