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所有行为在心理学上都能够找得到支撑,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的伴侣表现出了不爱你,你如果要为他的行为找心理学上的支撑,虽然也能找得到,但最后痛苦难受的是自己。
2. 网上有个大 V 有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是否适合创业的自我评测:
1,非常能吃苦。可以一个电话就去坐十个小时高铁。或者一晚上自己卸货三吨。
2,抗压能力特别强。你可以厚着脸皮找二十个人借钱不还,特别会吹牛。明明是负债累累,非要吹自己年入百万。
3,特别会吹牛。明明是负债累累,非要吹自己年入百万。
4,里揭不开锅了,还要拿娃的补课费,爹妈的医药费去发工资。
5,特别懂业务。
6,特别会搞人际关系。
7,非常节俭,出差住最便宜的宾馆。
8,非常会拉生意。你可以为了拉单子,把脸贴在地板上也无所谓。半夜三更,从被窝里爬起来,打三个小时电话。
9,遇到地痞侵害,你可以勇敢打回去。
很多人以为创业很简单,但其实创业的难度极大,能力业务倒是其次,真正压垮人的是无形的压力。
3. 对于大多数出身底层的人来说,父母的建议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用。因为你出身和底层,父母自然也是底层。那么他们的经验和生存手段也是适用于底层所终结出来的。你接受这种建议,哪怕它对,最后的结果也只会把你拉到和父母同样或最多高那么一点点的水平。你真正要意识到的是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玩法。
4. 为什么底层穷人翻身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能力、机会没有。而是身处环境或当下状态,所要面临狗屁倒灶、鸡毛蒜皮的琐事太多了。而他们不解决掉这些事恐怕连日子都很难过得下去,于是每天就在这种事情中给消磨掉了,至于更长远的、短期看不到回报的自我投资,自然是没心思去搞。
5. 普通人对于自己不参与的行业产业往往是看不懂的,对于那些行业变革的来领自然是发现不了其中孕育的机会。但业内人士虽然精于行业,对策也未必能看明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行业内扎根太久,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加上固有认知,对于变革来领反而嗤之以鼻。等到真正发现确认,大势己经起来,参与者也颇多,这个时候在谋求入局,为时己晚。
6. 对于老实人如何改变,很多人的观点倾向于走极端,也就是俗称的黑化。可能这么想受到了现在电视剧影响,总觉得老实人黑化就能救自己。但实际上,老实人黑化不但救不了自己,甚至更会还了自己。老实人如何改变就像投资选票一样,对于烂票(烂人)远离,对于值得的好票(好人)用真心。
7. 认识大佬、贵人之后,最忌讳的事情是就是“贵人贱用”。其实大佬贵人不建议你利用或使用他们,当他们最不爽的是你一些小事、正常的事,你稍微用点力就能解决的事去找他们。因为这对于他们而言,在你眼中他们的作用或重要度就是干这些事的。
8. 一个人崇拜的偶像也有很多信息值得解读,从心理学上来说偶像是自我意识的投射,因此偶像的缺点也必然是他的缺点,但偶像的优点只是他渴望拥有的品质罢了。喜欢司马懿的人,未必有司马懿的隐忍和智慧,但他肯定不相信诚信的价值,与这种人打交道一定要小心。
9. 一个现象级的趋势一旦形成,入局的窗口期不会稍纵即逝,往往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用纠结自己是不是第一波人,只要整体还是扩张期那就还有红利,那就能进去分一杯羹。也不用纠结自己能不能会不会,只要你想参与,就有时间给你学,实在不清摸着前辈过河嘛。
10. 之前提到过很多关于心理和生理的进化过程,当我觉得这句话最为精简经典“人类的特征,无论生理或心理,都向着为了更有利于适应生存和繁衍而进化。”所以理解了这个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都是这个的衍生产物,不过是把这个东西换一种高大上的方式说出来并形的共识。
11. 事情想要做成功要找到共性和本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同行,干得好的找几个,干得不好的找几个。然后分别去看干的好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是你要具备的。然后再看干得不好的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点,这个是自己要回避的。例子、案例看的多了,才能回避幸存者偏差和侥幸的错觉。
12.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期望与掌握某个秘籍然后就能无往不利。但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复杂的,不可能有一个秘籍让你能够应对所有问题。而只有这种思维的人,恰恰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和对世界认知的贫乏,这种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成不了事。
13. 什么叫立人设?就是刻意包装形成你想让别人看到的你的形象,并形成对你的认知标签。最常见的立人设普遍多出在娱乐圈,目的是为了迎合观众,最终收割。立人设不单单是明星可以,普通人也依然可以。但对于普通人而言,立人设饶一圈来思考。即,别人对你产生何种认知是对你有利的,那么你就要刻意去展露这方面特性。诚实守信是如此,有底线不好忽悠也是如此。
14. 消费者和商家属于天然对立的两个阶级。一个商品,商家要赚钱,有各种各样的成本,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理性上理解接受,但感性上依然要的是极致性价比,至于你商家赚不赚钱,不管他事。他只要你东西好、价格低、量大管饱。
15. 为什么大公司不去普通大学招聘。在我看来是两个成本问题。一个是筛选成本,普通大学里面也有好学生,但对于招聘公司而言他没时间一个个去筛选甄别。另一个是培训成本。高考的本质其实是筛选人,而单位招聘用人需要支付培训成本。相比较好学校的出来的学生,自学、自律都普遍比一般学校的更好,对公司而言在培训和后续管理上都更具有成本优势。不光是就业招聘,很多事情你用成本视角去分析,问题也就通了。
16. 如果待在智慧不高的群体里不要露出弱者的气息因为他们压根看不懂,一个境界一个相。在看不懂的人眼里,你露出的不是低调礼貌,而是懦弱和免费食物的表现。在智慧高的群体里,要学会低调收敛。你越沉稳静得住,别人越觉得你这个人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