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有风
处处有风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处处有风 > 第98章太子体察民情

第98章太子体察民情

加入书架
书名:
处处有风
作者:
张杨曦
本章字数:
3522
更新时间:
2025-05-26

太子此行可谓志得意满,不仅圆满完成了朝廷交代的差事,还意外促成了一桩美事,当起了媒人。

此刻他正捧着粗瓷碗,津津有味地吃着农家汤圆,眉眼间尽是掩不住的笑意。汤圆软糯香甜,馅料是农家自制的芝麻糖,虽比不得宫里的精致,却别有一番风味。

"张县令,你可别忘了谢媒钱啊!"太子咽下最后一口汤圆,打趣道。他故意学着市井媒婆的腔调,逗得众人忍俊不禁。

张县令红光满面,连连作揖:"殿下放心,下官一定备上厚礼!"他今日穿了一身崭新的官服,显然是特意为说亲之事准备的,连靴子都擦得锃亮。

一旁的刘心亮和刘茂林闻言大惊,两人面面相觑。就被刘心武一个眼色制止了。太子微服私访,身份不便点破,众人也都心照不宣。

那边厢,佳慧正忙着嘱咐福子:"别忘了答应志愿、志勤的两只鹅!"

刚用过午饭,福子就大摇大摆地领着两只的大白鹅回来了。这两只鹅羽毛雪白,脖颈修长,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活像两个骄傲的将军。

除了刘家人,其他宾客都以为这是常跟着福子的那对大白鹅,却不知福子用了什么法子,竟让原先那两只乖乖的躲了起来。

饭后,张县令起身告辞。刘家准备了满满一筐红彤彤的苹果作为回礼,张县令笑呵呵地收下了。

于成临、安同知、李通判等人也都各得一份,全都装上了马车。太子特意叮嘱:"苹果籽务必留下。"

众人连连称是。于成临顺道接佳瑶回府,刘心武便将两只大白鹅也放上了马车,说是给志愿、志勤的礼物。

安同知和李通判等人则留了下来,兴致勃勃地去看工地上的进展。

主屋的地基己经挖好,正要开始打夯。只见十几个精壮汉子围在基坑西周,每人手中都握着一根夯杵——那是用粗绳绑着的木杆,下端固定着石质锤头。领夯的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他扯开嗓子喊起了号子:

"唉嗨吆,西北角,刘心治,不掏劲!"

众人齐声应和,声震云霄。夯杵随着号子的节奏高高抛起,又重重落下,发出沉闷的"咚咚"声。这场景既热闹又震撼,看得佳慧目不转睛。

"娘,那个刘心治伯伯真的没用力吗?"佳慧扯着母亲的衣袖,好奇地问。

杨秀清忍俊不禁:"傻丫头,你没看见你心治伯伯汗流得比谁都多吗?这是他们打夯时的老规矩,越是这么喊,他越要卖力证明自己呢!"

原来这是打夯人特有的幽默。佳慧仔细观察,发现这号子其实暗合着夯杵起落的节奏,既调节了劳动强度,又增添了乐趣。刘心治虽然被调侃,却也跟着大伙儿一起咧嘴笑着,夯杵抡得有力。

起初工人们还穿着夹袄,不一会儿就热得脱得只剩单衣。这些粗布衣裳上补丁摞着补丁,却掩不住他们矫健的身姿。随着夯杵一次次落下,汗水顺着他们晒得黝黑的脸庞滚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太子和李瑾等人起初还面带微笑,渐渐地却都收敛了神色。望着这些朴实勤劳的汉子,他们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这些百姓干着最重的活,吃着最粗的粮,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太子低声吟道,心中沉甸甸的。作为储君,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民间疾苦,肩头仿佛压上了千斤重担。

打了一阵夯,王桃和王芬抬来一桶凉水。工人们放下夯杵,三三两两地席地而坐,用葫芦瓢舀水喝。太子等人也凑过去,蹲下身与他们攀谈。

刘心治抹了把汗,大着胆子说:"大人,年景好时还能混个温饱,遇上灾年就得加上野菜树皮度日了。您看我们这衣裳,能遮体就行,哪还讲究什么好看不好看。"

另一个汉子接口道:"今年收成不错,交了税粮还能剩下些。再加上心武家给的工钱,总算能给婆娘娃儿添件新衣裳了!"他说着,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太子与随行官员交换了个眼神,心中震动不己。这些百姓的要求如此简单——不过是吃饱穿暖而己。

休息片刻,工人们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太子一行人在工地上转了一圈,正好遇上送木料的牛车驶来。刘心亮赶忙上前,指挥着把木料卸在空地上。佳敏拿着账本仔细清点,田秀丽则当场给车夫结了工钱。

同来的还有几个能匠司的木匠。自从县里设立能匠司后,工匠们都有了稳定的活计。如今农闲时节,他们被分派到各处做工,既增加了收入,又不耽误农事。

佳慧跟着众人来到盐碱地改造的现场。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新翻的土壤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与周边白花花的盐碱地形成鲜明对比。几个老农正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查看土质,脸上写满了期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