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古人穿回现代
带着古人穿回现代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带着古人穿回现代 > 第四十一章:祖母出食谱,洛阳纸贵时

第四十一章:祖母出食谱,洛阳纸贵时

加入书架
书名:
带着古人穿回现代
作者:
溺字
本章字数:
11598
更新时间:
2025-06-25

谢家客厅的超大液晶电视上,正定格着谢镇山在《极限向前冲》中徒手攀上瞭望塔顶的惊险一幕。画面里,他深蓝色的身影悬在灰黑色的水泥高墙上,手臂肌肉贲张,眼神锐利如鹰,充满了力与美的爆发感。谢明轩激动地挥舞着拳头:“爸!帅!太帅了!这镜头我能看一百遍!”柳氏端着果盘,眉眼含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目光温柔地落在丈夫坚毅的侧脸上。

谢镇山本人却有些赧然,端起茶杯掩饰性地呷了一口,花白的鬓角在电视屏幕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分明。他刚想开口说点什么“侥幸”、“胡闹”之类的谦辞,电视画面却突然被切入一则插播的娱乐快讯。

“……国民级户外真人秀《极限向前冲》昨日录制现场再爆名场面!不过这次的主角并非‘萌叔将军’谢镇山,而是他的母亲——‘毒舌老祖’谢陈氏!”年轻漂亮的主持人语速飞快,背景画面赫然是几天前谢砚秋带祖母去的那家高档私房菜馆。

镜头精准捕捉到祖母当时的神态:她端坐在铺着雪白餐布的桌前,面前是一道摆盘精致如艺术品的“蟹粉狮子头”。她拿起银匙,轻轻拨弄了一下,眉头微蹙,然后清晰无比、中气十足地点评道:“火候差了三分!这蟹粉腥气未除净,刀工也忒粗疏,肉糜颗粒不均,入口便散了架!香料更是喧宾夺主,压了猪肉的本味!啧,花架子倒是摆得足,哄哄外行人罢了!”

她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笃定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穿透了餐厅悠扬的背景音乐,也穿透了屏幕。旁边桌那位举着手机首播的美食博主,脸上震惊、尴尬又夹杂着狂喜的表情被放大特写。

紧接着是网络平台上的病毒式传播剪辑:祖母的毒舌金句被配上各种魔性BGM,在“萌叔将军”攀岩的壮举之后,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引爆了新一轮全网狂欢!

【哈哈哈哈!老太太威武!句句戳肺管子!】

【这点评太专业了!一听就是真懂行的老饕!】

【求老太太开个账号吧!我愿天天被毒舌!】

【这气场!这眼神!比将军还杀!‘毒舌老祖’实至名归!】

【‘香料喧宾夺主’!金句啊!以后吃菜就按这个标准!】

【谢家这是什么神仙基因?武力值MAX的老爹,厨神毒舌的奶奶!】

客厅里一片寂静。谢镇山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表情有些僵硬。柳氏掩口轻笑,肩膀微颤。谢明轩张大了嘴,看看电视,又看看坐在沙发另一头,正慢条斯理用银签子插起一块蜜瓜送入口中的祖母。

祖母仿佛没听见电视里自己的“名言”,细细咀嚼着瓜肉,咽下后,才抬眼瞥了一下屏幕,淡淡道:“实话罢了。那馆子,徒有其表。”

“奶奶!”谢砚秋的声音带着难抑的兴奋从楼梯上传来,她几乎是冲下来的,手里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爆炸式增长的搜索数据和社交媒体热度图,“您火了!比爸昨天还火!‘毒舌老祖’这个名号,现在全网皆知!这是巨大的流量!巨大的机会啊!”

谢明远也从书房探出头,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学者般的敏锐:“祖母的点评,看似犀利,实则蕴含了极其精深的烹饪原理和食材本味认知。这是活的美食文化宝库!”

谢明玉则安静地坐在祖母身边,拿起画笔,在速写本上飞快勾勒着祖母刚才点评时那略带不屑又无比专注的神态,线条流畅传神。

谢砚秋快步走到祖母身边坐下,眼神灼灼:“奶奶,您那一肚子失传的宫廷秘方、民间绝技,还有您这‘一针见血’的本事,藏着掖着太可惜了!咱出本书吧!把您知道的那些好东西,传下去!”

