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太阳落山。
周琰在展昭的护卫下,来到皇宫城楼上。
“陛下,那几个书生从昨日跪到现在,其中西人己经昏迷不醒被抬走,剩下三人太医说若再继续跪下去,恐有性命之忧。”
展昭低声禀报道。
周琰微微点头。
剩下来的三个书生算身体好的,尽管古代的夏季没有钢筋水泥,温度比不得现代,可周琰估摸着也有个三十度上下。
这样的天气跪上两天,不死也要脱层皮。
“小鼻涕,赐他们冰水。”周琰吩咐一旁的小鼻涕。
“是,陛下。”
小鼻涕还未走远,周琰似乎想起什么:“酷热之下骤然饮用寒凉之物,轻则腹痛难忍,重则伤及脏腑。”
“少放一些冰块,使水温稍凉即可。”
“是,陛下。”
看着小鼻涕离开,周琰还是感慨自己心善,居然关心几个与自己作对的书生死活。
不多时,小鼻涕带着几名太监,端着冰水来到宫门前。
那三名书生早己面色惨白,嘴唇干裂,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整个人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倒下。
尽管禁军提供饭和水,但太阳暴晒之下,依旧让他们进入脱水状态。
“陛下仁慈,赐尔等冰水一碗。”
小鼻涕尖声宣布。
三名书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但终究抵不过身体的渴求,颤抖着接过碗,大口饮下。
冰水入喉,瞬间驱散了体内的燥热,三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时,皇帝的声音传来:“朕制冰解生民酷暑之苦,可为圣贤之道?”
三名书生闻言浑身一震,手中的碗差点跌落在地。
他们同时抬头望向城楼。
为首的书生咬了咬牙,硬着头皮道:“陛下,制冰之术虽巧,却不过是奇技淫巧,岂能与圣贤之道相提并论?”
周琰面无表情,缓缓说道道:“《论语·宪问》有言:‘以德报怨,何如?’”
听见这一句,三人隐隐意识到不妙。
周琰却不给他们思索的时间,一字一顿地接续圣人之言:“子曰:‘何以报德?以首报怨,以德报德。’”
“可你们呢?”周琰声音猛地抬高,居高临下的俯视三人,厉声道,“朕赐尔等冰水解暑,尔等却报以嗤鼻。”
“这便是你们学的圣贤之道吗?”
三人脸色瞬间大变。
周琰的声音又忽然缓和下来:“《论语·尧曰》有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百姓需要什么,朕就会去做什么。”
“百姓需要解暑,朕便制冰传天下;百姓需要公正,朕便设明法科;百姓需要富足,朕便开明算科。”
“不仅如此,朕还要设农科,工科。”
“农科增产,工科致富。”
周琰每说一句,声音便洪亮一分:“圣贤之道,贵在经世致用,而非空谈义理!”
三名书生此刻大脑一片空白。
为首的张姓书生突然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地:“陛下...学生...学生知错了...”
周琰目光如炬:“错在何处?”
“学生...学生不该拘泥于章句,忘了圣贤济世利民的本意...”张书生声音发颤,“更不该受人蛊惑,聚众闹事。”
另外两名书生也慌忙跪倒,额头抵地:“学生糊涂,求陛下开恩!”
周琰负手而立,沉默片刻后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朕给你们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
“朕将在京城设多处制冰法教学处,你们休息两日便去帮忙。”
他脑海中忽然想起王守仁,于是又补充了一句:“切记,知行合一,方为圣贤之道。”
就在此时,宫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清朗的笑声:“好一个‘知行合一’!陛下此言,深得圣贤真谛!”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青衫文士不知何时出现在远处。
他约莫西十岁上下,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虽衣着朴素,却自有一派超然气度。
周琰见此人气度不凡,立刻发动洞察技能。
【姓名:王守仁】
【身份:山中隐士】
【武力:75 智力:97 政治:94 统御:97 】
【特殊属性:文学 100】
【忠诚度:100】
【技能:知行合一,龙场悟道,聚民成军,心战,舌绽莲花】
……
周琰心中大喜,面上却不动声色:“先生何人?”
王守仁拱手一礼:“山野之人王守仁,拜见陛下。”
展昭警惕地按住剑柄。
却被周琰抬手制止:“先生有何指教?”
王守仁淡淡一笑:“听闻有士子聚于宫前请愿,特来看个热闹。”
周琰闻言大笑:“先生倒是好雅兴。”
“就是不知先生如何看待此事?”
王守仁目光扫过那三名书生,缓缓道:“圣贤之道,首重躬行。”
“陛恤百姓,以制冰之法解民暑热,正是‘知行合一’的真谛。而这些人...”
他摇了摇头:“嘴上虽有千万言,却无一句为民着想。”
那三名书生被说得面红耳赤,头垂得更低了。
周琰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先生高见,不知可愿出山辅佐朕治理天下?”
王守仁闻言朗声长笑,拱手道:“山野鄙夫,疏于礼数,若列朝堂,恐贻笑大方。”
“报效圣君,又岂在庙堂江湖?”
他整了整粗布衣衫,正色道:“草民即赴齐州,为陛下分忧解难。”
周琰闻言,眼中精光一闪:“先生要去齐州?”
王守仁微微颔首:“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陛下虽除赵党,然大周天下,仍有野心之辈。”
“草民正为此而去。”
周琰不再挽留:“齐州路远,先生此去,一路小心。”
王守仁躬身行礼:“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PS:感谢一叶不知邱送的礼物,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