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屿生态小学·科学教室
林暖踮着脚尖往培养箱里倒咖啡渣,机械义肢的关节发出细微的嗡鸣。沈初阳正蹲在角落调试温控器,白衬衫下摆沾着腐殖土,后颈处贴着上周净化行动留下的创可贴。
"温度必须保持在25℃±0.5℃。"他推了推滑落的护目镜,镜片上反射着LED灯带的冷光。三十个透明观察箱堆砌成金字塔状,每个箱底都埋着不同配比的有机垃圾——从菜市场要来的烂菜叶,早餐铺回收的蛋壳,还有林暖从家里偷运出来的茶叶渣。
"第17号样本出现异常!"林暖突然压低声音,机械手指戳向某处蠕动的阴影。沈初阳的瞳孔在显微镜前收缩成针尖大小:改良蚯蚓的体节间隙正渗出淡蓝色粘液,这是他们在"柠初号"菌株实验中从未见过的现象。
秘密基地3.0·地下防空洞
手电筒光束扫过斑驳的水泥墙,两个小科学家正用粉笔画满化学方程式。林暖的机械义肢卡在生锈的通风管道里,沈初阳不得不用改锥拆开防护网。潮湿的空气中漂浮着霉味,却被他们用苏打水与柠檬汁调制的空气清新剂中和。
"这是第83次实验记录。"沈初阳将泛潮的笔记本摊在弹药箱改造的实验台上,林暖的卡通贴纸盖住了原本印着"军事机密"的字样。变异蚯蚓在玻璃缸里扭动成DNA链状,尾部闪烁的荧光随着代谢节奏明灭。
突然有碎石从天花板坠落,林暖条件反射地扑倒沈初阳。两人的额头重重相撞,防毒面具交错着卡在一起。黑暗中,蚯蚓发出的幽蓝微光映出他们泛红的脸颊,像极了林青屿实验室里的化学冷光。
校园科技节·倒计时三天
"你们要培育发光蚯蚓?"科学老师扶了扶眼镜,镜片上倒映着两个脏兮兮的孩子。林暖的校服沾着夜光涂料,沈初阳的裤兜里还揣着半截蚯蚓标本。他们的项目申请书被咖啡渍染成棕褐色,手绘的生态循环图却让评委组眼睛发亮。
"不是发光,是生物指示剂!"林暖挥舞着机械义肢,差点打翻讲台上的地球仪,"当蚯蚓体表出现蓝光,说明土壤重金属超标!"沈初阳默默调出全息投影,数据流在空中交织成污染分布图,某个红点正巧落在校长办公室窗外的花坛。
午夜突袭·校长办公室
月光穿透百叶窗,在地上划出银白条纹。两个黑影贴着墙根移动,林暖的机械义肢开启静音模式,沈初阳的夜视仪里跳动着红外线报警器的频率。他们撬开窗台的瞬间,警报器突然发出尖锐鸣叫——花坛里的改良蚯蚓正在疯狂扭动,蓝光如警报灯般闪烁。
"铅含量超标500倍!"沈初阳的便携检测仪发出蜂鸣。林暖的义肢探入泥土,挖出半截生锈的供水管。九十年代的老式铅管在月光下泛着诡异光泽,裂缝处渗出的水珠正在毒害整个校园的绿化带。
科技节展览·惊变时刻
"接下来是三年二班的生态监测项目......"主持人的声音突然卡壳。展台上,三十个玻璃箱里的蚯蚓集体暴动,蓝光如潮水般此起彼伏。林暖的机械义肢悬在总控开关上,沈初阳的数学模型正在大屏幕上演算污染扩散速度。
"请立即疏散!"校长的话筒发出刺耳啸叫。林暖却逆着人流冲向花坛,机械手掌掘开板结的土壤。沈初阳抱着应急处理剂紧随其后,防护镜片上溅满中和反应的泡沫。当最后一截铅管被挖出时,蚯蚓们突然安静下来,蓝光聚成指向校史馆的箭头。
时光胶囊·尘封的真相
生锈的铁盒躺在校史馆阁楼,1947年的施工图纸上标注着铅管走向。林暖用义肢镊子夹出发黄的日记本,沈初阳的紫光灯照出被岁月模糊的字迹:"为节省成本采用含铅水管......"墨迹在某个雨夜戛然而止,就像窗外突然倾泻的暴雨。
"要告诉所有人吗?"林暖的机械手指着泛潮的纸页。沈初阳将污染数据加密上传到市长信箱,转头看见她的睫毛在应急灯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防空洞里的蚯蚓标本正在培养箱中分解铅毒,代谢物在玻璃壁凝结成星空般的结晶。
家庭会议·暴风雨夜
林青屿的轮椅碾过地板上散落的土壤样本,苏柠夏的画笔悬停在污染分布图上。投影仪将校园立体模型投在餐桌,每个红点都对应着蚯蚓的发光节点。沈初阳的爷爷——退休的老校长,正颤抖着抚摸那个尘封的铁盒。
"明天开记者会。"林青屿将修复方案投影在雨幕中,"用生物吸附法逐步替换铅管。"林暖蜷在沙发里修改演讲稿,机械义肢的充电线连着沈初阳的太阳能充电宝。防空洞的方向传来隐约雷鸣,那是他们在暴雨中埋下的第84个监测器开始工作。
科技节特别奖·十年之约
聚光灯下,两个浑身沾着泥巴的孩子捧起水晶奖杯。大屏幕播放着昨夜抢险的监控录像:林暖的机械义肢在雨幕中闪烁,沈初阳的白衬衫贴在后背,两人身后是渐次熄灭的蓝色警报。评委给出的获奖评语写着:"用童真目光揭开历史伤疤,以科学精神缝合生态裂痕。"
颁奖礼结束时,林暖偷偷将奖杯刻上"柠初号蚯蚓军团"。沈初阳在底座夹层塞进微型存储器,里面存着未来十年要验证的238项假设。当夜空的积雨云散去,防空洞里的蚯蚓正在分解最后一块铅皮,它们的荧光在土壤深处织就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