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俩好奇的瞪大眼睛看着姨姥姥,只见姨姥姥拿出一张古老长城的画卷,展示给姐弟俩看。
并问道:“看,这像不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巅之上?”
姐弟俩惊叹道:“像”,姨姥姥以前给他们讲过龙,也给他们看过龙的画像。
小姨接着说:“但这不是真的龙,是我们国家古代的伟大建筑-长城。”
小姨把画放到姐弟俩面前,让他们仔细的观摩。姐弟俩惊叹连连道:“古代的人太伟大了。”
随后小姨给他们生动形象的讲解着古代的各种传说,林呦呦都听的着迷了。
她跟着小姨的思绪,仿佛看到了先祖们开拓荒野的身影。
听着小姨讲解朝代的更替,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描绘各朝代皇帝和大臣们的形象。
小朋友们慢慢的了解着历史,期间小姨还让姐弟俩自已探讨提问。
小姨也会很细心的讲解里面的知识,引诱他们自已去深思。
还会用历史典籍教给他们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期间还穿插着有趣的民俗文化,等着一节课结束,姐弟俩和林呦呦都有些意犹未尽,还想着让小姨继续讲。
林呦呦决定小姨讲历史文化这些的时候,她也要跟着听。虽然她前面学过了,但是还想再听一遍。
京城有的古建筑,等着小姨讲解完,林呦呦就会领着姐弟俩去看看。
虽然有一些建筑破败了,但是还是能让人切身实际的感受到古代建筑的宏伟壮观。
这里虽然是平行世界但是除了领导人和历史人物名字有部分差别外,建筑物的名字倒是没有变化。
整个暑假姐弟俩在吸收着各种知识、学习技能,还有去参观古建筑感受历史中度过。
两个小家伙浑身气质也在慢慢的形成,也在慢慢的变化着。
很快暑假过完了,小朋友们开学了,林呦呦继续看她的修仙游记。
这天两个小朋友们回来说:“妈妈,我们老师让我们俩回来和你们商量一下,想着让我们去参加数学竞赛。”
林呦呦开心的说:“这很不错啊,没想到我闺女和儿子这么棒!”
被夸奖了,小家伙们还有点害羞。小脸红红的说:“老师说要交钱。”
林呦呦抱着他们说:“没问题,多少钱?需要妈妈去一趟学校吗?”
霍梓琪点头说:“妈妈得去学校交钱顺便给我们报名。”
林呦呦爽快的表示没问题,明天和他们一起去学校。
事情讲完了,两个小家伙开开心心的吃了晚饭就继续和小姨去上课了。
等着小家伙们从训练场回来,林呦呦给他们一人冲了一杯奶粉。
他们磨着姨姥姥又继续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才开心的去睡觉。
林呦呦无奈的想着,她这么佛系的一个人居然生出了两个小卷王。
第二天林呦呦和姐弟俩一起去学校,等着姐弟俩去教室后,林呦呦就去老师办公室找他们数学兼班主任老师。
推开办公室的门,正好看见王老师在工位上,林呦呦赶紧走了过去。
笑着和王老师说:“王老师好,我是霍梓琪和霍梓谦的妈妈。”
王老师看着林呦呦,心提起来说:“是关于竞赛的事?”,不会是来拒绝交报名费的吧。
林呦呦开心的说:“对,我来给他俩交报名费。”
王老师心放回了肚子里说:“一个人的报名费是2块钱,他们姐弟俩一共是4块钱。”
林呦呦从兜里掏出4块钱递给王老师,王老师接过去给林呦呦写了一张收据。
俩人又聊了一下姐弟俩的学习情况,和在学校的表现,得到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她的崽子各方面都很棒!
林呦呦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小姨也有时间去找老姐妹八卦了。
很快小家伙们就跟着他们老师去参加比赛了,一天就完了。
过了一个月姐弟俩拿着证书回来了,居然是全国数学小学组一等奖,真是优秀。
做了顿大餐犒劳一下姐弟俩,收获意外之喜,他们开心的不行。
这天林呦呦出去转了转回来的时候,看见有人开着卡车进来了,想着应该是有人搬进来了。
果然等着小姨回来就说道:“咱们军区这边新来了一位后勤干部,先前的那个后勤干部退休了。”
林呦呦只是了然的点点头,没有多想。
等着下午睡醒洗漱好,发现有人在敲她家院门。
走出去一看,竟然是苏瑶,赶紧把人迎进来,她的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家伙。
看着两个可爱的小家伙说:“你这两个孩子也太好了吧。”
苏瑶笑呵呵的说:“这两个小家伙皮着呢”,说完拉过小家伙们让他们喊伯娘。
小家伙们很乖跟着一起喊了一声伯娘。
小奶音听着就是让人舒服,林呦呦‘哎’了一声,摸了摸他们的头招呼他们坐在沙发上。
她就去厨房给他们拿吃的去了,端着奶茶和冲好的奶粉还有瓜子,松子、榛子和一些小饼干出来。
放到茶几上让娘仨一起吃,看着两个小家伙吃了,林呦呦才看着苏瑶说:“你们这是回来探亲?”
苏瑶摇摇头,开心的说:“我们调回来了”。
林呦呦想着今天看到的卡车说道:“后勤新来的军官是林泽?”
苏瑶笑着说:“对,我家林泽调到了后勤,我调到了军区医院。”
林呦呦高兴的说:“那挺好的,终于回来了,我们以后可以经常聚聚了。”
苏瑶想着是啊,他们终于回来了。回想到这些年受的苦,最后能调回来也值了。
苏瑶看着只有林呦呦在,奇怪的问到:“你家孩子呢?”
林呦呦想到自已优秀的崽子,开心的说:“他们上学去了。”
苏瑶想着她家的这两个也得上学了,问到:“上一年级?”
林呦呦摆摆手说:“上小学四年级了。”
苏瑶震惊了,轩哥家的孩子也太牛了吧。看着苏瑶震惊的脸,林呦呦就给她讲了两个小家伙的故事。
苏瑶看着她家刚上一年级的大儿子和还在上育儿班的小女儿,叹了口气,比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