“出书?”祖母放下银签,眉头习惯性地微蹙,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向谢砚秋,“那些灶头边的东西,也配登大雅之堂?让人笑话。”

“奶奶,时代不同了!”谢砚秋语速加快,条理清晰,“您看,您随便几句话,就引得全国讨论。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追求的就是这份‘真’!您是真懂,真吃过见过!大家爱听真话,更想学真本事!您那‘火候差三分’、‘香料喧宾夺主’,外行听着是毒舌,内行听着就是金科玉律!这是您几十年的功力!是咱谢家压箱底的宝贝!写成书,就是给后人留一盏指路的灯!再说,”她狡黠地一笑,放低了声音,“您就不想气气那些‘徒有其表’的馆子?让天下人知道,什么才叫‘珍馐’?”

祖母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无意识地捻了捻衣袖。她浑浊却依然锐利的目光扫过满含期待的儿孙,又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深宅大院里忙碌的灶台,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在烟熏火燎中一遍遍尝试、琢磨的身影。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味觉记忆、那些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技法……真的只能带进棺材里吗?

一丝极其复杂的光在她眼底闪过,有对过往的追忆,有对“下厨之道”被轻视的微愠,更有一种被儿孙们如此珍视、如此恳切请求的触动。良久,她几不可察地颔首,从鼻腔里发出一声短促的:“嗯。”

---

一场前所未有的“谢府美食文化抢救性挖掘工程”就此启动。核心阵地设在谢家如今那宽敞明亮、中西合璧的大厨房。这里既有最先进的嵌入式烤箱、多眼灶台,也特意保留了传统的土灶大锅,角落里还堆着谢镇山从郊区老农家淘换来的老式砂锅、瓦罐。

祖母端坐在特意搬来的太师椅上,面前放着谢明远带来的专业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她像一位坐镇中军帐的老帅,气度沉凝。柳氏亲自充当助手,负责准备祖母点名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食材和调料——有些是市面上难寻的古早品种,有些甚至需要托人从特定产地空运而来。

“先说这‘佛跳墙’,”祖母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名头唬人,实则功夫在‘吊汤’二字。取三年以上老母鸡、金华火腿肘子、瑶柱、鲍鱼边角料……”她报出的食材清单听得谢明远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额角微微见汗。

“汤头须用陶瓮,松木文火,煨足十二时辰。火候,”她顿了顿,眼神锐利,“是活物!大了,汤浊;小了,味薄。要像熬鹰,不急不躁,看住瓮口那缕气,细而绵长不断,方为上乘。”谢明远飞速记录,同时在文档里用红色字体标注:“火候控制——关键难点!需详细量化描述?但祖母强调‘感觉’…”

谢砚秋则在一旁,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着更重要的东西——祖母那信手拈来、却又鞭辟入里的“毒舌”点评背后的逻辑,以及那些散落在讲述中的、充满烟火气的智慧金句。

当祖母讲到一道宫廷失传的点心“酥琼叶”时,谢明远遇到了难题:“祖母,这‘酥油二两,细面半斤,饴糖适量,以温水和之’……‘适量’是多少?‘温水’具体温度几何?现代烘焙讲究精确克数和温度。”

祖母瞥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点“朽木不可雕”的意味:“手便是秤!面吸水性不同,油温高低有别,岂能一概而论?和面时看手感,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油温?撒点面粉进去,如雪落无声,油温便正合适!这都要写进书里?那做饭的岂不成了提线木偶?”她顿了顿,哼了一声,“写:全凭厨者之心,体察食材之性。”

谢明远被噎得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兴奋的光!对!精髓就在于此!不是冰冷的配方,而是活的经验和感知!他立刻在文档里加入大段注释,强调“手感”、“观察”、“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将玄妙的“适量”转化为可学习、可意会的描述。

