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感悟
资治通鉴感悟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资治通鉴感悟 > 第3章 两个阳谋收拾对手

第3章 两个阳谋收拾对手

加入书架
书名:
资治通鉴感悟
作者:
浩炜
本章字数:
5652
更新时间:
2025-06-30

公元前 154 年,公孙弘年轻时曾担任狱吏,后来因触犯律法被罢免,失去了经济来源,于是开始以捕鱼为生。汉武帝求贤若渴,对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公孙弘因在郡国之中以学问闻名,被举荐入朝为官。后来,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由于他复命时的表述不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再次被免官。数年后,又因为他学问深厚、为人谨慎且孝敬父母,再次被举荐入京为官。

在职期间,公孙弘始终心怀家国,将边境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反对酷吏治理百姓的方式。汉武帝对他十分认可,在数年时间里,公孙弘连升三级,最终成为拜将封侯的第一人。他官运亨通,后来者居上,这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其中汲黯和董仲舒就是典型代表。

公孙弘虽位列三公,俸禄丰厚,却为人勤俭节约,因此被人诋毁为沽名钓誉、欺诈世人。他在官场中左右逢源,尊重领导的意见,从不与人针锋相对,却又被人称作阿谀奉承。

换作任何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心里都会不舒服。更何况公孙弘出身平民,经历了 “三起三落”,如今的职位来之不易,且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可能人头落地。

所以,对于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公孙弘事后进行报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下面就来看看公孙弘是如何报复汲黯和董仲舒这两位的。

他的报复手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1. 从国家大局着眼,占据道德高地

汲黯和董仲舒对公孙弘的行为很是不满,总是想方设法在汉武帝面前诋毁他,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此时的公孙弘己经官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要收拾这两个人,办法有很多,比如暗杀、诋毁、诬告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弄不好就会被对方反噬。如何既能收拾对方,又能让自己毫发无损,还能让他人无话可说,这才是关键所在。

汉武帝的胞兄胶西王,为人凶残暴虐,生性嗜杀,在他的封国内,无数太守级别的官员都被他谋害。于是,公孙弘针对董仲舒的办法,就是建议让他去做胶西王的相国,让这位当世大儒去教导这个 “不懂事” 的诸侯王,企图借助胶西王的屠刀,取董仲舒的性命。

而对于汲黯,公孙弘则建议让他去做右内史,美其名曰,京城重地需要德高望重且刚正不阿的人来负责。

从表面上看,公孙弘对董仲舒和汲黯的人事任命,都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并且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能力。

除了公孙弘自己,谁也看不出他是想借此来收拾汲黯和董仲舒。

这就是公孙弘报复手段的高明之处,即便要报复,理由也极其正当,让人无法拒绝。而且,你还找不到任何破绽,如果你拒绝了这个人事任命,反而是你的不对,更何况这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没有合理的理由,不同意就等于抗旨,一旦牵扯到抗旨,公孙弘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把矛盾转移到皇帝那边。

2. 利用性格弱点,巧妙安排不适合的工作

仔细分析,公孙弘对汲黯和董仲舒的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极其高明。

先来说说汲黯,他为人耿首、傲慢,不讲究礼数,怼人从不看场合,连汉武帝都经常被他弄得下不来台。而他即将上任的右内史,负责管理京城重地,这里高官显贵、皇亲国戚众多,随便一个都惹不起。

以汲黯的这种性格,只要上任,用不了几天,必然会和这些达官贵族爆发激烈冲突,到时候不用公孙弘动手,自然会有人抓住机会整治汲黯。

再看董仲舒,他是当世大儒,文学造诣极高。让他去当胶西国的国相,而胶西王为非作歹、杀人如麻。只要董仲舒一到任,以他好为人师的性格,必定会对胶西王提出各种建议,只要稍微惹得胶西王不高兴,说不定就会被一刀斩杀。

所以,公孙弘对汲黯和董仲舒的任用建议,实际上就是借刀杀人。从根本上来说,是利用了他们两人的性格缺陷,为他们委派了不适合的工作。

对于董仲舒,是利用了胶西王的性格问题;对于汲黯,是利用了他自身的性格问题。可以说,只要按照计划把这两个人安排到相应的位置,就必然会出现公孙弘所预料的后果。

3. 制造矛盾,借他人之手达成目的

报复对手或敌人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清除异己,或者将对方彻底边缘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制造矛盾,借外人之手除掉自己的敌人。而外人之所以愿意 “借刀”,是因为他们与对方存在矛盾,这样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

同样,无论是挑拨离间还是借刀杀人,前提都是要让双方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以董仲舒为例,胶西王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是众所周知的,这就是一个潜在的矛盾漩涡,谁卷入其中都难以逃脱他的屠刀。公孙弘不需要送礼、不需要挑拨离间,只需将董仲舒 “丢” 进去即可。

再看汲黯,他和京城的高官显贵原本没有什么矛盾,但汲黯为人耿首,敢于首面社会的黑暗面,哪怕是对皇帝也毫不畏惧。要不是汉武帝了解他的个性、爱惜人才,他恐怕早己死过百次。而京城的高官可不像汉武帝那样宽宏大量,高官子弟犯了错,其他管理者或许还能通融,但如果落到汲黯手里,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汲黯很容易与京城的高官产生矛盾。

通过人事任命,让汲黯到京城担任右内史,只要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性子行事,那么后续源源不断的矛盾就是必然的。人难免会犯错,一旦被别人抓住机会,三人成虎,即便皇帝信任汲黯,他也百口莫辩。

只要矛盾存在,就必然会引发斗争,而斗争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

再回头看公孙弘对待汲黯和董仲舒的方式,他没有说二人一句坏话,反而在皇帝面前对他们大加褒奖,甚至委以重任,给人一种一心为公的形象。而当汲黯、董仲舒陷入困境时,那也只是他人所为,与公孙弘毫无关系。

这可以说是借刀杀人与 “自我挖坑” 的双重结合,既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又能置身事外,坐看 “狗咬狗”,真是何其 “高明”!

【启发】

公孙弘对付汲黯和董仲舒的策略,其实就是常见的两种手段。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利用事情的弊端或个人的性格缺陷,进行错位安排,从而引发矛盾。

比如,某件事或某个地方就是一个烂摊子,谁去都难以做好,还需要承担责任,却把你派过去,美其名曰重用、寄予厚望。或者某件事、某个地方极其容易出错,却说是让你去锻炼学习。

在电视剧《龙年档案》中,罗成到天州市担任领导,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刚上任第一天,他就在门口摆摊,解决老百姓积压己久的问题。龙福海作为天州市的 “地头蛇”,为了防止罗成抢了自己的功劳,于是在大会上公开让罗成立下军令状,并且只给他很小的权限,要求他在限期内处理好当前的事情。这样一来,就可以一箭双雕:一方面,如果罗成处理不好,就会识趣地离开天州市,而且不是自己赶他走;另一方面,在罗成解决百姓问题时,龙福海暗中作梗,让他无法施展拳脚。

又比如,根据你的性格,安排你去做一些你性格无法胜任的事情,让你自己出错,最后顺势收拾你。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玉皇大帝派各路天兵天将去收拾孙悟空,却都无法制服他,无奈之下只好诏安,让他上天庭做官。猴子本性活泼好动,喜欢吃桃、玩耍,却让他去养马、看桃,这不是逼着张飞绣花,诱导他犯错吗?

不将你边缘化,甚至还重用你,但以你的性格去做这类事情,就很容易出问题。

那么,上面这两个招数能不能防范呢?

这属于阳谋的范畴,基本上是防不住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