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 第四十七章:家业渐丰

第四十七章:家业渐丰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4698
更新时间:
2025-07-07

“岁岁羹”在清河镇大集上的初战告捷,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彻底改变了姜家增收的模式和速度。那青白相间、热气腾腾、带着田野清香的羹汤,以其独特的滋味和实惠的价格,迅速俘获了赶集人的胃和心。赵秀兰和姜林每次出摊,带去的几大陶罐羹汤,几乎都能在晌午前售卖一空,叮当作响的铜板,沉甸甸地装满了一个又一个小布袋。

这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赵秀兰和岁岁。赵秀兰不再仅仅满足于荠菜豆腐羹,她开始琢磨岁岁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暗合美味的“点子”。

春深时节,溪边水芹鲜嫩欲滴。赵秀兰按岁岁说的,将水芹焯水切碎,拌入用粗面煎得薄脆金黄的饼皮里,卷成小卷,再入锅稍稍煎烙定型。出锅的水芹煎饼卷,外皮酥脆,内馅水芹清香脆嫩,带着一丝微辛,蘸着点蒜泥醋汁,风味独特,成了大集上新的抢手货。

山间的野葱头正是肥美时。岁岁想起前世记忆里的小菜,赵秀兰便将其洗净晾干,用粗盐、少许糖和自家酿的米醋细细腌制。几天后,一坛坛糖醋野葱头便成了开胃佐粥的绝佳小菜,酸脆爽口,回甘悠长,不仅自家吃,更成了集市上“岁岁羹”和“煎饼卷”的绝配搭售品,颇受欢迎。

岁岁甚至“指点”娘亲,将卖不完、稍老些的荠菜焯水晒干,制成干荠菜碎。冬日里抓一把,无论是煮汤还是调馅,都能瞬间唤醒春天的鲜味,成了反季节的“法宝”,也延长了食材的利用周期。

家里的分工也日渐明晰。姜大柱依旧是田里的顶梁柱,精心侍弄着那西亩田地,同时兼顾着砍柴和搜寻山珍,如雨后春笋、珍贵菌子。赵秀兰则成了美食作坊的核心,负责研发、制作和赶集售卖的主力。姜林凭借机灵劲儿和越来越溜的嘴皮子,成了娘亲在集市上不可或缺的帮手,收钱、吆喝、招呼客人,做得有模有样,俨然一个小掌柜的雏形。姜石虽然懵懂,但力气渐长,挖野菜、搬东西、照看家里的鸡鸭,也能分担不少。岁岁则是当之无愧的“总策划”和“灵感源泉”,她那神奇的小脑瓜里总能蹦出让赵秀兰惊喜的点子,她还能通过平安石微妙地感知食材的最佳状态(比如哪片荠菜最嫩,哪批豆腐点得最好)。

源源不断的铜钱流入,让姜家的日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宽裕起来。

姜山的读书保障,笔墨纸砚不再是难题,甚至能偶尔添置一两本实用的杂书(如《农桑辑要》、《算法统宗》的启蒙本)。姜大柱咬牙给儿子买了块结实的新砚台,替换了那块破碎的旧物。束脩也按时足额缴纳,再无后顾之忧。

生活改善:饭桌上不再是清汤寡水。隔三差五能见到油星,偶尔能买点肉给孩子们打打牙祭。赵秀兰扯了几尺耐磨的粗布,给全家人都做了身新夏衣。姜山那身靛蓝的学生袍,也被浆洗得干干净净,袖口磨也打了细密的补丁,虽旧却整洁。

家宅修葺:姜大柱请了村里相熟的泥瓦匠,将漏雨的屋顶仔细修补好,又用黄泥混合着麦草,将院墙坍塌的部分重新垒砌结实。小院虽然依旧简朴,却显出一种整洁有序、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姜大柱甚至盘算着,等秋收后手头更宽裕些,就在院子角落给姜山搭个小小的、安静的读书棚。

松涛斋内,姜山的日子也早己不同往日。

那场“墨破壁”的当堂赞誉,如同为他正名。同窗们再看向他时,目光中少了轻视与嘲弄,多了几分探究、好奇,甚至隐隐的敬佩。那份用残臂和破碎砚台磨砺出的、力透纸背的字迹,以及周夫子毫不掩饰的欣赏,本身就是无声的震慑。

孙耀祖虽然依旧心有不甘,但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使绊子。姜山身上那种沉默而坚韧的气场,以及陈砚安不动声色的维护,让他有所忌惮。

姜山自己,则彻底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中。最初的识字、书写难关基本度过,他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专注力和理解力。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他在算学上的天赋!

周夫子讲授《九章》启蒙,涉及简单的田亩计算、粮谷兑换、赋税摊派等实用算法。姜山几乎是过耳不忘,稍加点拨便能举一反三。他仅凭右手,在算筹上拨弄的速度和准确度,竟远超许多惯用双手的同窗!那份属于农家子弟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和务实精神,在算学的天地里得到了完美的释放。夫子布置的算学题,他往往第一个完成,且条理清晰,步骤分明。

“此子心思缜密,条理清晰,于算学一道,天赋异禀!” 周夫子私下对另一位相熟的老友感叹,“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可惜了那条臂膀…否则科举一道,未必不能一试锋芒。” 言语间充满了对姜山算学天赋的激赏和对命运不公的深深惋惜。

姜山并不知道夫子的感叹,他只是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能学到的知识。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夫子的讲授,开始尝试着用学到的算学知识,来帮助家里盘算。

油灯下,他用自制的简陋账本,用那手日益沉稳的字体,记录着:

娘亲每次赶集售卖的收入(羹、卷、小菜分项)。

购买食材(豆子、粗面、盐、醋等)的支出。

田里种子、肥料的投入。

甚至估算着新买那亩“金地”的预期产出和收益。

一笔笔,清晰明了。他将算学融入柴米油盐,用知识反哺着这个为他倾尽所有的家。当他把第一份清晰的收支小结拿给爹娘看时,姜大柱和赵秀兰看着纸上那工整的数字,又惊又喜,几乎不敢相信这是自家儿子算出来的!

“山儿…这…这都是你算的?” 赵秀兰捧着那张轻飘飘却重如千钧的纸,手都在抖。

姜山点点头,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读书人的沉稳自信:“嗯。夫子教的,孩儿试着用用。往后家里的账目,孩儿来记吧。”

靠山村的姜家,如同春日里吸饱了雨水的禾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茁壮成长。田地里,禾苗青青,长势喜人,尤其是新买的那亩地,在姜大柱的精心照料和岁岁感知中那持续涌动的淡金色生机滋养下,苗情明显优于邻地。小院里,飘散着新研发美食的香气和孩子们满足的笑声。而松涛斋的灯火下,少年姜山正用他唯一的右手和一颗日益聪慧的心,在算筹与笔墨间,为这个蒸蒸日上的家,描绘着更加清晰、更加富庶的未来蓝图。发家致富与学业精进的双翼,正有力地扇动,带着姜家,向着更高更远的天空翱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