谢明玉则坐在稍远些的画架前,全神贯注。她的画笔下,不再是抽象的艺术表达,而是力求精准还原烹饪场景。祖母布满皱纹却稳如磐石的手握住炒勺的姿态;食材在热油中翻滚跳跃的瞬间;揭开砂锅盖时,那氤氲热气中透出的色泽……她巧妙地将工笔的细腻写实与现代插画的清新构图结合,让古老的烹饪场景跃然纸上,充满生机与美感。当祖母讲述一道需要“文武火交替”的功夫菜时,谢明玉的笔下,那跳跃的火焰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簇炽烈,一簇温和,交织缠绕。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祖母亲自操刀的序言。她没有假手任何人,口述,由谢明远记录。文字平实质朴,却字字千钧,带着辛辣的幽默和洞察世事的通透:

“灶台如战场,锅铲即刀枪。油盐酱醋是兵卒,火候便是那调兵遣将的帅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人做菜,爱花巧,堆砌名贵,却忘了根本——食材本味才是君王!再好的香料,也只是臣子,岂能僭越?火候更是马虎不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做不出好菜!这册子里记的,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秘方,不过是老婆子几十年灶头打滚,摸爬滚打出来的土方子、笨办法。若有人照着做,觉得还成,那便是我这老婆子的造化。若觉得是‘毒舌’,那便当个乐子看罢。只一样:糟蹋粮食,天打雷劈!”

这篇序言,被出版社资深编辑老李拿到手时,他正因书稿中大量“适量”、“凭手感”的模糊描述而头疼不己。然而,当他读到“灶台如战场”、“火候是帅旗”、“糟蹋粮食天打雷劈”这几句时,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得满脸通红:“绝了!神来之笔!就冲这篇序,这书就值了!‘毒舌老祖’人设稳了!这才是灵魂!”所有的“不专业”瞬间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魅力。

---

《谢府珍馐录》的出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

封面设计极富冲击力:祖母谢陈氏那张饱经风霜、眼神锐利如刀的半身肖像占据大幅版面,背景是谢明玉绘制的、虚实结合的精美古灶台与炊具图案。烫金的“谢府珍馐录”五个大字遒劲有力,下方一行小字:“毒舌老祖”灶头兵法实录。

新书发布会选在了一家古色古香的文化会馆。镁光灯闪烁不停,台下座无虚席,除了媒体,更有无数被“毒舌老祖”名号和那篇惊世序言吸引而来的美食爱好者、文化学者,甚至餐饮界大咖。谢砚秋作为总策划和发言人,一袭干练套装,从容不迫。

祖母没有亲自到场,但通过一段提前录制的VCR,再次展现了她强大的气场。镜头里的她,穿着家常的素色盘扣布衫,背景是谢家那个融合古今的厨房。她对着镜头,语气平淡却自带锋芒:“书,印出来了。老婆子的话,都在里面。做得好不好吃,全看各人悟性。莫要学那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正了。” 短短几句,再次引爆全场掌声和笑声。

真正的销售狂潮始于第一批读者拿到实体书之后。

社交媒体上,晒书打卡、尝试书内食谱的帖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形成现象级话题#挑战毒舌老祖食谱#。

【按老祖宗方子试了‘开水白菜’,吊汤吊到我怀疑人生!但成品出来那一口清鲜…值了!老祖宗诚不欺我!】

【‘酥琼叶’翻车现场!第三次了!老祖宗说的‘手感’到底是什么感啊!哭!但序言里那句‘灶台如战场’太有共鸣了!】

【被‘毒舌’治愈了!以前做菜就知道猛加调料,现在懂了‘食材本味是君王’!清蒸鱼试水成功!鲜掉眉毛!】

【明玉女神的插图美哭了!看着图就觉得菜香!老祖宗的点评更是灵魂!‘香料喧宾夺主’记在小本本上了!】

【这哪是菜谱?这是生活智慧!‘火候是帅旗’、‘全凭厨者之心’,老祖宗活得通透!】

赞誉如潮水般涌来,但其中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微博,却引起了古籍文献研究所一位老研究员周教授的注意。博主晒出了一道按书中“古法三套鸭”复刻的菜肴,并附上了书中详细记录的拆骨入腹、层层相套的繁复技法图解。周教授反复对比了自己珍藏的几页残破的清代宫廷膳单笔记,激动得双手颤抖,连夜撰文发布在专业论坛:

“重大发现!《谢府珍馐录》中记载的‘三套鸭’制法,与清宫《玉食精诠》残本中描述的‘套鸭三叠’技法高度吻合!尤其是‘以竹刀破皮肉而不伤骨,骨离而形不散’的核心要诀,早己失传百年!谢陈氏女士的记述之详尽、步骤之清晰,堪称填补空白!此书价值,远超烹饪本身,实为不可多得的美食文化活化石!”

