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干菌菇到了上京。
之后。
为了宣传它们的好处。
李织语也根据后世的记忆,写了一些菜谱,随着这些干菌菇,让运送的自家人带上,送到了上京,并交给了江南巧味食坊的掌柜们,先让他们在食坊里,试作了几次之后,将菜肴的牌子便挂了出来。
上京达官贵族们,平时食肉,鱼类居多,但是,没有尝过山菌菇的味食,所以初尝便觉新奇,不过食过几次之后,也是逐渐好上了这个味食,毕竟,菌菇炖烧出来的味道,不但没有油腻的感觉,而且味食十分鲜美,也是他们所喜欢的。
自然。
宫里的淑妃韩轻言处。
及干娘魏氏那里。
李织语也是送去了一些。
她们尝过这些干菌菇,烧出来的菜肴味道之后,也是感到十分惊奇,于是,除了宫外的那些食坊,宫中的御膳房里也让订了一些,这样让太后董氏,官家,帝后,各宫嫔妃,及小公主们,也尝尝这个味道。
因而宫中众人尝过之后。
也皆喜欢上这个味道。
于是,官家手中笔一挥。
写下了一道旨意。
下发余县。
让余县以后,年年,往宫里及上京,多送一些这种东西。
也为余县百姓们,解决了一个生活难题。
同时,也为余县县令魏书亭的政绩,记下了好的一笔。
于是,余县的干菌菇,开始源源不断的,开始送往上京。
而李织语也经常忙于工坊之间。
并且在工坊里靠外墙之地,修了一个约有二层多的竹亭,在高处。
闲暇的时候,便带着秋桐,到竹亭里,泡上一壶茶,摆上三两样腌渍果脯,喝茶,听雨。
江南雨多。
平时,烟雨缭绕。
也是一个好风景。
……。
江南除了多雨。
也多产茶。
并且一年西季,因为气候和环境的问题,都可以采茶,炒茶。
并且,炒出的茶。
在后世的时候,也很出名。
采茶炒茶。
分春茶。
釆摘时节,在三到五月间。
夏茶。
采摘时节,一般七到八月。
秋茶。
采摘时节,大概九月到十月份。
冬茶。
采摘季节,便在十一月到十二月份。
江南气候温暖,所以一年西季。
都可以采茶,炒茶。
但是,现在,也才七八月。
茶是可以采的,但是,夏茶采的,炒的却少,因为味苦。
夏茶虽然味苦,可是喝多了可以少得病,并且炒制出的红茶居多,在后世的时候,李织语也比较喜欢喝一些红茶,因为红茶干燥,性暖,不像绿茶,喝的多了,容易胃寒。
所以在虽然宋时,人不太喜欢采,炒夏茶。
但是她们自己采摘一些,炒一些,留作自己家里喝,也是可以的。
江南山岭之上,无主的茶树很多。
余县也是。
李织语没事,让人去山上采摘了一些回来。
之后,便自己在工坊里,找了一个比较干净的锅,开始试着炒茶。
这个关于炒茶的方法。
在后世的时候。
她原是会的。
反复练习,炒了几次之后。
也终于炒出了几锅好茶。
自然开始几锅也是可以用的,只是成色差了些,也不能浪费,毕竟,在宋时茶可是一个比较稀罕的东西。
所以,李织语也收了起来。
留着给府里的下人们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