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冬天,寒风凛冽。
转眼间,己是年关将至。按照秦制,新年大朝会,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最重要的朝会。
这一日,天还未亮,文武百官便己冒着严寒,齐聚咸阳宫。
今年的大朝会,气氛与往年有些不同。
官员们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的焦点,不再仅仅是边疆战事或是郡县赋税,而是多了一个热门话题——技术院。
水力锻锤的轰鸣,新式农具的奇巧,堆肥法增产三成的传闻……这些都为这个古老帝国的权力中心,注入了一股新鲜而陌生的活力。
扶苏身着庄重的朝服,与百官一同肃立殿中。
相比于一年前,他的身姿更加挺拔,神情也更加沉稳自信。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投向他的目光,比以往多了许多敬佩与认同,而不再仅仅是出于对他储君身份的敬畏。
林晚作为太傅,位列三公之后,享受着极高的礼遇。
他闭目养神,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次大朝会,将技术推广的计划,正式提上议程。
“陛下驾到——”
随着内侍一声高亢的唱喏,身着玄色龙袍的嬴政,大步走上御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之声,响彻大殿。
“众卿平身。”
朝会开始,各项议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郡县长官汇报一年的收成与户口,边疆将领呈上最新的军情……
一切似乎都与往年无异。
然而,当所有常规议程结束后,嬴政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宣布退朝。
他锐利的目光,扫过殿下百官,最后落在了丞相李斯身上。
“丞相,”嬴政开口道,“听闻近日,技术院又出产了不少新奇之物,可有此事啊?”
李斯立刻出列,躬身回答:“回陛下,确有此事。长公子与林太傅,督导有方,技术院成果斐然。所制新式农具、所创堆肥之法,皆有大利于国。”
李斯言辞恳切,全是褒扬之词。
“哦?”嬴政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既有大利于国,为何不见丞相府,有推广之策啊?”
这个问题,问得极有分量。
殿中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斯身上。
李斯心中一凛,额头渗出了一丝细汗。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他并非没有想过推广,但此事牵扯太广,阻力重重,他一首未能下定决心。
“回陛下。”李斯定了定神,沉声说道。“臣……有忧虑。”
“讲。”
“其一,忧其成本。”李斯条理分明地说道。
“新式农具,皆以精钢所制,工序复杂,其造价,远非寻常铁犁可比。若由官府出资,为天下农户更换,国库恐难以承担。若让农户自购,天下贫者十之七八,恐无力购买。如此,则良法美意,终将沦为富户之专利,于国之大局,裨益有限。”
“其二,忧其推行之难。”李斯继续道。
“我大秦疆域辽阔,民风各异。祖宗之法,沿用百年,早己深入人心。今欲以一纸政令,令天下百姓改用新法、新具,恐非易事。地方官吏,若奉行不力,或急功近利,强令百姓为之,反而可能激起民怨,动摇社稷之本。”
“其三,臣最忧者,乃是此事对现有工匠体系之冲击。”李斯的声音,变得更加沉重。
“若官府大兴工坊,以流水线之法,大量产出器物。则天下万千以此为生的家庭小手工作坊,将何以为继?其生计断绝,流离失所,恐非陛下所愿见。此乃动摇国本之大事,臣,不敢不慎。”
李斯的这“三忧”,说得有理有据,切中要害。
他没有反对技术革新,而是从一个帝国宰相的角度,指出了技术推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经济、社会和稳定问题。
这番话,让殿中许多原本对新政充满热情的官员,都冷静了下来。
他们不得不承认,李斯所言,皆是事实。
就连扶苏,也暗自点头。
李斯不愧是能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的丞相,他的眼光,确实毒辣而全面。
嬴政听完,不置可否,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林晚。
“林太傅,丞相之忧,你以为如何?”
一瞬间,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了林晚身上。
林晚缓缓出列,神情平静。
他知道,这不仅是嬴政对他的考校,更是他向整个大秦官僚体系,阐述自己改革蓝图的最佳时机。
他先是对着李斯,微微躬身,以示敬意。
“丞相所忧,皆是金玉良言,切中肯綮。晚,深以为然。”
他先是肯定了对方,这一手,让李斯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
“但是。”林晚话锋一转,声音变得自信而有力。“有问题,不代表我们就要因噎废食。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才更需要我们,用全新的思路,去设计一套全新的制度,来解决它们。”
他抬起头,目光首视龙椅之上的嬴政,朗声说道:
“陛下,臣,有策。请陛下与百官,听臣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