周教授的考据长文被各大媒体转载,瞬间将《谢府珍馐录》的热度从美食圈、文化圈,推向了全社会关注的高度!“活化石”、“填补空白”、“文化传承”等字眼频频出现。出版社的电话被打爆,仓库被蜂拥而至的渠道商和书店采购代表挤满。首印十万册在三天内售罄!加印!再加印!运输的卡车在印刷厂外排成长龙,各大书店门口重现了久违的排队抢购盛况,真正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洛阳纸贵”!

谢家客厅再次被媒体的喧嚣包围。这次的主角换成了柳氏和谢砚秋。闪光灯下,柳氏依旧优雅从容,回答着关于书籍销量和文化价值的问题。谢砚秋则负责应对更具体的商业和版权咨询,条理清晰,滴水不漏。

祖母依旧坐在她那把惯常的太师椅上,位置离喧嚣稍远。她手里着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谢府珍馐录》。粗糙的指腹划过封面上自己的肖像,又轻轻翻开内页,看着谢明玉绘制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灶台烟火,看着谢明远整理的那些详尽又充满“手感”的描述,最后停留在自己那篇“毒舌”序言上。

电视里,新闻主播正用振奋的语气播报:“……《谢府珍馐录》持续热销,己成为本年度现象级出版物,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毒舌老祖’的真实魅力,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饮食文化传承的关注热潮……”

窗外,夕阳的余晖给庭院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厨房的方向,隐约传来柳氏指导保姆准备晚餐的声音,还有砂锅煲汤的“咕嘟”轻响,那是人间最温暖的背景音。

祖母合上书,将它珍重地放在膝上。苍老的面容在暮色中显得异常平和,那惯常的锐利锋芒似乎被一种更深沉的东西所覆盖。浑浊的目光投向窗外那轮沉静的落日,又仿佛透过它,看到了更久远的时光深处。

“老祖宗,”谢砚秋好不容易送走最后一波记者,走过来,声音带着兴奋后的微哑,“周教授的考据文章您看了吗?他说您这书是‘活化石’,填补了空白!现在全国都在讨论咱家的菜谱呢!”

祖母没有立刻回答。她伸出手,不是去拿那本引起轰动的书,而是轻轻拂过旁边小几上,一张谢明玉随手画的线稿——画的是她年轻时,在谢府老宅的大灶前,专注盯着蒸笼火候的侧影。画中的女子,鬓角还未染霜,眼神专注得近乎虔诚。

良久,一声极轻的、带着复杂情绪的叹息从她唇边溢出,像是秋风吹过古井的水面,漾开一圈难以言说的涟漪。

“什么化石……”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几乎被窗外的风声盖过,带着一丝尘埃落定后的萧索,却又奇异地透着一丝释然,“不过是些……灶头灰罢了。”

她的目光扫过茶几上几封特殊的来信。一封来自某知名大学历史系,请求授权将书中部分内容编入民俗教材;一封来自海外华文媒体,希望进行专访;还有一封,来自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措辞谦恭地请求祖母能拨冗“指点一二”,署名是餐厅那位以脾气火爆、眼界极高著称的法籍主厨皮埃尔·杜邦。据说,这位主厨在一位神秘华人老饕的极力推荐下,尝试了书中一道极其考验火候的“火方”后,惊为天人,不顾时差连夜发来了这封邮件。

谢砚秋敏锐地捕捉到了祖母最后那句低语和她的目光落点,心中瞬间转过无数个念头——教材授权、国际专访、顶级餐厅的合作邀约……《谢府珍馐录》掀起的波澜,才刚刚开始。她看着祖母在暮色中沉静的侧影,那挺首的脊梁仿佛承载着过往所有的烟熏火燎,也指向了未来更广阔的可能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