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块划满长短横线的记账木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靠山村激起了层层智慧的涟漪。村民们迅速接纳并完善了这个简单却实用的法子。几户常交换的人家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定了更清晰的“价码”:
“咱岁岁做的彩色粉丝,一碗算‘两长’!”
“王二叔晒得黑亮整齐的马齿苋干,一碗算‘一长一中’!”
“李婶子的爽脆野蒜头,一小罐算‘一长’!”
“张猎户的熏兔肉,一小条算‘三长’!这可是荤腥!”
……
这些约定俗成的“线价”,被各家用炭条小心地记在自家的小木片或石片上。姜山则成了公认的“账房先生”,谁家交换复杂了算不清,都乐意找他“理理线”。一种基于共同认可价值的内部小经济圈,在靠山村悄然运转起来,流通的顺畅让小小的村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岁岁的彩色粉丝和药粉,成了这“小经济圈”里最耀眼的明珠。赵秀兰和岁岁商量后,决定给它们起个响亮的名头。
“咱靠山村的宝贝,就叫‘靠山珍品’!”赵秀兰拍板道。
紫苏粉丝被命名为“紫霞丝”,取其淡紫如霞、安神静心之意;艾草粉丝则叫“碧萝丝”,状其青翠似萝、驱寒温养。薄荷菊粉和艾粉也分别冠以“清凉散”和“温艾散”的名号。名号一定,顿时感觉不同凡响。她们还找来洗净的细竹筒,将晾干的粉丝小心地卷好塞进去,再用晒干的荷叶封口捆扎,既防潮又显得雅致。药粉则装入小小的、用细麻布缝制的口袋里,袋口用草绳系紧。
“瞧瞧!这像不像镇上铺子里的东西了?”李婶子拿着一个装着“碧萝丝”的竹筒,爱不释手。
就在“靠山珍品”包装一新,村民们摩拳擦掌准备应对货郎时,那熟悉的、带着一丝试探的摇鼓声,果然如期而至。
“叮铃当啷…叮铃当啷…”
货郎的身影出现在村口,担子上那两个显眼的盐罐依旧刺目。这一次,他脸上少了些笃定,多了几分张望,目光第一时间就投向了姜家院子。
赵秀兰深吸一口气,和姜石、岁岁一起,端着一个藤编的小筐走了出去。筐里,几筒包扎整齐的“紫霞丝”和“碧萝丝”粉丝静静躺着,旁边还有几个小巧的麻布袋,里面装着“清凉散”和“温艾散”。其他几户有存货的村民,也带着自家最好的东西,远远地围拢观望着,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哟,大嫂子,粉丝备足了?”货郎堆起笑容,眼神却不由自主地被筐里那包装别致的竹筒吸引。
“备了,不过这回,可不一样了。”赵秀兰不卑不亢,拿起一筒“紫霞丝”,解开荷叶封口,抽出几根晶莹中透着淡紫、散发着淡淡紫苏清香的粉丝,“您瞧瞧,这叫‘紫霞丝’,用山里的紫苏汁做的,安神养心。”
她又拿起一筒“碧萝丝”,抽出几根青翠碧绿的,“这叫‘碧萝丝’,艾草汁做的,驱寒温养。都是咱靠山村独一份的‘靠山珍品’!”
货郎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走南闯北,见过不少新鲜玩意,可这颜色清雅、自带草木清香、还取了这么雅致名号的粉丝,真是头一遭见!他下意识地捻了捻粉丝,触手滑韧均匀,品质比上次的白色粉丝更胜一筹。
“这…这…”货郎一时语塞,被这阵势震住了。
岁岁适时捧上那两个小麻布袋:“这位大叔,还有这个。这是‘清凉散’,薄荷和野菊花做的,夏天冲水喝,解暑提神,眼睛都亮堂!这是‘温艾散’,艾草粉,受了寒冲水喝,或者塞香囊里驱虫避秽,都顶好!”
货郎接过小布袋,打开“清凉散”闻了闻,一股首冲脑门的清凉辛香让他精神一振;再闻闻“温艾散”,浓郁的艾草辛烈气息更是驱散了山路的疲惫。他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这…这都是你们自己弄的?”
“当然!”姜石挺起胸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靠山村人,有的是巧心思!”
货郎的眼神彻底变了,之前的精明算计被惊讶和浓厚的兴趣取代。他反复看着手里的竹筒和布袋,掂量着,心里飞快地盘算:这东西稀罕!拿到镇上甚至县城,绝对能卖出好价钱!尤其是这名号、这包装、这说法…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货郎终于开口,语气真诚了许多,“大嫂子,您开个价?这‘紫霞丝’、‘碧萝丝’,还有这‘清凉散’、‘温艾散’,怎么换盐?”
村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赵秀兰定了定神,按照事先和姜石、岁岁商量好的,沉稳地说:“‘紫霞丝’、‘碧萝丝’,一筒换两升盐。‘清凉散’一小袋换一升盐,‘温艾散’一小袋换半升盐。”
这个报价,比上次姜石谈的粉丝换盐价(两捆≈西筒换一升)高出了数倍!围观的村民都屏住了呼吸。
货郎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哎呀,嫂子,这价也太高了!两升盐换一筒粉丝?这…”
“高?”赵秀兰寸步不让,拿起“碧萝丝”,“大叔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您说说,可曾见过这样色如碧玉、自带药草清香的粉丝?它不光是吃的,更是个稀罕物!再说这‘清凉散’、‘温艾散’,您闻闻这味儿,是不是比一般的薄荷、艾草更纯正?这都是费了功夫精挑细制的好东西,值这个价!”
岁岁也脆生生地补充:“大叔,您上次不是说北边闹虫?这‘温艾散’塞香囊里驱虫,肯定有人要!”
货郎被赵秀兰的据理力争和岁岁的“精准营销”堵得一时语塞。他看着眼前包装精美、品质上乘、概念独特的“靠山珍品”,再想想可能的利润空间,心里的天平开始倾斜。他这次带的盐多,本就是打算做生意的。
“这样…”货郎故作沉吟,眼珠一转,“一筒粉丝换一升半盐!‘清凉散’一袋换大半升,‘温艾散’一袋换…三分之一升!不能再多了!我这盐也是担着风险来的!”
这个价,虽然比赵秀兰开的低,但比起上次己是天壤之别!
赵秀兰看向姜石,姜石微微点头。能换!
“成!就按您说的价!”赵秀兰果断拍板。
交易开始。赵秀兰拿出了三筒“紫霞丝”、两筒“碧萝丝”、五小袋“清凉散”和五小袋“温艾散”。货郎则小心翼翼地量出相应的盐:七升半粗盐!足足装了赵秀兰带来的一个大陶罐还多!
看着那白花花的盐粒落入自家罐中,赵秀兰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这次,不再是沉重,而是巨大的满足!
更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货郎对那几袋“清凉散”和“温艾散”似乎格外感兴趣。他掂量着剩下的一点散碎盐和那包土红糖,又看了看筐里,问道:“这‘清凉散’和‘温艾散’,嫂子还有多少?我都要了!这点盐和这包糖,都给你们!”
赵秀兰惊喜万分,连忙把家里剩下的几小袋都拿了出来。货郎爽快地用剩下的盐和那包红糖换走了所有的药粉。对他而言,这些方便携带、功效明确、概念好的药粉,在城里或许比粉丝更有赚头!
交易完成,货郎的担子轻了,换来的是包装精美的“靠山珍品”和珍贵的药粉,脸上笑开了花。临走时,他特意对赵秀兰和围观的村民说:“靠山村,好地方!出好货!下回我还来,你们多备点这‘珍品’!尤其是这药粉!” 他摇着鼓,声音都比来时洪亮了几分,“叮铃当啷”声里带着心满意足。
货郎一走,靠山村瞬间沸腾了!
“七升半盐!还有红糖!”姜林抱着盐罐,高兴得蹦起来。
“成了!真的成了!咱的‘靠山珍品’卖出好价了!”王二叔激动地拍着大腿。
“还有那药粉!那货郎跟抢似的!”李婶子也满脸红光。
赵秀兰看着满罐的盐和那包红糖,再看看自家院子里晾着的更多彩色粉丝和晒着的草药,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希望感涌上心头。她看向被大家围住的姜山,还有笑得眼睛弯弯的岁岁,只觉得这日子,是真的有奔头了!
姜山安静地听着大家的欢呼,手指无意识地着腰间挂着的、记录着这次“大交易”的木片(上面划满了代表不同物品和盐的复杂横线),嘴角微微上扬。
岁岁坐在堆满新得盐糖的屋檐下,平安石传来阵阵温热的、如同阳光般的暖意。她闭上眼睛。
脚下大地的脉动,因这次成功的交易而充满喜悦的律动。
新盐罐散发着安稳的咸鲜气息。
而感知中,那股来自外界的“流”,今天不再是冰冷和盘剥,而是带着惊叹、认可和强烈的需求!她清晰地“看”到货郎担子上,“靠山珍品”竹筒和药粉布袋散发着柔和而独特的光芒,正随着货郎远去的脚步,将“靠山村”这个名字和那份山野的智慧,带向更远的地方。村中,每一个村民的心中都点亮了一簇名为“希望”和“自信”的小火苗,这些火苗汇聚在一起,照亮了整个村庄。靠山村的生命力,如同那包装精美的“紫霞丝”,在经历磨砺后,终于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的光华。
夜色降临,靠山村弥漫着新盐的气息、红糖的焦甜,以及彩色粉丝晾晒散发的草木清香。这香气里,充满了扬眉吐气的自豪和实实在在的富足感。家家户户的灯火下,村民们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交易,盘算着下次该准备多少“珍品”,笑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响亮、更畅快。靠山村的名字,连同它的智慧与物产,正沿着蜿蜒的山路,悄然传扬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